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濟南視窗電 在2009 中國(山東)玉米產業發展研討會上,“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登海就提升我國雜交玉米種子產業的產業化水平,提出幾條建議。李登海認為:玉米種子企業應該盡快調整育種目標、 提高科技創新力,在加工方面提高質量。他還建議盡快建立國家監管、扶持的雜交玉米制種基地,加大對玉米去雄、烘干設備的引進和扶持。
建議一:調整育種目標
李登海認為,成功的種子企業需要使種子達到4 個標準:首先要符合審定,其次要滿足農民需求,還要實現“兩低兩高”(低成本、低風險、高制種產量、高發芽能力),最后還要能夠在高產創建中有高產能力。
目前,不少企業的種子能夠滿足前2 個標準,但卻難以達到第3 個標準。“企業的制種產量還需要提高,另外籽粒要小一些,要適應從按斤賣到按粒賣的趨勢。”李登海說,“在提高每畝制種產量前提下,關鍵是提高每株的穗數,而千粒重則不宜高。”
此外,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面臨的風險也不小,比如說制種風險、出苗風險以及抗倒伏、抗病能力。李登海說:“ 光溫變化很容易降低結實率,為保護農民利益,不少企業賠了很多,造成了不小虧損;隨著氣候變化,出苗不齊和缺苗現象也常有發生,這就需要提高種子的發芽率,提高耐低溫能力。”
建議二:建立國家級雜交玉米制種基地
種子質量的高低,主要體現在純度和發芽率兩方面,前者在生產環節、后者在加工烘干環節。為了提高純度,則需要滿足親本純度、基地隔離和去雄三大條件。
李登海認為,盡管有少數企業的種子親本不夠純,但大部分企業在親本純度問題上很重視,做得也較好;而由于基地相對集中于西北,基地隔離條件的矛盾日益突出。李登海稱目前是“千家萬戶搞育種”,面積大、戶數多、難領導。由于農民進城打工越來越多,出現了勞動力緊張局面,特別是在母本去雄時期不能及時去雄。據了解,母本散粉自交是全國普遍現象。
為此,李登海建議:建立國家監管、扶持的雜交玉米制種基地,解決制種基地隔離和管理問題,他認為這對侵權和亂繁亂制也是一種制約。“我也曾經在全國人代會上提出過這個議案,這個問題企業解決不了,希望國家能夠解決。”李登海說。
建議三:提升去雄、烘干工藝水平
李登海認為,在育種階段,目前國內企業落后的人工去雄不能保證種子的純度。“在發達國家,都是以機械化去雄為主,人工只是輔助檢查。”據了解,機械化去雄能夠提高效率、節約勞動力,更能夠提高種子質量。 李登海建議,政府應加大對玉米去雄機械的引進和扶持。
在加工烘干環節上,李登海為國內玉米雜交種業落后的烘干工藝而憂慮。據他調查,目前國內7000家玉米種子企業,擁有種子烘干設備的不足2% ,其中大部分都是外資和合資種子企業在做。就是有烘干設備,大多數企業的設備和工藝也比較落后。李登海說:“我們的種子企業在加工上還停留在糧食烘干的水平,質量差、水平低。我們需要盡快引進國外成熟的設備和管理經驗,將種子加工水平從自然曬干向果穗烘干發展。”李登海說。(農村大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