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農種植〔2009〕53號
河南省農業廳關于公布第六屆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定通過品種的通知
各省轄市農業局、各有關單位:
第六屆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于2009年9月25日在鄭州召開。會議審定通過了小麥、油菜兩種作物11個新品種,現予以公布。請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及《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辦法》的有關規定,根據審定品種的特點和適宜推廣區域,做好宣傳推廣工作。
附件:第六屆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定通過品種名錄及品種介紹
二00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第五屆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定通過品種名錄
小麥品種(豫審麥2009001?2009007號)……………………(3)
油菜品種(豫審油2009001?2009004號)……………………(13)
品 種 介 紹
一、小麥品種
1、品種名稱:豫農416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9001
選育單位:河南農業大學
品種來源:豫麥49//豫麥21/豫麥35
特征特性:屬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種,全生育期225天,比對照周麥18早熟2天。幼苗半匍匐,苗勢壯,分蘗力強,抗寒性較好;春季起身快,拔節抽穗早,長勢偏旺,春季抗寒性一般;株高84cm,株型偏松散,抗倒性一般;穗層較厚,對春季低溫較敏感,受倒春寒的影響,穗上部結實性下降;紡錘型大穗,長芒,護穎白色,籽粒白粒,角質,飽滿,成熟落黃好。平均畝穗數38.0萬,穗粒數34.6粒,千粒重48.6克。
抗性鑒定:2009年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對白粉病中抗,對紋枯病中感,對條銹病中抗,對葉銹病中感,對葉枯病中抗。
品質分析:2008年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品質分析:容重780g/L,粗蛋白質含量14.32%,濕面筋含量27.3%,降落值410s,吸水量55.5mL/100g,形成時間6.0 min,穩定時間7.9min,沉淀值63.8mL,出粉率70.8%。
產量結果:2006~2007年度省高肥冬水Ⅱ組區域試驗,12點匯總,平均畝產523.1kg,比對照豫麥49增產5.96%,差異極顯著,居13個參試品種第4位;2007~2008年度省高肥冬水Ⅱ組區域試驗,10點匯總,平均畝產532.5kg,比對照周麥18增產3.19%,差異不顯著,居14個參試品種第1位。
2008~2009年度省高肥冬水1組生產試驗,11點匯總,11點增產,平均畝產575.0kg,比對照周麥18增產7.4%,居5個參試品種第1位。
適宜地區:河南省(南部稻茬麥區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10月5~20日均可播種,最適播期10月8~13日,
(2)播量:畝播量7~8kg左右,高肥地嚴格控制播量,晚播時可適當增加播量。
(2)田間管理:一般畝施有機肥3~5方,純氮14~16kg,五氧化二磷8kg,氧化鉀7~8kg。有機肥和磷、鉀肥全部底施,氮肥60%底施、40%氮肥拔節期追施。做到足墑下種,均勻播種。對于群體較大、肥力較高的地塊,起身期可結合化學除草進行化控,防止倒伏。拔節前注意防治紋枯病,孕穗后適時防治白粉病、銹病和蚜蟲。
2、品種名稱:周麥24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9002
選育單位:周口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周麥16/陜優225
特征特性: 屬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種,全生育期226天,比對照周麥18早熟一天。幼苗半直立,苗勢壯,抗寒性較好;分蘗成穗率一般;春季起身拔節較晚,兩極分化慢;株高84cm , 株型緊湊,旗葉寬大直立,莖稈彈性強,抗倒性較好;耐后期高溫,成熟落黃好;長方型穗,短芒、大穗,均勻,結實性好,籽粒半角質,飽滿。平均畝穗數39.5萬,穗粒數36.1粒,千粒重42.8克。
抗性鑒定:2009年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對白粉病中感,對紋枯病中抗,對條銹病中感,對葉銹病中抗,對葉枯病中抗。
品質分析:2008年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品質分析:容重795g/ L,粗蛋白質含量15.15%,濕面筋含量27.0%,降落值458s,吸水量54.0mL/100g,形成時間8.9min,穩定時間14.3min,沉淀值63.5 mL,出粉率71.5%。
產量結果:2007~2008年度省高肥冬水Ⅰ組區域試驗,10點匯總,平均畝產549.3kg,比對照周麥18增產3.11%,差異不顯著,居13個參試品種第1位;2008~2009年度省冬水Ⅰ組區域試驗,12點匯總,平均畝產 499.5 kg,比對照周麥18減產0.79%,差異不顯著,居13個參試品種第5位。
2008~2009年度參加省高肥冬水2組生產試驗,10點匯總,平均畝產537.5kg,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4.0%,居6個參試品種第1位。
適宜地區:河南省(南部稻茬麥區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10月5~30日均可播種,最佳播期10月15日左右。
(2)播量:適宜播畝量7~12kg。
(3)田間管理:①一般全生育期畝施肥量為:純氮12~14kg,磷(P2O5)6~10kg,鉀(K2O)5~7kg,硫肥、鋅肥均為3kg。磷、鉀肥和微肥一次性底施,氮肥底肥與追肥的比例為5:5,拔節后期追肥。②應在返青至拔節前噴藥1~2次防治紋枯病;中后期一噴三防,在4月中旬~5月上旬噴霧重點防治白粉病和穗蚜2次;為促進灌漿提高粒重,可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200克/畝。
3、品種名稱:汝麥0319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9003
選育單位:汝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太谷核不育系輪回
特征特性: 屬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種,全生育期225天,與對照豫麥49熟期相同。幼苗半直立,葉片長寬,苗勢較健壯,分蘗成穗率中等,春季起身拔節快,抽穗較早;株高78cm,株型半緊湊,葉片上舉,植株蠟質重,莖稈彈性好,較抗倒伏;穗紡錘型,穗層整齊,小穗排列密;穗粒數較多,耐后期高溫,籽粒灌漿快,落黃好;長芒、白粒,籽粒半角質,飽滿,黑胚率偏高。平均畝穗數35.0萬,每穗粒數39.2粒,千粒重46.4克。
抗性鑒定:2008年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對白粉病高感,對條銹病中抗,對葉銹病中抗,對紋枯病中感,對葉枯病中抗。
品質分析:2006年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品質分析:容重796g/L,粗蛋白質含量14.36%,濕面筋含量27.2%,降落值406s,吸水量52.7mL/100g,形成時間3.2min,穩定時間4.5min,沉淀值54.0mL。
產量結果:2006~2007年度省高肥冬水Ⅰ組區域試驗,9點匯總,平均畝產545.4kg,比對照豫麥49增產8.71%,差異極顯著,居12個參試品種第2位;2007~2008年度省高肥冬水Ⅰ組區域試驗,10點匯總,平均畝產513.9kg,比對照周麥18減產3.52%,差異顯著,居13個參試品種第7位。
2007~2008年度省高肥冬水1組生產試驗,9點匯總,平均畝產529.8kg,比對照豫麥49增產5.6%,居8個參試品種第5位。
適宜地區:河南省(南部稻茬麥區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10月10~25日均可播種,最佳播期10月15日左右。
(2)播量:中高肥力地塊播量6~8kg/畝,中低肥力地塊適當增加播量,如延期播種,以每推遲3天增加0.5kg播量為宜。
(3)田間管理:①施足底肥,根據土壤肥力情況,注意有機肥與無機肥的合理搭配及N?P?K合理配比;②追肥宜在拔節后進行,一般每畝施尿素5~10kg,澆好拔節水和灌漿水;③苗期和拔節前搞好田間除草。④病蟲防治:前期主要防治地下害蟲,保證全苗,后期搞好一噴三防,注意防治白粉病和紋枯病。
4、品種名稱:鄭麥9962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9004
選育單位: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豫麥18/Ta971832
特征特性:屬弱春性中早熟品種,全生育期219天,與對照偃展4110熟期相同。幼苗直立,苗勢壯,葉色淺黃,冬季抗寒能力強,抗倒春寒能力弱,分蘗力中等;春季起身拔節快,抽穗較早;株高79cm,株型半緊湊,旗葉下披,抗倒性一般;紡錘型穗,主莖穗突出,穗層較厚,籽粒白粒、角質,較飽滿。平均畝穗數40.9萬,穗粒數30.4粒,千粒重47.9克。
抗性鑒定:2008年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對白粉病中抗,對條銹病中抗,對葉銹病中感,對紋枯病中感,對葉枯病中抗。
品質分析:2007年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品質分析:容重826g/L,粗蛋白質含量13.9%,降落值484s,濕面筋含量27.1%,吸水量59.2mL/100g,形成時間1.4min,穩定時間1.0min,沉淀值47.2mL。
產量結果:2006~2007年度省高肥春水Ⅱ組區域試驗,9點匯總,平均畝產540.4kg,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7.95%,差異極顯著,居13個參試品種第2位;2007~2008年度省高肥春水Ⅱ組區域試驗,10點匯總,平均畝產491.0kg,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1.24%,差異不顯著,居13個參試品種第5位。
2007~2008年度省春水組生產試驗,10點匯總,平均畝產501.1kg,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2.2%,居6個參試品種第3位;2008~2009年度春水組生產試驗,10點匯總,平均畝產496.6kg,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6.9%,居4個參試品種第2位。
適宜地區:河南省(南部稻茬麥區除外)中晚茬中高肥力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適于中晚茬地種植,適宜播期為10月中下旬。
(2)播量:適宜播量每畝8~9kg,基本苗以每畝14~18萬為宜,晚播適當增加播量。
(3)田間管理:施足底肥,一般畝施農家肥3~4方,N、P、K科學搭配,以1:1:0.8為宜。即:尿素12~15kg,磷酸二銨20kg,氯化鉀10kg(也可施相當量碳銨、磷肥和鉀肥)。抽穗至灌漿期結合“一噴三防”防治病蟲害,特別是要及時防治穗蚜。
5、品種名稱:花培8號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9005
選育單位: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重點試驗室
品種來源:9824H-1-2/91138//91138
特征特性:屬弱春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種,全生育期222天,比對照偃展4110晚熟三天。幼苗直立,苗勢壯,抗寒性較好。分蘗力強,成穗率一般,春季起身拔節較快;株高81cm ,株型緊湊,莖稈彈性強,抗倒伏;旗葉直立,穗下節長,株行間通風透光好;耐后期高溫,成熟落黃好;長方型大穗,結實性好,籽粒偏粉質,飽滿。平均畝穗數41.0萬,穗粒數34.5粒,千粒重44.5克。
抗性鑒定:2009年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對白粉病中抗,對紋枯病中感,對條銹病中感,對葉銹病中抗,對葉枯病中抗。
品質分析:2008年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品質分析:容重795g/L,粗蛋白質含量13.27%,濕面筋含量28.4%,降落值367s,吸水量54.0mL/100g,形成時間2.0min,穩定時間1.7min,沉淀值44.0mL,出粉率71.8%。
產量結果:2007~2008年度省春水Ⅰ組區域試驗,11點匯總,平均畝產538.1kg,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6.37%,差異極顯著,居13個參試品種第1位;2008~2009年度省春水Ⅰ組區域試驗,10點匯總,平均畝產489.9kg,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6.15%,差異顯著,居10個參試品種第2位;兩年區域試驗平均比對照增產6.26%。
2008~2009年度省春水組生產試驗,10點匯總,平均畝產501.8kg,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8.1%,居4個參試品種第1位。
適宜地區:河南省(南部稻茬麥區除外)中晚茬中高肥力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適宜播期為10月15日左右。
(2)播量:適宜播量每畝7~8kg左右。群體動態變化以基本苗14-15萬/畝、最高分蘗80-90萬/畝、畝成穗38~40萬為最好。
(3)田間管理:①施足底肥,一般每畝施肥量純氮 12kg,五氧化二磷 7.5kg,氧化鉀 7.5kg;②春季水肥管理可適當提前到起身期前后進行,畝施尿素7.5~10kg;③春季注意防治紋枯病,根據天氣變化可澆孕穗水和灌漿水,后期注意防治蚜蟲。
6、品種名稱:中焦2號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9006
選育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焦作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阿夫/偃展1號
特征特性:屬弱春性多穗型早熟品種,全生育期216天,比對照偃展4110早熟3天。幼苗直立,葉色深,苗勢壯,分蘗成穗率高;春季起身早,兩極分化快;株高83cm ,株型半緊湊,莖稈彈性好,抗倒伏;葉片長寬,穗層整齊,結實性好,成熟落黃好;長方型穗,籽粒角質,飽滿度一般。平均畝穗數40.9萬,穗粒數34.5粒,千粒重40.5克。
抗性鑒定:2009年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對白粉病中抗,對紋枯病中感,對條銹病中抗,對葉銹病中抗,對葉枯病中抗。
品質分析:2008年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品質分析:容重780g/L,粗蛋白質含量14.76%,濕面筋含量33.4%,降落值425s,吸水量62.3mL/100g,形成時間2.2min,穩定時間1.4min,沉淀值49.0mL,出粉率70.8%。
產量結果:2006~2007年度南陽組區域試驗,7點匯總,平均畝產441.9kg,比對照豫麥18增產5.42%,差異顯著,居12個參試品種第3位;2006~2007年度信陽組區域試驗,5點匯總,平均畝產427.4kg,比對照豫麥18增產3.44%,差異不顯著,居12個參試品種第1位;2007~2008年度參加南部組區域試驗,7點匯總,平均畝產441.3kg,比對照豫麥18增產4.51%,差異不顯著,居13個參試品種第1位。
2008~2009年度省南部組生產試驗,6點匯總,平均畝產507.2kg,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9.1%,居2個參試品種第1位。
適宜地區:河南省南部稻茬麥區中晚茬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10月中下旬播種。
(2)播量:畝播種量5~7.5kg,畝基本苗10~15萬為宜。
(3)田間管理:加強水肥管理,根據小麥生長情況,重點抓好拔節期、抽穗期、灌漿期肥水管理;綜合防治蚜蟲、紅蜘蛛、紋枯病、赤霉病等小麥主要病蟲害。
7、品種名稱:內麥988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9007
選育單位:內鄉縣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蘭考906變異株/汾33
特征特性:屬弱春性早熟品種,全生育期206天,與對照品種豫麥18號熟期相同。幼苗半直立,苗勢壯,葉片細長、淺綠,抗寒性強;分蘗成穗率高;株高79cm,株型半緊湊,長相清秀;莖稈彈性好,較抗倒伏;穗層整齊,長方型穗,籽粒半角質,灌漿速度快,較飽滿,成熟落黃好。平均畝穗數34.7萬,穗粒數35.3粒,千粒重44.7克。
抗性鑒定:2008年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對白粉病中感,對條銹病中抗,對葉銹病中感,對紋枯病中抗,對葉枯病中抗。
品質分析:2007年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品質分析:容重800g/L,粗蛋白質含量13.6%,降落值360s,濕面筋含量27.8%,吸水量53.8mL/100g,形成時間4.4min,穩定時間5.4min,沉淀值51.2mL。
產量結果:2005~2006年參加省南陽組區域試驗,5點匯總,4增1減,平均畝產393.5kg,比對照豫麥18增產3.36%,差異不顯著,居12個參試品種第3位;2006~2007年參加省南陽組區域試驗,7點匯總,7點增產,平均畝產443.7kg,比對照豫麥18增產5.84%,差異顯著,居12個參試品種第2位;2005~2006年參加省信陽組區域試驗,4點匯總,4點增產,平均畝產371.5kg,比對照豫麥18增產4.3%,差異不顯著,居12個參試品種第1位;2006~2007年參加省信陽組區域試驗,5點匯總,3增2減,平均畝產416.0kg,比對照豫麥18增產0.68%,差異不顯著,居12個參試品種第5位。
2007~2008年度省南部組生產試驗,8點匯總,平均畝產470.8kg,比對照豫麥18增產9.1%,居6個參試品種第1位。
適宜地區:河南省南部稻茬麥區中晚茬地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10月18~25日為最佳播種期。
(2)播量:畝播量5~7kg,畝基本苗10~12萬為宜。
(3)田間管理:①精細整地,適墑深耕細耙。一般基肥畝施純氮12kg、磷8kg、鉀6kg,同時配合施入農家土雜肥3立方和當地缺乏的微量元素;②及時中耕松土,實施控促結合,對群體大、分蘗達到100萬以上的麥田要深耕控蘗,對分蘗偏低的田塊要補肥水促壯苗、促分蘗;③在小麥生長后期注意防病治蟲。
二、油菜品種
1、品種名稱:博油6號
審定編號:豫審油2009001
選育單位:陳震、汪萍、林祖恩
品種來源:97A×油恢26
特征特性:屬甘藍型半冬性雙低雜交種,生育期227.1天,比對照雜98009晚熟1天。幼莖綠色,花黃色,葉深綠色,琴狀裂葉;株高173.7cm ,一次有效分枝8.5個,單株有效角果322.8個,角粒數22.8個;千粒重3.5g,單株產量20.9g。不育株率2.0%。
抗性鑒定:2008-2009年度省生產試驗田間鑒定:受凍率75.0%,凍害指數32.2%;菌核病病害率4.6%,病害指數2.5%;病毒病病害率1.4%,病害指數1.8%,抗倒伏。
品質分析:2009年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測試中心(武漢)檢測:芥酸0.8%,硫甙33.66µmol/g,含油量45.02%。
產量表現:2007-2008年度省區域試驗,9點匯總,9點增產,平均畝產225.15kg,比對照雜98009增產24.06%,差異極顯著,居11個參試品種第1位;2008-2009年度省區域試驗,7點匯總,6增1減,平均畝產202.96kg,比對照雜98009增產10.17%,差異極顯著,居11個參試品種第2位。
2008-2009年度省生產試驗,7點匯總,5增2減,平均畝產193.37kg,比對照雜98009增產3.97%,居6個參試品種第3位;平均產油量87.06,比對照雜98009增產13.26,居6個參試品種第2位。
適宜地區:河南省黃河以南油菜區種植。
1、播期和密度:育苗移栽一般9月中旬播種,10月中旬移栽,最佳苗齡30-35天;直播一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種。每畝用種量0.2-0.25kg。適宜密度1.0-1.5萬株/畝,直播可適當密植。
2、田間管理:平衡施肥,重施底肥,N、P、K合理配比使用。畝施復合肥50kg;追施苗肥,于5-8片真葉時畝施尿素或復合肥15kg左右;必施硼肥預防“花而不實”,硼砂于苔期噴施(濃度為0.2%)或底施1kg/畝。
3、病蟲害防治:注重菜青蟲、蚜蟲及菌核病的防治。
2、品種名稱:信優2508
審定編號:豫審油2009002
選育單位:信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401AB×2512-2C
特征特性:屬甘藍型半冬性雙低雜交種,生育期227.1天,比對照雜98009晚熟1天。幼莖綠色,花黃色,葉深綠色,琴狀裂葉;株高177.5cm ,一次有效分枝8.6個,單株有效角果346.1個,角粒數20.9個;千粒重3.9g,單株產量20.3g。不育株率3.4%。
抗性鑒定:2008-2009年度省生產試驗田間鑒定:受凍率73.6%,凍害指數33.8%;菌核病病害率4.9%,病害指數3.0%;病毒病病害率5.7%,病害指數2.9%,較抗倒伏。
品質分析:2009年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測試中心(武漢)檢測:芥酸0.5%,硫甙27.60µmol/g,含油量43.30%。
產量表現:2007-2008年度省區域試驗,9點匯總,9點增產,平均畝產216.90kg,比對照雜98009增產19.52%,差異極顯著,居11個參試品種第2位;2008-2009年度省區域試驗,7點匯總,7點增產,平均畝產208.66kg,比對照雜98009增產13.27%,差異極顯著,居11個參試品種第1位。
2008-2009年度省生產試驗,7點匯總,5增2減,平均畝產196.27kg,比對照雜98009增產4.94%,居6個參試品種第2位;平均產油量84.98kg,比對照雜98009增產10.55%,居6個參試品種第3位。
適宜地區:河南省黃河以南油菜區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密度:直播在9月中下旬,育苗移栽在9月15-20日播種為宜。直播每畝1-1.2萬株,育苗移栽0.8-1.0萬株/畝。
2、田間管理:出苗后及時間苗,五葉期定苗。開好三溝,防旱排澇。
3、病蟲害防治:苗期注意防治蚜蟲、菜青蟲;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3、品種名稱:雜雙6號
審定編號:豫審油2009003
選育單位: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195AB×R279
特征特性:屬甘藍型半冬性雙低雜交種,生育期226.7天,與對照雜98009熟期相當。幼莖綠色,花黃色,葉深綠色,琴狀裂葉;株高164.2cm ,一次有效分枝9.2個,單株有效角果345.0個,角粒數22.5個;千粒重3.7g,單株產量21.3g。不育株率4.8%。
抗性鑒定:2008-2009年度省生產試驗田間鑒定:受凍率77.9%,凍害指數33.2%;菌核病病害率3.2%,病害指數1.6%;病毒病病害率7.1%,病害指數4.3%,抗倒伏。
品質分析:2009年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測試中心(武漢)檢測:芥酸0.0%,硫甙29.32µmol/g,含油量44.64%。
產量表現:2006-2007年度省區域試驗,9點匯總,7增2減,平均畝產220.28kg,比對照雜98009增產10.03%,差異極顯著,居8個參試品種第2位;2007-2008年度省區域試驗,9點匯總,9點增產,平均畝產209.91kg,比對照雜98009增產15.67%,差異極顯著,居10個參試品種第7位。
2008-2009年度省生產試驗,7點匯總,3增4減,平均畝產185.94kg,比對照雜98009減產0.58%,居6個參試品種第5位;平均產油量83.00kg,比對照雜98009增產7.97%,居6個參試品種第4位。
適宜地區:河南省黃河以南油菜區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密度:直播田適宜播期為9月15日-30日;育苗移栽適宜播期9月10日-20日。豫西比較寒冷地區,冬季封凍前要澆越冬水,并用土擁根或用土雜糞蓋芯。適宜密度1.2-1.5萬株/畝
2、田間管理:及時間苗, 五葉期定苗。及時中耕,剔除雜草,防止板結。12月澆越冬水,防旱防凍。2月下旬至3月上旬澆返青水,以利早發。
3、病蟲害防治:播前用毒餌誘殺地下害蟲。苗期防止菜青蟲、 蟋蟀、蝗蟲,春季防治蚜蟲,控制病毒病發生。苗期用菌核凈噴施,防止菌核病發生。
4、品種名稱:華豫油640
審定編號:豫審油2009004
選育單位:華中農業大學
品種來源:S-1300×03恢8
特征特性:屬甘藍型半冬性雙低雜交種,生育期227.0天,比對照雜98009晚熟1天。幼莖綠色,花黃色,葉綠色,琴狀裂葉;株高156.3cm ,一次有效分枝9.4個,單株有效角果370.9個,角粒數22.5個;千粒重3.7g,單株產量22.0g。不育株率0.7%。
抗性鑒定:2008-2009年度省生產試驗田間鑒定:受凍率77.1%,凍害指數38.6%;菌核病病害率5.3%,病害指數2.6%;病毒病病害率5.7%,病害指數2.9%,抗倒伏。
品質分析:2009年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測試中心(武漢)檢測:芥酸0.0%,硫甙29.55µmol/g,含油量44.34%。
產量表現:2006-2007年度省區域試驗,9點匯總,7增2減,平均畝產211.32kg,比對照雜98009增產6.68%,差異極顯著,居11個參試品種第2位;2007-2008年度省區域試驗,9點匯總,8增1減,平均畝產203.38kg,比對照雜98009增產12.07%,差異極顯著,居11個參試品種第8位。
2008-2009年度省生產試驗,7點匯總,6增1減,平均畝產197.23kg,比對照雜98009增產5.45%,居6個參試品種第1位;平均產油量87.45kg,比對照雜98009增產13.76%,居6個參試品種第1位。
適宜地區:河南省黃河以南油菜區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和密度:直播田宜在9月15-30日播種,育苗宜在9月10-20日播種,以保證壯苗安全越冬。豫西比較寒冷地區,冬季封凍前要澆越冬水,并用土擁根或用土雜糞蓋芯。適宜密度1-1.5萬株/畝。
2、田間管理:五葉期定苗;及時中耕、松土、除草;12月澆越冬水,防旱防凍;2月下旬至3月上旬澆返青水,以利早發。
3、病蟲害防治:播前用毒餌誘殺地下害蟲。苗期防止菜青蟲、 蟋蟀、蝗蟲,春季防治蚜蟲,控制病毒病發生。苗期用菌核凈噴施,防治菌核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