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耗子”監守自盜 “監管網”形同虛設
---廣東徐聞縣3000多萬斤儲備糧虧空案追蹤
在廣東省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的監管下、在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糧食局的直接監督下、在農發行徐聞縣支行監管員的每月抽查之下,徐聞糧倉里3257萬斤的儲備糧卻被一只“糧耗子”離奇竊食。
“優秀企業家”竟是“糧耗子”
在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李培育稱得上是一個“名人”---1999年接手擔任徐聞縣糧食企業集團公司總經理一職后,他用10年時間讓這家一度虧損嚴重的糧食企業年營業額突破1億元,并“扭虧為盈、連年盈利”,他本人也成了當地有名的“優秀企業家”,還先后當選縣、市級人大代表。
然而,在神奇的經營業績和重重榮譽光環背后,隱藏的卻是瘋狂擠占、挪用儲備糧的“糧倉碩鼠”真面目。記者日前從湛江市紀委獲悉,就是在李培育的管理下,徐聞縣糧食企業集團公司在2006年3月至2008年9月間擅自拋銷省級儲備糧、縣級儲備糧合計3257萬斤,銷售收入2648.01萬元,其中1631.41萬元被挪用、擠占。
根據徐聞縣糧食企業集團公司2005年底與廣東省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簽訂的合約,“廣東省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具有監督管理徐聞縣糧食企業集團公司按規定承儲、輪換省級儲備糧的責任”;作為合約的第三方,徐聞縣糧食局則要“承擔徐聞縣糧食企業集團公司全面履行合同的監督管理責任”。同時,農發行徐聞縣支行的監管員也要定期去現場查庫對賬,做到“月月有檢查,次次有記錄”。
然而,就是這個不可謂不嚴密的儲備糧管理機制,卻未能防住李培育長達兩年的擅自拋售和挪用、擠占行為。
“熏倉”避檢查
據湛江市紀委介紹,為應付上級派來的檢查組,“熏倉”就成為徐聞縣糧食企業集團公司的最佳理由,借口使用藥物熏殺老鼠而將倉庫“堵死”,從而掩蓋拋售儲備糧的真相。
而業內人士則指出,在徐聞這起大案中,違規銷售糧食總量超過3000多萬斤,如此巨量的糧食是不可能一天兩天就可以賣出去的,“很難想象僅僅依靠‘熏倉’這些借口,可以在兩年多的時間內一直不被發現,相關檢查人員是否切實履行職責,要打個問號。”
來自紀檢部門的相關材料也顯示,徐聞縣糧食企業集團公司在用藥粉“熏倉”的同時,也用輪番的煙酒“熏”檢查人員,一些檢查人員責任心不強,煙酒“熏”完后就直接打道回府了。
肩負監管責任的徐聞縣糧食局與糧食企業集團公司在同一棟樓辦公,糧食局長李堪玉的辦公室與糧食企業集團公司總經理李培育的辦公室直線距離不足30米。然而,紀檢部門的調查發現,李堪玉不僅沒有履行監管責任,反而長期利用職權在糧食供銷領域違法違規進行“騙購騙銷”,騙取國家巨額資金。據調查,僅從2007年10月到2008年10月,李堪玉就騙取差價補貼511.8萬元。
與此同時,原本承擔外部監管職責的銀行系統也被“攻破”,本應發揮核賬功能的外部監管體系卻對李培育指使下的虛報報表、公款私存、虛設應收款科目等違規行為“視而不見”。就這樣,從上級、到同級、再到外部,重重監管變得如同虛設,“糧耗子”輕而易舉竊空了糧倉。
制度亟待完善
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周建華說,在我國現行糧食儲備制度下,基層糧儲經費存在較大缺口,歷史包袱沉重的地方糧食公司有著通過種種手段“創收”彌差的沖動;同時,我國現行的糧食集中輪出、輪入機制又給部分糧儲公司經營者違法違規操作提供了市場空間。
據知情人士介紹,由于我國糧儲輪換規定要統一、集中實施,往往造成輪出的時候各級糧食公司集中拋售糧價急跌、輪入時又集中收購糧價盤升的局面,這就給一些地方縱容所謂“熟市場、懂門路”的人提前購銷、“高賣低買”打開了方便之門。
“這種‘打時間差’、利用全國糧儲輪換的機會牟取自身小利益的做法,在很多地方已經成了業內熟知的‘潛規則’。有些地方糧食部門和監管部門還把搞這種做法的人當成‘能人’、‘強人’看。”周建華說:“然而,這種提前倒騰庫存牟利的手法看似精明,其實也存在很大風險。只要經營者對市場形勢的預測稍微有誤,就會造成重大損失。”
事實上,記者了解到,李培育就是“栽”在了自己的“高明”手法上。去年,國家發改委提高了糧食最低收購價格,這就使得李培育要想按照提前銷售出去的量補足庫存的話,需要多支出數百萬元,巨大的“漏洞”迫使李培育向縣財政打報告“預借”2000萬元專款補足庫存,從而引起了有關方面的警覺,并最終偵破此案。
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涉案人員目前已經受到查處,其中李培育和李堪玉均被撤銷黨內外職務,農發行徐聞縣支行原行長鄒堪玉被免職。廣東省糧食局也取消了徐聞縣糧食企業集團公司省級儲備糧代儲計劃。 新華社記者 陳先鋒;王攀;吳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