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如何全面提升遼寧種業發展水平,遼寧省農委主任劉長江介紹,今后種子工作要緊緊圍繞遼寧省種植業“4115工程”(遼寧省推動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農業穩定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的重大工程項目,包括1000萬畝種植業設施小區發展規劃、1000萬畝中低產田改造規劃、1000萬畝花生等油料作物發展規劃、1000萬畝優質水果開發與改造工程規劃、500萬畝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及建設規劃),重點抓好“四個適應”、“四個調整”,即:要適應農業結構的新變化,進一步調整品種布局;要適應品種需求的新變化,進一步調整育種方向;要適應生產方式的新變化,進一步調整加工方式;要適應管理體制的新變化,進一步調整管理職能。
適應農業結構的新變化,進一步調整品種布局
農業結構調整是農業工作的主線,促進農業結構調整,種子是重要保證。近年來,遼寧省引導優勢農產品向五大優勢區域集中,品種布局也要向五大優勢農產品區域靠攏。遼西重點是設施蔬菜、名優水果、球根花卉和特色雜糧品種;遼北重點是專用玉米和高油大豆品種;中部地區重點是優質水稻、高油大豆和設施蔬菜品種;遼東重點是食用菌和中藥材品種;沿海地區重點是優質水果和設施農業專用品種。畜牧業的發展促進了種植業結構調整和糧食的轉化,飼料用糧比例逐年提高,目前已占全省糧食總產量的40%左右,因此,要大力發展專用玉米和飼料作物品種,特別要提高青貯、飼用玉米品種的比重。
種植業“4115”工程是遼寧省今后一個時期推動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大工程項目,也是促進農業穩定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舉措。由于耕地面積有限,在上述工程項目重點作物得到大發展的同時,另一些作物的發展空間將受到制約,不同作物間的品種需求、種子用量也將發生明顯變化。科研單位要適時調整育種方向,多選育優良品種;種子企業要及時了解市場動向,合理組織生產經營活動,保障種子供應質量好、數量足;種子管理系統要做好作物品種布局規劃,加大推介力度,促進優勢區域與優勢品種相匹配,要做到良種與良法相結合,充分發揮良種的增產作用。
適應品種需求的新變化,進一步調整育種方向
遼寧今年要實現糧食產量恢復到350億斤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的目標。為此,要充分發揮品種審定(備案)和南繁對育種的導向作用、加速作用,加快新品種選育,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單產水平。玉米、水稻在遼寧省糧食作物中面積和產量都占有絕對優勢,推廣矮稈、早熟、耐密植和抗倒伏的品種是今后玉米生產的趨勢;水稻要加強廣適型、早熟常規稻和超級雜交稻的培育;大豆育種要突出高產、抗倒、優質專用的特點。要爭取在國審和省審品種中多出精品,出一些有突破性的品種。
為配合“4115”工程的實施,要加強對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區品種的優化調整,不僅要求高產、優質,而且要特別重視抗逆性強的穩產品種推廣。遼寧省的花生種植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要加大科研投入,強化新品種培育,盡快篩選和培育出一批適合地膜覆蓋栽培的新品種。對當前主栽的白沙1016、阜花系列等品種,要注意進行提純復壯。要加大非主要農作物品種鑒定備案力度,多選育出一些名特優蔬菜、食用菌、中藥材、山野菜、小漿果、西甜瓜和水果品種,滿足設施農業和特色產業發展的需要。
適應生產方式的新變化,進一步調整加工方式
2009年遼寧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6%,今年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要達到60%。玉米、水稻、經濟作物機播、機收面積將進一步擴大。與此同時,增加種植密度、改種耐密品種、機械化單粒點播成為玉米生產的一大趨勢。隨著農業機械化發展步伐的加快和播種技術的變革,對種子質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此,各級農業部門要積極扶持和引導種子生產企業,主動適應生產發展的需要,加快種子加工設備更新改造,改善和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提高種子加工質量,提升種子加工能力,為播種機械化的發展和播種技術變革創造條件。
適應管理體制的新變化,進一步調整管理職能
遼寧省種子管理體制改革初見成效,基本實現了事企分開、政企脫鉤,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種子管理機構和種子企業之間形成了一種全新的關系。國有種子企業與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分開后,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種子管理機構要依法履行職責,加大監管力度,綜合運用法律、行政及經濟手段,引導行業發展。隨著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啟動,種子管理體系也將發生新的變化。但無論如何變化,種子管理機構的職能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管理和服務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各級農業行政部門要按照國家及省有關文件要求,進一步健全種子管理職能,特別是強化縣級種子管理機構建設,解決編制、人員、經費等問題。各級種子管理機構要以資格準入、品種管理、質量管理、市場監管為重點,規范品種選育和種子生產、經營、使用行為,確保農業生產用種數量安全、質量安全和品種安全。(來源: 三農在線-農民日報 作者: 于險峰;張仁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