來源:《在線國際商報》
農業部近日再次表示,批準發放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和“Bt汕優63”安全證書并不等于允許商業化生產。農業部從未批準任何一種轉基因糧食作物種子進口到中國境內商業化種植。轉基因種子近期已挑動政府部門及行業專家的敏感神經。
就轉基因種子爭論不休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兩方面:其一,轉基因糧食作物是否可安全食用;其二,轉基因技術專利主要由跨國種業巨頭掌握,他們可能靠轉基因技術壟斷別國種業市場。這確實是中國種業界應擔心的問題,但中國種業面臨的問題卻遠不止于此。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農辦主任陳錫文年初解析2010中央1號文件的農業政策時就表示,中國種業發展確實比較落后,這不僅僅是投入不夠問題,最重要的還是體制上產、學、研的嚴重脫節。
另外,與世界主要國家相比,中國種業的市場集中度明顯過低,整體實力十分薄弱。據統計,世界前10強的種業企業在世界種子貿易額中所占份額達35%,而中國前10強種業企業在中國種子市場銷售額還不及30%。與此相對比的數字更是讓人心驚肉跳:目前外資企業蔬菜種子經營量已控制了我國蔬菜種子50%以上的市場,部分外資種子賣上了金價,一克上百元。
外資企業在中國種業市場已經所向披靡了嗎?
筆者曾與跨國種業巨頭孟山都公司中國區策略總監汪泓先生有過一番交流,在汪泓看來,孟山都“還未與中國本土企業正面交鋒,我們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跨國公司,而是本土企業。中國有將近8000家種子企業,其中僅玉米種子企業就達到2000多家。以玉米種子為例,所有在中國的外資企業聯合起來,市場占有率還不到10%。”
然而,中國業界對外資企業的“提防”并非毫無道理。洋種子憑借品質特色、經營優勢、市場開拓能力使得很多本土品種面對競爭潰不成軍。
據了解,外資企業每年用于科研的投入要占到其銷售收入的10%以上,國內企業投入研發的銷售收入不到5%,有些甚至不到1%。
“轉基因”是今年全國兩會上的熱點話題,國內有很強的抵制轉基因作物的聲音。但汪泓卻對轉基因種子在中國的未來態度積極,“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不過,中國政府在種子審核程序上十分謹慎,外界無須擔憂“過幾年飯桌上端來的是轉基因大米”。
其實,且不論轉基因問題,中國種業目前要做的是整合重組,這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外資企業會給中國種業帶來競爭,但也會帶來領先的技術、充足的資金及先進的市場理念和經營方法,就看中國種業怎么在適應、學習中發展了。還是那句話:機遇與挑戰并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