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CBN記者 胡軍華
雖然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轉基因新品種產業化,但育種專家表示,國內企業在承接轉基因研究成果上還未做好準備。
2009年11月,農業部批準了兩種轉基因水稻、一種轉基因玉米的安全證書,其中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培育的轉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獲準在山東省生產應用,頒發安全證書后,意味著離大規模商業化種植已經并不遙遠。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研究員張世煌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獲得安全證書的轉基因玉米使我國擁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但是企業開發大規模推廣還為時尚早,很多條件還不具備。他認為轉基因新品種產業化這個目標是正確的,但是在目前的條件下,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果全面放開轉基因新品種產業化,可能更有利于外資的種子公司。
與跨國種業巨頭相比,國內轉基因作物研究投入還較為有限。2008年,中國啟動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主要研究對象包括水稻、小麥、玉米、棉花等主要農作物,以及豬、牛、羊等主要牲畜,計劃動用資金近2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撥款100多億元,其余由地方和社會投資。
與之相對比,2008年,孟山都研發資金為9.8億美元,另一家總部位于瑞士的先正達研發資金為9.69億美元。2009年,僅列入孟山都“HIT(High Impact Technology,高影響技術)計劃”的作物新品種總數有25種,孟山都轉基因作物研究已經持續了數十年時間。











![[人民日報] 我國篩選出耐鹽堿種質資源1100多份](http://518pifa.cn/file/upload/202411/08/09230381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