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名利如浮云的“當代神農”袁隆平是農民心中最了不起的英雄。郭立亮 攝影
第一期選育品種大面積畝產830公斤,試種農戶爭相為“當代神農”送大禮
長沙晚報溆浦訊 (記者 李杜 通訊員 辛業蕓)中國已告別饑餓,功勛卓著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卻沒有卸甲離田。昨、前兩日,剛剛送別亞、非各國來湘求取雜交水稻真經的部長們,袁隆平院士就風塵仆仆趕赴距省會數百公里的隆回、溆浦等地,與全國農業稻作領域專家察看我國“強優勢水稻雜交種的創制與應用”項目第一期強優勢雜交水稻長勢。副省長韓永文,我國著名分子育種專家朱英國院士、顏龍安院士也親臨現場。
眾院士聯手育“子孫稻”
“強優勢水稻雜交種的創制與應用”是科技部確定的國家863重大專項“主要農作物強優勢雜交種創制和應用”六大課題之首,是我國在實現超級雜交稻大面積畝產800公斤目標后,袁隆平院士提出并領銜著力攻克的又一世界難題。該難題旨在確保到中國人口高峰年出現時,“子孫糧”豐盈無缺。
在溆浦縣橫板橋鄉興隆村百畝連片的金色田野上,記者看到,我國水稻遺傳育種領域四院士中的三位---袁隆平、朱英國、顏龍安首次集體亮相,領軍陣容堪稱“奢華”。
袁隆平告訴記者:強優勢水稻雜交種的創制與應用今年剛啟動,目標是到2030年時,每年生產的糧食能夠養活16億人口。據記者了解,解決這個超級難題需要全國協同攻關,袁隆平、朱英國、謝華安等院士,是這一攻關課題“司令部”主帥。
作為“紅蓮型”雜交水稻發明者、分子育種專家,朱英國院士對攻關前景非常樂觀。他告訴記者,目前,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研究出了聚合抗病、抗蟲和優質等多種有利基因,并初步建立了有利基因輪回選擇庫,創建了高效育種親本平臺。分子育種成果在苗頭組合中的應用表現出色,隆回、溆浦百畝示范田選擇的強優勢水稻雜交品種沒有病蟲害、米質也好,能賣好價錢。
農民爭相為袁隆平送厚禮
“子孫稻”攻關第一年戰果如何?袁隆平親臨溆浦縣橫板橋鄉田間,對Y兩優3218的稻穗仔細數粒、估結實率和飽滿度很滿意。他告訴記者,大面積畝產不會低于830公斤,小面積產量最高可能突破畝產900公斤,這個品種去年在隆回縣羊古坳試種,當時最高丘塊產量不到850公斤。
豐收在望的隆回縣羊古坳鄉雷峰村種田大戶王化永領著專家院士參觀他的百畝示范田。育種專家羅孝和測算,他的小丘塊最高產量接近畝產900公斤,百畝片理論產量有880公斤。
溆浦縣蘆峰鎮麻陽水村百畝Y兩優2號的超強表現更讓院士們心花怒放。種糧戶劉仁才告訴記者,他種了幾十年田,從沒見過長得這樣奇特的水稻,真像在做夢。原來,今春Y兩優2號種子告罄,他為等待補育的種子,錯過了最佳播種期,但是,他慧眼選中的“夢幻組合”畝產不會低于850公斤,比去年種的水稻凈增200公斤。
袁隆平對記者說,今年攻關選育的一批強優勢水稻雜交種苗頭組合表現都不錯,比對照品種增產幅度在8%以上,農民高興,他更高興;今年實現大面積畝產830公斤的強優勢水稻雜交種第一期目標,得益于良種加良法的良好結合。
專家對溆浦強優勢水稻雜交種現場驗收,結果百畝片平均畝產851.9公斤,令人鼓舞。與此同時,農民也以一種特別的方式進行“驗收”---在袁隆平院士觀看水稻長勢的時候,成百上千老鄉靜靜地在田壟守望。待袁隆平一行走下田埂準備離去時,大家邊喊“袁老師”邊蜂擁將他圍緊,舉著系有紅飄帶的高產水稻,提著自制蜂蜜、臘肉、土雞蛋,捧著刻有“當代神農”的牌匾,爭相送給袁隆平。種糧大戶王化永也想“表達表達心意”,無奈擠不進去,他只好站在田埂上,扯開嗓子向袁老師請纓---明年還要參加大面積示范種植,要再多種100畝超級水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