畝產943公斤,聽起來令人瞠目結舌,閩清白樟鎮橫坑村就有這么一片田地。它的品種可不一般,是經過太空遨游的Ⅱ優航2號這個品種正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和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長王烏齊等創制的。
畝產943公斤創福州新高
24日下午,記者來到橫坑村。眼下正是中稻收獲季節,村民林如挺父子正在收割水稻,稻田里金燦燦的正是“Ⅱ優航2號”。據林如挺估計,他家3畝地總產量約2700多公斤。白樟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林誠和介紹,“Ⅱ優航2號”品種個子高,稻穗長,“該品種結實率高,每條麥穗粒數平均是240多粒。”
9月6日,謝華安、王烏齊和省老科協的專家等人去橫坑村,進行了現場實割驗收,測產畝產量為943.3公斤。“進行現場驗收正是村里農技員盧貞豐一家,他家的水稻經過省老科協農業專業委員會專家指導,畝產創下了新高,原來他家畝產只有兩三百公斤。”省老科協農業專業委員會主任季佐明說。
記者了解到,該示范片有283畝。“Ⅱ優航2號”是今年首次在白樟鎮示范推廣。白樟鎮特意請了省老科協的專家進行指導。
航天超級稻通過嚴峻考驗
“Ⅱ優航2號”可不是一般的品種,它可是在太空遨游過,然后經謝華安院士科研組創制而成的。“之所以帶有‘航’字,就是說這個水稻是航天超級稻品種。”季佐明告訴記者。2007年,該品種被農業部認定為超級稻品種。
季佐明說,此次驗收的畝產943公斤,已屬罕見的高產。而且示范片里的水稻并沒有增加肥料,種子量還比原來更少了,原來一畝地要1~1.5公斤種子,現在不到0.5公斤。而且今年“Ⅱ優航2號”還經受一次嚴峻考驗,“‘莫拉克’臺風風大雨大,還好省、市和縣氣象部門及時預報,做好了防水的準備。8月9日那天,盧貞豐一家水稻發生倒伏,當時盧貞豐心涼了,電話里聲音都顫抖了,后來經過專家耐心指導,13日水稻基本恢復了正常,順利通過了這次嚴峻考驗。”老專家蔡金祿說。
巧用氣候資源
航天超級稻“落戶”白樟鎮,省發改委經濟研究室從中牽線搭橋,今年3月鎮政府領導專門來到福州,請老專家出馬。省老科協專家李盛芳、季佐明、楊亨平和蔡金祿欣然應允。雖然這些專家年事已高,但仍每隔幾天就專程從福州趕到閩清指導。
“水稻增產在于良種良法,良種加上科學的方法,才能提高水稻的畝產量,重要一點是‘向光要糧’,不是一味堆積肥料,而是巧用氣候資源。這次畝產量也創下了福州市新高。”季佐明總結說。
前些日子,盧貞豐在馬來西亞的伯父回鄉探親,盧家用新打下來的稻谷招待。親戚吃完后一直稱贊“橫坑大米很好吃”。盧貞豐告訴記者,往年他家稻谷不夠吃,現在打下來的稻谷是沒有地方堆放,“家里90多歲的老奶奶笑得嘴都合不攏。”盧貞豐欣喜地說。
閩清縣農業局農技站站長劉正忠說,經過這次示范,“Ⅱ優航2號”增產潛力大,將在全縣大面積推廣種植。
(福州晚報 記者 趙錦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