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農作物品種
一、水 稻
1、川優727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2)品種來源:用自育不育系川358A與自育恢復系成恢727組配而成的中秈遲熟優質雜交稻組合。
(3)特征特性:該品種兩年區試平均全生育期151.4天,比對照岡優725短0.9天。株高114.8厘米,穎尖稈黃色。畝有效穗15.3萬,穗長25.5厘米,每穗平均著粒175.9粒,結實率79.3%,千粒重27.7克。品質測定:出糙率79.9%,整精米率69.4%,粒長7.1毫米,長寬比3.2,堊白粒率8%,堊白度0.7%,膠稠度52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2.5%,蛋白質含量11.2%,米質達國頒二級優米標準。稻瘟病抗性鑒定:2006年葉瘟4、3、0、4級,頸瘟3、0、3、1級;2007年葉瘟4、5、3、3級,頸瘟5、5、3、3級。
(4)產量表現:2006年參加四川省水稻中秈優質四組區試,平均畝產546.80公斤,比對照岡優725增產6.18%;2007年中秈遲熟十四組續試,平均畝產507.68公斤,比對照岡優725減產0.97%。兩年區試平均畝產528.17公斤,比對照岡優725增產2.78%。兩年區試平均增產點次67%。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70.56公斤,比對照岡優725增產6.40%。
(5)栽培要點:①適時早播,培育壯秧,以栽中苗為好;②合理密植,畝栽1.5萬穴左右,雙株栽插,基本苗12萬左右;③配方施肥,重底早追, 氮、磷、鉀肥搭配使用,需肥量中等,忌偏施氮肥;④注意后期水肥管理,忌斷水過早影響品質和產量;⑤根據植保預測預報,綜合防治病蟲害;⑥作一季中稻種植。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壩和丘陵地區。
2、宜香907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核技術研究所、宜賓市農業科學院
(2)品種來源:用宜賓市農業科學院選育的不育系宜香1A與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核技術研究所選育的恢復系川恢907組配而成的中秈遲熟雜交稻組合。
(3)特征特性:該品種兩年區試平均全生育期150.2天,比對照岡優725短0.1天。株高121.9厘米,穎尖稈黃色。畝有效穗15.0萬,穗長26.9厘米,每穗平均著粒168.1粒,結實率76.0%,千粒重29.9克。品質測定:出糙率83.0%,整精米率66.0%,粒長7.4毫米,長寬比3.1,堊白粒率27%,堊白度4.4%,膠稠度72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4.7%,蛋白質含量9.5%。稻瘟病抗性鑒定:2006年葉瘟0、2、5、6級,頸瘟0、5、7、7級;2007年葉瘟4、5、5、6級,頸瘟5、5、7、7級。
(4)產量表現:2006年參加四川省水稻中秈遲熟七組區試,平均畝產529.01公斤,比對照岡優725增產4.61%;2007年中秈遲熟九組續試,平均畝產530.62公斤,比對照岡優725增產6.70%。兩年區試平均畝產529.82公斤,比對照岡優725增產5.65%。兩年區試平均增產點次86%。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68.88公斤,比對照岡優725增產6.09%。
(5)栽培要點:①適時播種,培育壯秧,秧齡40天左右;②合理密植,栽足基本苗;③配方施肥;④根據植保預測預報,綜合防治病蟲害,注意防治稻瘟病;⑤作一季中稻種植。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壩和丘陵地區。
3、內5優39
(1)選育單位:內江雜交水稻科技開發中心
(2)品種來源:用自育不育系內香5A與自育恢復系內恢2539組配而成的中秈遲熟雜交稻組合。
(3)特征特性:該品種兩年區試平均全生育期148.9天,與對照岡優725相當。株高117.2厘米,葉緣、葉鞘、莖節間、穎尖均為紫色。畝有效穗15.3萬,穗長26.2厘米,每穗平均著粒165.9粒,結實率78.4%,千粒重29.0克。品質測定:出糙率82.5%,整精米率61.5%,粒長7.1毫米,長寬比3.0,堊白粒率32%,堊白度4.5%,膠稠度76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6%,蛋白質含量9.4%。稻瘟病抗性鑒定:2006年葉瘟0、3、5、5級,頸瘟0、1、5、7級;2007年葉瘟3、3、3、5級,頸瘟3、5、5、7級。
(4)產量表現:2006年參加四川省水稻中秈優質一組區試,平均畝產529.19公斤,比對照岡優725增產4.77%;2007年中秈遲熟六組續試,平均畝產550.86公斤,比對照岡優725增產5.45%。兩年區試平均畝產540.02公斤,比對照岡優725增產5.12%。兩年區試平均增產點次86%。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71.73公斤,比對照岡優725增產3.26%。
(5)栽培要點:①適時播種,培育壯秧,以栽中苗為好;②合理密植,栽足基本苗,畝栽1.3-1.5萬穴,雙株栽插,可寬行窄窩栽培,基本苗9-10萬;③配方施肥,重底早追,注意氮、磷、鉀肥搭配使用,忌偏施氮肥,于一葉一心期噴施多效唑,促進秧田早分蘗,多施用有機肥、適當配施磷、鉀肥; ④注意后期水肥管理,忌斷水過早影響品質和產量;⑤根據植保預測預報,綜合防治病蟲害;⑥作一季中稻種植。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壩和丘陵地區。
4、宜香4245
(1)選育單位:宜賓市農業科學院
(2)品種來源:用自育不育系宜香1A與自育恢復系宜恢4245組配而成的中秈遲熟優質雜交稻組合。
(3)特征特性:該品種兩年區試平均全生育期151.2天,與對照岡優725相當。株高110.0厘米,株型緊湊,分蘗力較強,劍葉挺直,葉色淡綠,葉耳、葉鞘綠色,柱頭白色。畝有效穗14.6萬,穗長27.0厘米,每穗平均著粒181.0粒,結實率78.4%,千粒重28.2克,谷粒長粒型,穎尖稈黃色。品質測定:出糙率80.5%,整精米率65.0%,粒長7.2毫米,長寬比3.1,堊白粒率9%,堊白度0.9%,膠稠度69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8%,蛋白質含量10.3%,米質達國頒三級優米標準。稻瘟病抗性鑒定:2007年葉瘟4、6、7、4級,頸瘟5、7、7、7級;2008年葉瘟3、3、3、3級,頸瘟5、5、7、5級。
(4)產量表現:2007年參加四川省水稻中秈遲熟十五組區試,平均畝產546.67公斤,比對照岡優725增產0.55%;2008年中秈遲熟九組續試,平均畝產564.99公斤,比對照岡優725增產3.29%。兩年區試平均畝產555.39公斤,比對照岡優725增產1.86%。兩年區試平均增產點次76%。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60.65公斤,比對照岡優725增產4.56%。
(5)栽培要點:①適時播種,培育壯秧,秧齡40-45天;②合理密植,栽足基本苗,畝栽1.2萬穴左右,寬窄行種植;③配方施肥,采用重底早追后補的施肥方法, 氮、磷、鉀合理搭配,純N:P2O5:K2O為2:1:1,畝施純氮8-10公斤,底肥占70%;④科學管水,前期淺水管理,中期夠穗苗曬田,后期濕潤管理到成熟;⑤注意防治稻瘟病,根據植保預測預報,綜合防治病蟲害;⑥作一季中稻種植。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壩和丘陵地區。
5、瀘優5號
(1)選育單位:四川豐源種業有限公司、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梁研究所
(2)品種來源:用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梁研究所選育的不育系瀘077A與瀘州金土地水稻研究所選育的恢復系金恢5號組配而成的中秈遲熟雜交稻組合。
(3)特征特性:該品種兩年區試平均全生育期150.9天,比對照岡優725長2.0天。株高117.2厘米,株型適中,葉緣、葉鞘、柱頭、穎尖均為紫色。畝有效穗15.3萬,穗長24.9厘米,每穗平均著粒170.1粒,結實率78.0%,千粒重28.5克。品質測定:出糙率81.0%,整精米率68.2%,粒長6.6毫米,長寬比2.6,堊白粒率59%,堊白度9.9%,膠稠度38毫米,直鏈淀粉含量21.6%,蛋白質含量11.4%。稻瘟病抗性鑒定:2006年葉瘟3、5、0、3級,頸瘟1、5、1、0級;2007年葉瘟3、2、3、1級,頸瘟3、1、5、3級。
(4)產量表現:2006年參加四川省水稻中秈遲熟六組區試,平均畝產544.85公斤,比對照岡優725增產4.37%;2007年中秈遲熟二組續試,平均畝產526.65公斤,比對照岡優725增產3.51%。兩年區試平均畝產535.75公斤,比對照岡優725增產3.95%。兩年區試平均增產點次85%。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74.32公斤,比對照岡優725增產7.11%。
(5)栽培要點:①適時播種,培育壯秧,畝用種量1公斤左右;②合理密植,栽足基本苗,畝栽1.2-1.5萬穴;③配方施肥,重底早追, 氮、磷、鉀肥合理搭配,氮、磷、鉀配比2:1:2為宜,一般畝施純氮8-10公斤,70%作底肥,30%于栽后7天作分蘗肥,磷、鉀全作底肥;④根據植保預測預報,綜合防治病蟲害;⑤作一季中稻種植。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壩和丘陵地區。
6、香粳3號
(1)選育單位:云南省農科院粳稻育種中心、云南省玉溪市紅塔區農科所
(2)品種來源:用云粳優5號為母本與云粳12號為父本雜交,經系統選育而成的常規優質粳稻品種。
(3)特征特性:該品種兩年區試平均全生育期165.7天,比對照合系22-2短5.4天。株高92.7厘米,株型適中,葉片淺綠色,葉鞘綠色,谷粒橢圓型,穎殼多茸毛、穎尖稈黃色、無芒。畝有效穗35.6萬,穗長18.0厘米,每穗平均著粒100.8粒,結實率88.3%,千粒重25.2克。品質測定:出糙率81.7%,整精米率71.8%,長寬比2.3,堊白粒率9%,堊白度1.0%,膠稠度77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8.4%,蛋白質含量7.7%,品質達國頒二級粳稻優米標準,香味濃。稻瘟病抗性鑒定:2006年葉瘟4級,頸瘟5級,2007年葉瘟6級,頸瘟5級。
(4)產量表現:2006年參加涼山州區試,平均畝產691.50公斤,比對照合系22-2增產8.30%;2007年續試,平均畝產679.70公斤,比對照合系22-2增產9.90%。兩年區試平均畝產685.60公斤,比對照合系22-2增產9.10%。兩年區試平均增產點次74%。200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31.20公斤,比對照合系22-2增產15.70%。
(5)栽培要點:①春分至清明播種,立夏前后移栽,秧齡35?45天,本田畝用種量2-4公斤/畝,播種前用“浸種靈”浸種、消毒,預防惡苗病;②栽插密度:規格5×5寸、5×6寸或寬窄行,畝栽3-4萬穴,穴栽3-5苗,畝栽基本苗12-15萬;③配方施肥,重底早追,底肥畝用農家肥1500公斤,分蘗肥追施尿素20公斤/畝,齊穗期施尿素5公斤/畝,適量補充微肥(鋅肥等);④根據植保預測預報,綜合防治病蟲害。
(6)適宜種植地區:涼山州常規粳稻適宜區域種植
二、玉 米
(一)普通玉米
1、遠東33
(1)選育單位:四川東南種業有限公司
(2)品種來源:由四川東南種業有限公司用自選自交系“DN03-1”作母本,
“DN03-2”作父本組配而成。
(3) 特征特性:四川春播出苗到成熟106天,比對照川單13早2天。株高220厘米,穗位高82.2厘米,幼苗長勢旺,成株葉片深綠色,株型緊湊,單株總葉數19片,雄穗發達,護穎紫色,花藥黃色;果穗筒形,穗軸白色,穗長17.0厘米,行數16.8行,行粒數33.6粒,百粒重29.7克,單穗粒重154.3g,出籽率86.6%,籽粒淺黃色、馬齒型,籽粒容重762g/L,粗蛋白質含量11.3%,粗脂肪5.4%,粗淀粉72.7%,賴氨酸含量0.31%;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紋枯病,抗玉米螟,感絲黑穗病。
(4)產量表現:2005年參加四川省玉米平丘組區試,平均畝產506.4公斤,比對照川單13增產6.0%,9個試點8點增產,增產點率89%; 2006參加四川省平丘組區試,平均畝產533.1公斤,比對照川單13增產13.2%,10個試點全部增產。2008年參加四川省雜交玉米新組合生產試驗,全省5點次全部增產,平均畝產554.6公斤,比對照川單13增產14.5%。
(5)栽培要點:宜春播。四川一般在3月中旬到4月中旬播種為好。密度畝植3300-3600株/畝為宜。足施底肥,多施苗肥和拔節肥,重施攻穗肥,及時防治病蟲害,適期收獲。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壩、丘陵區。
2、眾望玉88
(1)選育單位:都江堰市岷玉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四川眾望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2)品種來源:眾望玉88是都江堰市岷玉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2002年在都江堰組用自選系PS37與自選系PS25組配而成的玉米新組合。于2003年參加本地試驗,2004年參加品比試驗,2005年參加四川省預備試驗,2006-2007參加四川省區域試驗,2008年參加四川省生產試驗。
(3)特征特性:眾望玉88屬中熟中稈玉米雜交種,春播全生育期113天(播種至成熟)。株高263厘米,穗位高100厘米,幼苗綠色、長勢強,成株整齊,株型半緊湊。單株總葉18片左右。雄穗分枝中等,主軸、分枝長,分枝斜上沖,護穎淺紫色,花藥黃色,散粉性好。雌穗吐絲多而齊,花絲粉色,活力強,雌雄協調,結實滿尖。果穗圓錐形,穗長17.5厘米,禿尖1.2厘米,穗行數15.7,行粒數32.9粒,穗粗5.1厘米,出籽率89.2%,千粒重296.2克,籽粒黃色馬齒型。該雜交種根系深、莖桿硬,耐旱抗倒力強。籽粒容重721(g/L),粗蛋白質9.1%(干基),粗脂肪5.1%(干基),粗淀粉77.3%(干基),賴氨酸0.27%(干基)。經接種鑒定,抗絲黑穗病和玉米螟,中抗大、小斑病和莖腐病,感紋枯病。
(4)產量表現:2005年參加四川省玉米預試試驗(預試一組),平均畝產502.55公斤,比對照川單13增產5.21%。 2006年參加四川省玉米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39.2公斤,比對照川單13增產6.2%, 9個試點8點增產,增產點率89%;2007年續試,平均畝產447.4公斤,比對照川單13增產7.6%, 9個試點8點增產,增產點率89%。兩年平均畝產443.3公斤,比對照川單13增產6.9%,18點次試驗16增2減。2008年參加四川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3.5公斤,比對照川單13增產14.5%,位列第3。
(5)栽培要點:宜春播。四川一般在3月中旬到4月中旬播種為宜。密度以3000-3600株/畝為宜。足施底肥,多施苗肥和拔節肥,重施攻穗肥,及時防治病蟲害,適期收獲。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壩、丘陵區。
3、盛玉99
(1)選育單位:達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重慶三峽農業科學院
(2)品種來源:DZ0503是達州市農科所以自育自交系“DW98-21”作父本,與重慶三峽農科院選育的自交系“XZ966-14”作母本配制而成。
(3)特征特性:四川春播出苗到成熟107天,幼苗葉色深綠色,葉片寬長,葉鞘紫綠色,成株葉片中長,上部葉片較稀,穗位下部葉片平展,上部葉片上沖,全株葉20片左右;株型半緊湊;株高226.1?左右,穗位98.8厘米;雄穗分枝8-10個,護穎紫綠色,花藥黃色,主軸長25-30厘米,花粉量多;雌穗花絲綠色,雌、雄花期協調,結實性良好;果穗長筒形,穗長19.8厘米左右,穗粗5.5-6.0厘米,禿尖0.5厘米;籽粒淺黃色,馬齒型,穗行15行,行粒36.7,百粒重30.5g;籽粒容重727克/升,粗蛋白9.9%,粗脂肪5.2%,粗淀粉75%,賴氨酸0.31%。經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和絲黑穗病,高感莖腐病,感紋枯病。
(4)產量表現:2006年參加四川省玉米平丘組區試,平均畝產530.6公斤,比對照川單13增產12.9%,10點次9點增產,增產點率90%。2007年參加四川省玉米平丘組區試,平均畝產491.2公斤,比對照川單13增產9.9%,10點次全部增產。2007年參加四川省玉米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9.6公斤,比對照川單13增產12.7%,5點次4點增產,增產點率80%。
(5)栽培要點:宜春播。種植密度為3200-3600株/畝。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巧施攻苞肥,加強病蟲害的防治。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壩、丘陵區。
4、比玉777
(1)選育單位:四川華豐種業有限責任公司、四川比特利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2)品種來源:用自選系華自30與外引系成273雜交組配而成。
(3) 特征特性:春播全生育期111天,比對照川單15短3天。株高254厘米,穗位高106.4厘米,成株葉片數18葉左右,半緊湊型。雄穗分枝數9-13個,穎殼淺紫色,花藥淺紫色,花絲白色。果穗長筒型,穗長19.2厘米,穗行數14-16行,行粒數38.6粒,千粒重298.5g,出籽率80.9%。籽粒黃色、半馬齒型,白軸。籽粒容重760g/L,粗蛋白11.0%,粗脂肪5.2%,賴氨酸0.33%,粗淀粉75.4%。抗病鑒定結果:中抗小斑病、紋枯病和莖腐病,高感絲黑穗病。
(4)產量表現:2006年參加四川山區組區試,平均畝產535.9公斤,比對照川單15增產11.3%,10個試點中,9點增產,增產點率90%;2007年山區組續試,平均畝產494.6公斤,較對照川單15增產8.3%,在9個試點中7個增產,增產點率78%。2007年參加四川省山區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00.4公斤,較對照川單15增產7.28%,5個試驗點中4點增產,增產點率80%。
(5)栽培要點:適時早播,3月中旬-4月中旬播種,做到苗壯、苗勻;重施底肥 ;合理密植:每畝3200株為宜;田間管理:適時澆水防旱,足量追肥和注意防病治蟲;適時收獲。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省山區。
5、川單189
(1)選育單位:四川業大學玉米研究所、中國農科院作物所玉米中心、四川川單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2)品種來源:選育單位以SCML203為母本,SCML1950為父本雜交組配而成。
(3)特征特性:四川春播全生育期117天,株高222厘米,穗位高86厘米,花藥黃色,花絲綠色,穗長20.2厘米,穗行數16.3行,籽粒橙黃色馬齒型,穗軸紅色,千粒重270克,容重713克,賴氨酸含量為0.27%、粗蛋含量為8.7%、粗脂肪為5.1%、粗淀粉為77.5%;經接種鑒定,抗紋枯病,中抗大斑病、莖腐病和絲黑穗病,感小斑病。
(4)產量表現:2007年四川省雜交玉米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52.2公斤,比對照川單13增產9.81%,9個試點中8點增產;2008年區試,平均畝產490.0公斤,比對照川單13增產7.0%,在10個試點中,點點增產。倒伏率3.3%。2008年四川省玉米雜交種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64.9公斤,比對照川單13增產19.3%,5個試點,點點增產。
(5)栽培要點:春、夏播均可,凈作密度在3200~3500株/畝為宜。施肥和管理同一般單交種;在排水不暢的低洼地塊慎種,以防發生莖腐病而不能發揮其增產潛力。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壩、丘陵區。
6、榮玉168
(1)選育單位:四川業大學玉米研究所、四川川單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2)品種來源:選育單位以08-641(R08)為母本,SCML203(RP125)為父本雜交組配而成。
(3)特征特性:四川春播全生育期114天,比對照川單13長2天。株高268.1厘米,穗位高106.1厘米,花藥淺紫色,花絲綠色,穗行數16.0行,行粒數35粒,籽粒黃色馬齒。容重710克/L,賴氨酸含量為0.27%、粗蛋含量為8.0%、粗脂肪為4.3%、粗淀粉為77.7%,經接種鑒定,中抗紋枯病,抗大斑病和小斑病,感絲黑穗病。
(4)產量表現:2006年四川省雜交玉米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61.51公斤,比對照川單13增產8.4%,在10個試點中,7點增產,增產點率70%;2007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51.1公斤,比對照川單13增產6.78%,在10個試點中,9點增產,增產點率90%。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38.8公斤,比對照川單13增產13.5%,5個試點,點點增產。
(5)栽培要點:春、夏播均可,凈作密度在3000~3300株/畝為宜。施肥和管理同一般單交種;在排水不暢的低洼地塊慎種,以防發生莖腐病而不能發揮其增產潛力。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壩、丘陵區。
7、榮玉188
(1)選育單位:四川業大學玉米研究所、四川川單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2)品種來源:SAU0304的母本08-641(R08)是四川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以美國雜交種為基礎材料選育而成的優良自交系;父本SCML202(RP128)也是本所以一個外引單交種為基礎材料選育而成的玉米自交系,該系于2005年7月通過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鑒定,以SCML202為父本組配的川單418已于2007年通過國家審定。
(3)特征特性:四川春播全生育期122.4天,株高272.88厘米,穗位高111.66厘米,花藥黃色,花絲綠色,穗長19.11厘米,禿尖1.17厘米,穗行數16.06行,行粒38.25,籽粒黃色馬齒型,穗軸紅色,千粒重261.9克,容重716g/L,單穗粒重140.72克,出籽率86.22%。賴氨酸含量為0.29%、粗蛋含量為9.4%、粗脂肪為4.5%、粗淀粉為76.6%;經接種鑒定,抗大、小斑病和玉米螟,中抗莖腐病和紋枯病,感絲黑穗病。
(4)產量表現:SAU0304在2005-2006年四川省雜交玉米區域試驗中,兩年區試共18點次,平均畝產507.1公斤,比對照川單13增產6.2%。在2008年四川省玉米雜交種生產試驗中,平均畝產532.7公斤,比對照川單13增產16.4%。
(5)栽培要點:春、夏播均可,凈作密度在3000~3300株/畝為宜。施肥和管理同一般單交種;在排水不暢的低洼地塊慎種,以防發生莖腐病而不能發揮其增產潛力。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壩、丘陵區。
8、天玉56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四川天宇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2)品種來源:天玉56是四川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在2002年用川農大玉米所選系18-599與自選系成自205-1-1組配育成的玉米新品種。2003~2004年參加本所鑒定試驗,2005年參加四川省預試,2006~2007年參加四川省區域試驗,2008年參加四川省生產試驗。
(3)特征特性:天玉56屬中熟玉米雜交種,春播全生育期112天(播種至成熟)。株高245厘米,穗位高91厘米,成株葉片數18片左右,株型半緊湊。雄穗分枝數10-12個,花藥淺紫色,花絲淺紅色。果穗長筒型,穗長17厘米,穗行數16行,行粒數35粒,千粒重295克,出籽率85%。粒色黃色半馬齒型,穗軸紅色。籽粒容重727g/L,粗蛋白質8.9%,粗脂肪4.4%,粗淀粉76.9%,賴氨酸0.3%。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蟲鑒定結果:抗大斑病、小斑病,高感絲黑穗病,感紋枯病,高抗莖腐病,中抗玉米螟。
(4)產量表現:2006年參加四川省玉米平丘組區試平均畝產442.5公斤 ,比對照川單13增產7.0%,9個試點9點增產,增產點率100%;2007年區試平均畝產466.3公斤 ,比對照增產7.2%,10個試點9點增產,增產點率90%。兩年區試平均畝產455.0公斤,比對照種川單13增產7.1%,增產點率95%。2008年參加四川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2.3公斤,比對照種川單13增產13.2%,5個點均增產。
(5)栽培要點:春播或早夏播,畝植3200-3500株。施足底肥且以有機肥為主,適施苗肥和拔節肥,十片全展葉時重施攻穗肥,結合中耕和施肥培土上廂。及時防治土蠶、玉米螟和蚜蟲。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壩、丘陵區。
9、神珠7號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四川一豐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2)品種來源:神株7號是四川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在2003年用自選系成自273與自選系成自276組配育成的玉米新品種。2004~2006年參加本所鑒定試驗,2007~2008年參加四川省區域試驗,2008年參加四川省生產試驗。
(3)特征特性:中熟,春播全生育期121天(播種至成熟)。株高268厘米,穗位高107厘米,成株葉片數20片左右,株型半緊湊。雄穗分枝數15-17個,花藥淺紫色,花絲淺紅色。果穗長筒型,穗長18.2厘米,穗行數18行,行粒數36.4粒,千粒重298克,出籽率80%。粒色黃色半馬齒型,穗軸紅色。籽粒容重727g/L,粗蛋白質10.3%,粗脂肪4.5%,粗淀粉77.1%,賴氨酸0.3%。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蟲鑒定結果:中抗大斑病,感小斑病、紋枯病、莖腐病、玉米螟,高感絲黑穗病。
(4)產量表現:2007年參加四川省玉米山區組區試,平均畝產496.3公斤 ,比對照川單15增產8.7%,9個試點8點增產,增產點率89%;2008年區試平均畝產525.4公斤 ,比對照增產11.0%,10個試點9點增產,增產點率90%。兩年區試平均畝產511.6公斤,比對照種川單15增產9.9%。2008年參加四川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71.9公斤,比對照種川單15增產11.9%,5個點均增產。
(5)栽培要點:春播或早夏播,畝植3200-3500株。施足底肥且以有機肥為主,適施苗肥和拔節肥,十片全展葉時重施攻穗肥,結合中耕和施肥培土上廂。及時防治土蠶、玉米螟和蚜蟲。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山區種植。
10、綿研玉13
(1)選育單位:大竹縣益民玉米所、四川省農科院作物所、四川綿研種業有限公司
(2)品種來源:綿研玉13是大竹縣益民玉米所2003年在海南用自選系QW67與自交系698-3(引自四川省農科院作物所)組配而成的玉米新組合。
(3)特征特性:綿研玉13屬中熟玉米雜交種,春播全生育期113天(播種至成熟)。株高262.2厘米,穗位高100.3m,倒伏率1.05%,幼苗綠色、長勢強;成株整齊,株型半緊湊。單株總葉20片左右,雄穗分枝13-19個,粉量大,散粉時間長。雌穗吐絲多而齊,花絲淺紫色,活力強,雌雄協調,結實滿尖。果穗長筒形,穗長19.4厘米,穗行數16-20行(平均17.1),行粒數38粒,百粒重31克。籽粒黃色馬齒型。該品種根系深、莖桿較硬,耐旱抗倒力強,綜合性狀較好。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鑒定結果:中抗大斑病、感小斑病、感玉米螟、抗莖腐病,感絲黑穗病、中抗紋枯病。葉片持綠期長,活桿成熟。容重698g/L,粗蛋白含量9.2%(干基),粗脂肪含量4.7%(干基),粗淀粉含量76.8%(干基),賴氮酸含量0.30%(干基)。
(4)產量表現:2007年參加四川省玉米平丘組區試平均畝產492.2公斤,比對照川單13增產11.76%,增產點率100%;2008年區試平均畝產557.5公斤,比對照增產15.3%,增產點率100%。兩年區試平均畝產524.85公斤,比對照種川單13增產13.62%,增產點率100%。2008年參加四川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8公斤,比對照種川單13增產17.9%,5個點均增產。
(5)栽培要點:宜春播。四川一般在3月中旬到4月上、中旬播種為好。密度以2800-3200株/畝為宜。該組合屬于大穗型品種,幼芽頂土力強,出苗較好,對肥水條件要求比較高,苗期特別注意苗全、苗齊、培育苗壯;施肥技術主要是重施底肥,輕施拔節肥,重施攻苞肥,氮、磷、鉀肥配合使用。及時中耕除草,及時防治病蟲。一般總施肥量每畝純N 20公斤、P2O5 10公斤、K2O 12公斤左右。加強田間管理,抓好全苗,確保密度,及時防治病蟲害,適期收獲。
(6)適宜種植地區:適宜四川平壩、丘陵區種植。
11、種都100
(1)選育單位:廣元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大竹縣益民玉米研究所
(2)品種來源:種都100是廣元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和大竹益民玉米所于2004年在海南用YM88與0151-99組配而成。
(3)特征特性:四川春播,播種至成熟113天左右,與對照川單13相當。株高258.4厘米,穗位高96.2厘米。幼苗長勢強,成株整齊,株型半緊湊。單株總葉21片,雄穗分枝17-23個,粉量大,散粉時間長。雌穗吐絲多,花絲淺紫色,雌雄協調。果穗長筒形,穗長19.3厘米,穗行數平均15.7行,行粒數36粒,百粒重38.5克。籽粒黃色馬齒型。經接種鑒定,感大斑病、感小斑病、感玉米螟、抗莖腐病,感絲黑穗病、中抗紋枯病。容重716g/L,粗蛋白含量10.2%,粗脂肪含量4.9%,粗淀粉含量73.3%,賴氮酸含量0.30%。
(4)產量表現:2007年參加四川省玉米區試,平均畝產457.5公斤,比對照川單13增產8.30%,10個試點9點增產,增產點率90%。2008年續試,平均畝產535.6公斤,比對照川單13增產9.5%,10個試點8點增產,增產點率80%。 2008年參加四川省玉米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2.9公斤,比對照川單13畝產466.5公斤,增產16.4?,5個試點全部增產,倒伏率0.46%。
(5)栽培要點:宜春播,一般在3月中旬到4月上、中旬播種為好。密度以2800-3200株/畝為宜。施肥技術主要是重施底肥,輕施拔節肥,重施攻苞肥,氮、磷、鉀肥配合使用。一般總施肥量每畝純N 20公斤、P2O5 10公斤、K2O 12公斤左右。
(6)適宜種植地區:適宜四川平壩、丘陵區種植。
12、豐源1128
(1)選育單位:四川豐源種業有限公司
(2)品種來源:豐源1128是四川豐源種業有限公司2003年用武勝縣農科所自選系武自0431與成都天府作物所自選系J克059組配而成的玉米新組合。2006年參加四川省預試,2007~2008年參加四川省區域試驗,2008年參加四川省生產試驗。
(3)特征特性:四川春播,播種至成熟112天,與川單13相近。株高255.0厘米,穗位高94.0厘米,單株總葉數20片。雄穗發達,護穎紫色,花藥黃色,花絲紅色。果穗長筒型,穗長21.1厘米,穗行數16.0,行粒數38.0,千粒重341.0g,出籽率85.1%。粒色黃色、馬齒型,紅軸。籽粒容重719g/L,粗蛋白質9.6%,粗脂肪4.9%,粗淀粉76.4%,賴氨酸0.31%。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鑒定結果:中抗小斑病、莖腐病、玉米螟和絲黑穗病,感大斑病和紋枯病。
(4)產量表現:2007年參加四川省玉米平丘組區試,平均畝產459.6 公斤 ,比對照川單13增產10.56%, 9個試點8點增產,增產點率89%;2008年區試平均畝產536.8 公斤 ,比對照增產10.6%,10個試點8點增產,增產點率80%。2008年參加四川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25.8公斤,比對照種川單13增產12.7%,5個點均增產,倒伏率0.16%。
(5)栽培要點:春播,一般畝植2800-3000株。重施底肥且以有機肥為主,提苗肥宜早,穩施拔節肥,猛攻穗肥,增施有機肥和磷肥。及時防治病蟲害。
(6)適宜種植地區:適宜四川平壩、丘陵區種植。
13、長玉19
(1)選育單位:山西省農科院谷子子研究所
(2)品種來源:長玉19親本為99?751×Bm19-2。母本99?751來源于1572×沈137再與1572回交后連續自交6代選育而成,父本Bm19-2來源于H921×P6C再與H921回交后連續自交6代選育而成。
(3)特征特性:四川春播全生育期128天,株高248厘米,穗高89厘米,全株葉片數19片左右。幼苗長勢強,根系發達,莖稈堅韌,成株葉色濃綠,活稈成熟。穗上部葉片半上沖,株型半緊湊。雄穗分枝16-19個,花藥黃色,散粉性好。花絲粉紅色,吐絲整齊。果穗長筒型,白軸,穗長19-25厘米,穗行數16-18行,行粒數35粒。籽粒黃色,馬齒型,千粒重332g,出籽率85%左右。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鑒定結果: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莖腐病,抗小斑病、紋枯病,感玉米螟、絲黑穗病。籽粒容重701g/L,粗蛋白質9.4%,粗脂肪4.4%,粗淀粉75.0%,賴氨酸0.33%。
(4)產量表現:2007年參加四川省玉米山區組區試,平均畝產513.1公斤,比對照川單15號增產9. 99%,居區試第一位,在參試的9個試點中8點增產;2008年續試參加山區2組試驗,平均畝產545.5公斤,比對照川單15號增產15.3%,居區試第一位,在參試的10個試點10點增產。2008年參加四川省玉米山區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72.9公斤,對照川單15(510.4公斤)增產12.3%。
(5)栽培要點:春播和夏播均可,每畝密度2800-3000株。間套作可適當降低密度,重施底肥,增施有機肥,N、P、K配合,輕施苗肥與拔節肥,加強田間管理,保證苗齊、苗全、苗壯,猛攻穗肥。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山區種植。
14、陵玉513
(1)選育單位:仁壽縣陵州作物研究所
(2)品種來源:用本所選育的自交系lsc539×lsc107組配而成。
(3)特征特性:春播全生育期129天,株高246.8厘米,穗位高100.6厘米,全株葉片19?21片,穗上部葉片7片,株型半緊湊,莖桿紫褐色。幼苗長勢強,成株葉片較寬大,穗上葉較疏,葉色濃綠,持綠期長,活桿成熟。根系發達,莖桿堅韌,雄穗分枝7?18個,穎殼綠色,花約淺紫色,粉量大。花絲淺紫色,吐絲整齊。果穗長筒型,穗軸紅色,穗長20.3厘米左右,穗行16~20行,行粒36.1粒,籽粒黃色,馬齒型,千粒重311.9g,出粒率 85 %。品質性狀:粗蛋白質10%,賴氨酸0.31%,粗脂肪4.1%,粗淀粉74.8%,容重712g/L。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紋枯病、絲黑穗病、莖腐病。
(4)產量表現:2007年參加四川省山區組區試,平均畝產498.8公斤,比對照川單15增6.9%,9個試點8個增產,增產點率89%;2008年四川山區組續試,平均畝產524.8公斤,比對照川單15增9.6%,10個試點9個增產,增產點率90%。2008年參加山區組生產試驗,5點均增產,平均畝產562.9公斤,比對照川單15增產10.2%。
(5)栽培要點:春播,一般畝植3000株。重施底肥且以有機肥為主,早施提苗肥,穩施拔節肥,猛攻穗肥。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山區。
15、金玉608
(1)選育單位:成都綠寶種業有限公司
(2)品種來源:金玉608是成都綠寶種業有限公司2003年用外引系Y99與外引系L1120組配而成的玉米新組合。自交系Y99為貴州省種子站選育,自交系L1120為四川華龍種業有限責任公司選育。
(3)特征特性:中熟中稈玉米雜交種,春播全生育期111天。株高268.3厘米,穗位高107.9厘米,成株葉片數20葉左右,屬半緊湊株型。雄穗分枝數10-12個,穎殼淡紅色,花藥黃色,花絲粉紅色。果穗柱型,穗長17.3厘米,禿尖1.8厘米,穗行數15.4,行粒數34.3,千粒重317g,出籽率85.3%。粒色黃色、半馬齒型。籽粒容重741g/L,粗蛋白質11.8%,粗脂肪4.6%,粗淀粉71.6%,賴氨酸0.34%。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鑒定結果:中抗、小斑病、紋枯病、玉米螟、莖腐病,感絲黑穗病。
(4)產量表現:2006年參加在四川省玉米區域試驗平丘5組結果,平均畝產519.0公斤,較對照川單13增產9.4%,增產點次達90%。2007年參加續試,平均畝產446.9公斤,較對照川單13增產7.51%,增產點率77.8%。
2007年參加四川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69.3公斤,對照川單13增產20.27%,增產點率80%。
(5)栽培要點:春播,一般畝植3200株。重施底肥且以有機肥為主,提苗肥宜早,穩施拔節肥,猛攻穗肥。苗期及時中耕除草,結合施拔節肥和穗肥及時培土上廂。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省平壩、丘陵區種植。
16、華龍玉998
(1)選育單位:成都國康農作物研究所
(2)品種來源:華龍玉998是成都國康農作物研究所2003年用四川華龍種業有限責任公司自選系3046與2032組配而成的玉米新組合。
(3)特征特性:中熟中稈玉米雜交種,春播全生育期130天(播種至成熟)。株高262.4厘米,穗位高100.2厘米,成株葉片數19葉左右,株型平展。雄穗分枝數10-12個,穎殼紫色,花藥黃色,花絲紅色。果穗長筒型,穗長20.2厘米,穗行數16,行粒數37,千粒重325g,出籽率73.4%。粒色黃色、硬粒型,紅軸。籽粒容重781g/L,粗蛋白質10.5%,粗脂肪4.9%,粗淀粉77.4%,賴氨酸0.30%。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鑒定結果:中抗小斑病、紋枯病、莖腐病、玉米螟,抗大斑病,感絲黑穗病。
(4)產量表現:2007年參加四川省玉米山區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07.0公斤,比對照川單15增產11.02%,各試點均增產;2008年參加續試,平均畝產543.6公斤,比對照川單15增產13.6%,各試點均增產。2008年參加四川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69.3公斤,對照川單15平均畝產510.3公斤,比對照川單15平均增產11.6%。
(5)栽培要點:春播,一般畝植3000株。重施底肥且以有機肥為主,提苗肥宜早,穩施拔節肥,猛攻穗肥。苗期及時中耕除草,結合施拔節肥和穗肥及時培土上廂。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山區。
17、玉禾998
(1)選育單位(者):趙世偉
(2)品種來源:用自選系Z9651作母本與自選系Z6870組配于2006年育成。
(3)特征特性:中熟,全生育期122.4天,比對照川單15短1天。兩年平均株高281.6厘米,穗高115.5厘米;雄穗大,分枝多,花粉量大,散粉時間長,穎殼淺紫色;雌穗吐絲暢,花絲綠色,雌雄協調,結實滿尖。穗長19.9厘米,穗行數16.0行,行粒數33.0粒,出籽率80.97%,千粒重330g,籽粒黃色、馬齒型。籽粒容重727g/L,粗蛋白10.3%,粗脂肪5.7%,粗淀粉78.0%,賴氨酸0.32%。經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抗紋枯病、莖腐病,高感絲黑穗病。抗倒力較強。
(4)產量表現:2007年參加省山區玉米區試2組,9試點平均畝產500.2公斤,比對照川單15增產9.5%,9個試點中8點增產; 2008年參加省區試山區2組試驗,10試點平均畝產538.9公斤,比對照川單15增產13.9%,10個點均增產。兩年區試共19點次,平均畝產520.6公斤,較對照川單15(兩年對應19個區試點平均畝產465.4公斤)增產11.9%。19點次中,18點次增產。
2008年參加省山區組生產試驗,5試點平均畝產576.1公斤 ,比對照傳川單15增產12.8%。
(5)栽培要點:適宜春播,密度3100-3300株/畝為宜。N、P、K配合施用,重施底肥,酌情施苗肥及拔節肥,猛攻穗肥。注意加強田間管理及病蟲害防治。
(6)適宜種植地區:適宜在四川山區種植。
18、茂源618
(1)選育單位:成都天府農作物研究所
(2)品種來源:成都天府農作物研究所用自選系JG02-1作母本,J克059作父本組配而成。
(3)特征特性:株高251.7厘米,穗位高101.5厘米,幼苗長勢旺,株型半緊湊,葉片深綠色,單株總葉數19~20片。雄穗發達,護穎紫色,花藥黃色,花絲紅色;果穗長筒形,穗長21.8厘米,穗行數16.0行,行粒數36.0粒,百粒重31.8g,籽粒黃色、馬齒型,商品性好,籽粒容重736g/L,粗蛋白質含量9.9%,粗脂肪4.9%,粗淀粉76.9%,賴氨酸含量0.36%;人工接種鑒定:抗小斑病、中抗絲黑穗病、感紋枯病、玉米螟。四川春播生育期129天。
(4)產量表現: 2007年參加四川省區試山區第1組,平均畝產496.6公斤,較川單15增產6.4%;2008年參加四川省區試山區1組,平均畝產530.0公斤,較對照川單15增產10.7%。兩年平均畝產513.3公斤,較對照川單15增產8.57%,兩年試驗共19點次18增1減,其中11點次增產極顯著,1點增產顯著。生產試驗:2008年參加四川雜交玉米新組合山區1組生產試驗,全省5點平均畝產569.4公斤,較對照川單15增產11.7%。
(5)栽培要點:四川春播3月上旬?4月初為適期,畝植密度2800~3000株,施肥管理應施足底肥,早施苗肥,重施穗肥,增施有機肥和磷肥,及時防治病蟲害。
(6)適宜種植地區:適宜四川山區。
19、中玉335
(1)選育單位:四川省嘉陵農作物品種研究中心、四川中升科技有限公司
(2)品種來源:系四川省嘉陵農作物品種研究中心2003年用自選自交系2YH1-3與SH1070配組雜交而成。于2004年在四川進行品比試驗,2005年進行多點試驗;2007年進入四川省山區組區域試驗;2008年進行續試和生產試驗。
(3)特征特性:全生育期平均130天,幼苗長勢旺,幼苗葉鞘色紫色。平均株高262.4厘米,穗位高108.4厘米,株型半緊湊,葉片深綠色,雄穗分枝12-20個,花藥紫紅色,花絲紫紅色;平均穗長20.4厘米,穗行數17.8行,行粒數35.2粒,千粒重310.5克,單穗粒重171.95克,籽粒黃色、半馬齒型。2009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容重757g/L,籽粒粗蛋白含量10.5%,粗脂肪含量4.2%,粗淀粉含量77.0%,賴氨酸含量0.31%。2007年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蟲害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抗小斑病,中抗紋枯病、玉米螟,高抗莖腐病,感絲黑穗病;2008年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感紋枯病、莖腐病、絲黑穗病、玉米螟。
(4)產量表現:2007年四川省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12.5公斤,比對照川單15增產9.8%,在匯總的9個試點中9點增產;2008年續試,平均畝產528.1公斤,比對照川單15增產10.3%,在匯總的10個點次中9點增產。兩年平均畝產520.3公斤,比對照川單15增產10.1%。2008年四川省山區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74.5公斤,比對照川單15增產11.9%。
(5)栽培要點:根據當地情況適時播種,宜春播,夏播也可。畝植3000-3500株,施肥要求重底早追,以有機肥為主,早施提苗肥,穩施拔節肥,早施重施攻苞肥。加強田間管理,適時查苗補缺,及時防治病蟲害,適期收獲。
(6)適宜種植地區:適宜四川山區種植。
20、華選6號
(1)選育單位:四川華龍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2)品種來源:四川華龍種業有限責任公司以自選系G931-122為母本,從遵義市種子管理站引進的78599-141為父本組配而成。
(3)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32天。平均株高263.2厘米,穗位高101.2厘米,葉色濃綠,半緊湊型,莖基氣生根發達,后期活干成熟。單株總葉片18-20片,穗上6葉片,莖稈為綠色直桿。雄穗大小適中,雄花發達,花粉量大,散粉時間長,分枝10?12個,護穎綠色,花藥黃色。雌穗絲狀,花絲粉紅色,花柱白色,吐絲整齊,活力強,結實性較好。果穗柱形,平均長16.7cm,穗行數16.8行,行粒數32.4粒,千粒重294克,籽粒黃色,半硬粒型。經接種鑒定,中抗大、小斑病,感紋枯病。經品質檢測:容重743克/升、粗蛋白質(干基)8.9%、粗脂肪(干基)4.0%、粗淀粉(干基)76.3%,賴氨酸(干基)0.28%。
(4)產量表現:2007年平均畝產639.2公斤,較對照川單15增產10.5%,增產點率為100%;2008年平均畝產655.4公斤,較對照川單15增產23.1%,增產點率為100%;兩年區試平均畝產647.3公斤,較對照川單15號平均增產16.5%。2008年生產試驗中平均畝產626.7公斤,較對照增產16.6%,與區試結果一致。
(5)栽培要點:1、選擇中上等土壤肥力,宜春播,也可夏播;2、種植密度,畝植4000株左右;3、施肥:底肥畝施三元素復合肥40?50公斤,農家肥兩次(底肥、追肥)各2500公斤;尿素兩次(第二次追拔節肥少量,穗肥猛攻多量),共約35公斤;4、蟲害防治,苗期注意防治地老虎,大喇叭口防玉米螟。
(6)適宜種植地區:涼山州玉米種植區域。
21、正興3號
(1)選(引)育單位:成都天府農作物研究所、四川田園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2)品種來源:由成都天府農作物研究所用自育自交系JG01-18作母本,J克059作父本組配而成。2006年通過貴州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黔審玉2006024號)。
(3)特征特性:四川春播生育期113天,比川單13遲熟2天。單株總葉數20片,株高246.0厘米,穗位高94.0厘米,幼苗長勢旺,成株葉片深色,株型半緊湊。雄穗發達,護穎紫色,花藥黃色,花絲紅色;果穗長筒形,穗長20.8厘米,穗行數16.0行,行粒數42.0粒,百粒重36.7克,出籽率85.0%,籽粒黃色、馬齒型;品質測定:籽粒容重724g/L,粗蛋白質含量9.8%,粗脂肪4.2%,粗淀粉74.6%,賴氨酸含量0.29%;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小斑病,抗莖腐病和玉米螟,感絲黑穗病、紋枯病、大斑病。
(4)產量表現:2007年參加四川省區試平丘組試驗,平均畝產455.6公斤,比對照川單13增產10.8%,9個試點,點點增產;2008年繼續參加四川省區試平丘試驗,平均畝產533.9公斤,比對照川單13增產9.2%,10個試點,增產點9個,增產點率90%,倒伏率2.14%。兩年平均畝產494.8公斤,比對照川單13增產9.93% 。2008年參加四川省雜交玉米新組合平丘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33.1公斤,比對照川單13增產15.1%,5個試點,點點增產。
(5)栽培要點:四川3月中旬至4月初為適播期,畝植密度3200株,施肥管理應施足底肥,早施苗肥,重施穗肥,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及時防治病蟲害。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省平丘區。
22、愛農一號
(1)選育單位:重慶市黔江綠源農科所
(2)品種來源:重慶市黔江綠源農科所用外引自交系7M作父本,48-2作母本組配而成,2006年通過重慶市審定(渝審玉2006007號),2007~2008年四川正興種業有限公司引入四川參加省引種試驗。
(3)特征特性:全生育期約113天,比對照川單13短2天。單株總葉數19~20片,株高250厘米,穗位高90厘米,株型半緊湊。葉片深綠色,幼苗長勢旺;雄穗發達,護穎紫色,花藥黃色,花絲紅色;果穗長筒形,穗長19.2厘米,穗行數16行,行粒數35粒,百粒重37.7克,籽粒黃色、馬齒型;品質測定:籽粒容重704g/L,粗蛋白質含量9.0%,粗脂肪含量4.5%,粗淀粉含量75.4%,賴氨酸含量0.29%;人工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紋枯病、莖腐病、抗絲黑穗病、感小斑病和玉米螟。
(4)產量表現:區域試驗:2007年參加四川省區試平丘試驗,平均畝產479.1公斤,較對照川單13增產10.1%,10個試點9點增產,增產點率90%;2008年繼續參加省區平丘組試驗,平均畝產531.7公斤,較對照川單13增產8.7%,10個試點9點增產,增產點率90%。兩年平均畝產505.4公斤,較對照川單13平均增產9.39%,倒伏率4.0%。2008年參加四川雜交玉米新組合平丘組生產試驗,5個試點,點點增產,平均畝產534.0公斤,較對照川單13增產10.7%。
(5)栽培要點:春播,3月上、中旬至4月初播種為宜,畝植密度2800~3000株,施足底肥,早施苗肥,重施穗肥,增施有機肥和磷肥,及時防治病蟲害,適時收獲。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丘區。
23、隴單3號
(1)選育單位:甘肅省農科院作物所 四川國垠天府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2)品種來源:甘肅省農科院以自交系9852為母本與137為父本組配選育而成,四川國垠天府種業有限責任公司引種。
(3)特征特性:該品種在四川全生育期約120天。株高224.4厘米,穗位高79.7厘米,株型半緊揍。穗長18.1厘米,穗行數18行,行粒數36粒,籽粒黃色、半馬齒型,百粒重28.6克。籽粒品質測定:粗蛋白含量9.6%,粗脂肪5.3%,粗淀粉76.1%,賴氨酸0.32%,容重716g/L。經接種鑒定:中抗大班病、小班病,感紋枯病、玉米螟、絲黑穗病,高感莖腐病。
(4)產量表現: 2007年參加四川省玉米平丘區試驗,平均畝產460.9公斤,比對照川單13增產7.04%,10個試點8點增產,增產點率80%;2008年續試,平均畝產513.0公斤,比對照川單13增產6.1%,10個試點8點增產,增產點率80%,倒伏率3.4%。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33.0公斤,對照川單13畝產473.3公斤,比對照增產12.6%,5個試點,點點增產。
(5)栽培要點:春播,四川一般在3月中旬到4月中旬播種為好;密度2800~3200株/畝為宜。可直播也可育苗移栽。足施底肥,多施苗肥和拔節肥,重施攻穗肥。加強田間管理,抓好全苗,確保密度,及時防治病蟲害,適時收獲。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壩、丘陵區。
24、貴玉2號
(1)選育單位:貴州省種子站
(2)品種來源:貴州省種子站于2001年用自選系Y030與外引系106組配,經多年試驗后育成。
(3)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13天。株高287.9厘米,穗位高110.5厘米,幼苗綠色、長勢強,成株整齊,株型半緊湊。單株總葉20片左右。雄穗大小適中,分枝9-15個。雌穗吐絲多而齊,花絲粉紅色,活力強,雌雄協調,根系發達。果穗長筒形,穗長22.1厘米,禿尖1.8厘米,穗行數16行,行粒數39粒,出籽率80.2%,千粒重330克。籽粒黃色半馬齒型,穗軸紅色。:粗蛋白含量11.1%,粗脂肪含量9.7%,粗淀粉含量74.6%,賴氮酸含量0.29%,容重758(g/L)。經接種鑒定,中抗絲黑穗病、紋枯病,感大斑病、小斑病、莖腐病和玉米螟。
(4)產量表現:2007年參加四川省玉米區域試驗(平丘10組),平均畝產514.5公斤,比對照川單13 (平均畝產463.5公斤)增產10.99%;2008年參加四川省玉米區域試驗(平丘5組),平均畝產571.4公斤,比對照川單13 (平均畝產483.6公斤)增產18.2%。 兩年平均畝產543公斤,比對照川單13 (平均畝產473.6公斤)增產14.7%,20點次試驗19增1減。
2008年參加四川省玉米生產試驗,5試點平均畝產506.8公斤,比對照川單13(平均畝產462.1公斤)增產9.7%。
(5)栽培要點:四川一般在3月中旬到4月中旬播種為好。密度以每畝2800-3200株為宜。足施底肥,多施苗肥和拔節肥,重施攻穗肥,及時防治病蟲害,適期收獲。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壩、丘陵區。
(二)青貯玉米
1、群策青貯8號
(1)選育單位:四川群策旱地農業研究所
(2)品種來源:QC-1由四川群策旱地農業研究所用引進自交系SY-0與自交系SY-1組配選育而成。2004年參加組合觀察試驗,2005~2006年參加多點試驗, 2007~2008年參加四川省玉米青貯組區域試驗, 2008年參加生產試驗。
(3)特征特性:該組合屬于青貯用種,綜合性狀優良。全生育期春播123d,植株健壯整齊,半緊湊型,株高228.0厘米,穗位高90.8厘米;雄穗護穎紫色,花粉量大,花絲紅色,吐絲整齊,結實性好。果穗均勻,長筒形,穗長19.4厘米,穗行數14.2行,行粒數35.5粒,千粒重333.7g;籽粒深黃色,馬齒型;活棵成熟,抗倒性極強。經四川省種子質量監督檢驗站檢測,雜交種田間純度為98.0%,自交系田間檢測純度均在99.9%以上。經國家玉米改良中心品質分析結果表明:酸性洗滌纖維(ADF)含量23.98%,中性洗滌纖維(NDF)含量54.59%,粗蛋白(CP)含量12.26%,均達到四川省審定標準。經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蟲性鑒定結果表明,抗小班病、莖腐病,中抗大斑病、紋枯病,輕絲黑穗病,中抗玉米螟。
(4)產量表現: 2007~2008年參加四川省玉米青貯組區域試驗,2年生物干產平均畝產1037.2公斤,比對照增產14.2%;平均籽粒畝產564.2公斤,比對照增產8.2%;2008年參加生產試驗,生物干產平均畝產1204.9公斤,比對照增產10.9%,5點4增1減;平均籽粒畝產627.3公斤,比對照增產6.9%,5點次,點點增產。
(5)栽培要點:適合春播或早夏播;畝播種量2公斤左右;凈作以畝植密度4000株左右為宜,一般總施肥量考慮每畝純N16公斤左右,P2O5 12公斤左右,K2O 12公斤左右。重施底肥(30%),多施苗肥和拔節肥(20%),重施攻苞肥(50%)。苗期及時防治地老虎等,保證全苗,大喇叭口期及時防治玉米螟。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壩、丘陵區。
2、正青貯13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宜賓市農業科學院
(2)品種來源:系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2003年用自選系9991與引進系宜賓市農科院選育的0151組配而成的青貯玉米新組合。于2005~2006年參加本所鑒定試驗,2007~2008年參加四川省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
(3)特征特性:屬青貯玉米種,生育期春播124.5天,平均生物產量1088.2公斤,比對照增產19.8%;籽粒平均畝產579.9 公斤,比對照增產10.78%;植株健壯整齊,成株株型中間偏松散型,株高269.7厘米,穗位高127.3厘米;雄穗發達,主軸明顯,分枝12-15個,護穎綠色,花藥淺紫色,花粉量大,散粉好,雌穗苞葉松緊適度,吐絲好且集中,花絲較粗,紫紅色,雌雄花期協調;果穗圓柱形,穗長18.5厘米,穗行數15.8,行粒數36.1,千粒重310.2g;籽粒黃色,中間型,紅軸;全株綠葉片數17-19葉,持綠期長,活桿成熟,抗病、抗倒性強。經國家玉米改良中心品質分析結果表明,該組合酸性洗滌纖維(ADF)含量26.40%,中性洗滌纖維(NDF)含量53.58%,粗蛋白(CP) 含量11.52%,品質指標達到四川省審定標準。經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人工接種鑒定表現中抗大、小斑病,抗絲黑穗病和莖腐病,感玉米螟,抗病性與對照相當。
(4)產量表現: 2007~2008兩年參加四川省青貯區試,生物產量14點次,點點增產,兩年生物干產平均畝產1088.3公斤,比對照川單13增產19.8%;籽粒產量14點次,點點增產,平均畝產579.86公斤,比對照川單13增產10.78%,兩年區試籽粒產量均為第一名;平均倒折率為2.73%;2008參加省種子站統一安排于峨邊、宣漢、北川、資陽和簡陽三生態區五點次青貯玉米組生產試驗結果表明,5點次點點增產,生物干產平均畝產1237.5公斤,比對照增產13.9%;籽粒產量平均畝產636.5公斤,比對照增產8.5%。
(5)栽培要點:適合春播或早夏播。畝植密度4000株左右為宜,一般總施肥量考慮每畝純N16公斤左右,P2O5 6公斤左右,K2O 12公斤左右。重施底肥(30%),多施苗肥和拔節肥(20%),重施攻苞肥(50%)。采用育苗移栽技術更能實現高產穩產。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壩、丘陵區。
(三)鮮食甜糯玉米
1、 科白糯8號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科院生物技術核技術研究所
(2)品種來源:系四川省農科院生核所用自選新自交系Nc6與Nb11組配而成。
(3)特征特性:該雜交種春播全生育期95天,出苗至鮮穗采收86.7天。出苗至抽絲64.7天,全生育期比對照渝糯7號早1天。株葉型松散,株高235.2厘米,穗位高102.2厘米,雄花分枝發達,平均25個以上,總葉片數22片,花藥淡紅色,護穎綠色,花絲淡紅色,籽粒白色,穗型錐形,穗長19.1cm,禿尖長2.0厘米,穗粗4.7厘米,穗行17.4行,行粒數32.7粒,出籽率67.3%,百粒重28.2g,硬粒型白色籽粒。在2007年四川省糯玉米區試中,品質總評84.8分;在2008年四川省糯玉米區試中,品質總評81.8分;在2008年四川省甜糯玉米品質品嘗和檢測鑒定中,糯性好,風味佳,皮較薄,口感柔嫩,外型美觀,化驗結果表明,籽粒總淀粉含量占69.66%,支鏈淀粉/總淀粉99.75%。經接種鑒定,感大斑病、小斑病、感絲黑穗病、抗紋枯病,抗莖腐病。
(4)產量表現:2007年參加省糯玉米區試,平均鮮產量730.3公斤/畝,較對照渝糯7號增產4.04%; 2008年參加省糯玉米區試試驗,平均鮮穗產量812.1公斤/畝,比對照渝糯7號增產8.8%。兩年平均畝產771.2公斤,比對照增產6.4%。兩年區試12試點,9增3減。
(5)栽培要點:春播,以3月中旬至4月上中旬為宜;夏播,可在5月中下旬;密度每畝3200-3600株;重施底肥(以有機肥為主),適施苗肥和拔節肥,猛攻穗肥(有機肥和無機化肥配合施用);加強田間管理,適時查苗補缺,中耕除草,及時防治病蟲害;最好與普通玉米隔離種植,防止花粉直感影響籽粒品質,適期收獲對保障品質最重要,一般在授粉后22~25天收獲最佳。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壩、丘陵區。
2、川種糯231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2)品種來源:母本“改01-1”糯質自交系是四川省農科院水稻高梁所用墾粘二號雜交種經連續多代自交選育而成。父本“YYH02-13”糯質自交系是四川省農科院水稻高梁所用(合江白糯/糯白玉米)雜種后代,經連續多代自交于2002年育成。于2004~2005年參加本所鑒定試驗,2006~2007年參加四川省區域試驗。
(3)特征特性:春播出苗至鮮果穗采收87天,全生育期118天。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葉緣綠色,花藥淡紫色,穎殼紫色。株型松散,株高224.7厘米,穗位高95.2厘米,成株葉片數21?22片。果穗長錐型,穗長18.42厘米,穗粗4.38厘米,禿尖長1.70厘米,穗行數14.8,行粒數35.1,穗軸白色,籽粒白色,粒型為硬粒型,百粒重(鮮籽粒)30.77克。平均倒伏(折)率0.30%。四川省區域試驗指定單位測定,粗淀粉68.13%,其中支鏈淀粉占總淀粉含量的100%。接種鑒定,感大斑病,中抗小斑病,高感絲黑穗病,中抗紋枯病,抗莖腐病。
(4) 產量表現:2006年參加四川省鮮食糯玉米區試,平均鮮穗產量794.94公斤/畝,較對照渝糯7號增產5.11%。2007年平均鮮穗產量744.63公斤/畝,較對照渝糯7號增產6.09%。兩年平均鮮穗產量769.79公斤/畝,較對照渝糯7號增產5.60%。區試11個點,7增4減,增產點64%。
(5)栽培要點:春播,一般畝植3500~3800株。重施底肥,基肥要足,提苗肥宜早。在苗期及時中耕除草,結合施拔節肥和穗肥及時培土上廂。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壩、丘陵區。
3、渝科糯1號
(1)選育單位: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玉米所
(2)品種來源:是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玉米所2003年用自選系B4301與自選系S181組配而成的糯玉米新組合。于2004~2005年參加參加重慶市糯玉米區試,2006年通過重慶市審定,審定編號:渝審玉2007015;2007~2008年參加四川省糯玉米區域試驗。
(3)特征特性:屬中早熟糯玉米雜交種,四川地區春播出苗至鮮穗采收86.7天。株高255.3厘米,穗位高108.1厘米,成株葉片數19葉左右,屬半緊湊株型。雄穗分枝數15.3個,穎殼淺紫色,花藥黃色,花絲淺紅色。果穗中間型,穗長19厘米,穗行數17.3,行粒數34.8,千粒鮮重317.1g,出籽率64.1%。粒色白色、半硬粒型,白軸。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兩年抗病鑒定結果:中抗大斑病,抗小斑病,中抗紋枯病,感絲黑穗病,高感莖腐病,抗病性優于對照渝糯7號。
(4)產量表現:2007年參加四川省鮮食糯玉米區試,平均畝產鮮穗816.6公斤,較對照渝糯7號增產16.3%,區試6點6增;2008年續試,平均畝產鮮穗848.85公斤,較對照渝糯7號增產13.75%,區試6點5增,增產點率83.3%,倒伏率4%。兩年平均畝產鮮穗832.8公斤,較對照渝糯7號增產15.05%,增產點率91.7%。
(5)食用品質:籽粒蒸煮后糯性強、皮薄、細膩、清香,食用品質定等82.75分,優于對照渝糯7號。2007年品質總評分為85.2,優于對照渝糯7號;2008年品質總評分為80.3,優于對照渝糯7號;經綿陽市農科所、四川省農科院水稻所兩年測定,總淀粉含量占71.08%,其中支鏈淀粉占99.28%。
(6)栽培要點:與普通玉米或其它玉米隔離種植;適時播種、育苗移栽,不栽老苗;畝植2800~3600株;有機肥與無機肥搭配施用,磷、鉀肥基施,氮肥30%作底肥,70%在拔節孕穗期追施;鮮穗采收應在吐絲后22~25天進行,過早或過遲都難保證食用品質、商品品質,特別注意不能推遲收獲。
(7)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壩、丘陵區。
4、川單甜2號
(1)選育單位:四川業大學玉米研究所、四川川單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2)品種來源:川單甜2號的父母本均為自選自交系。母本SH006是以我所選育的糯玉米材料WX01與一外引超甜玉米雜交種02FC045雜交、回交后系譜選育而成;父本SH007是以外引雜交種瀘甜78為基礎材料,經系譜選育而成的自交系。川單甜2號于2004年組配,2005年進行組合觀察及多點品比試驗,2006-2007年參加四川省鮮食甜玉米區試。
(3)特征特性:在四川春播,出苗至采收81.4天,比對照超甜613早3.8天。株葉型半緊湊,株高202.9厘米,穗位高79.2厘米;穗長17.7厘米,穗粗4.9厘米,禿尖長1.6厘米,穗行數15.7,行粒數36.7,百粒重32.7g,出籽率65.4%,到伏率0.5%,穗軸白色,籽粒黃、白相間,水溶性糖含量16.7%。中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感絲黑穗病、抗紋枯病、高感莖腐病、高感玉米螟。經專家評分,外觀和蒸煮品質總評分為82.6分。
(4)產量表現:2006-2007年參加四川省鮮食甜玉米區試,2006年平均鮮穗產量786.88公斤/畝,比對照超甜613增產22.5%。2007年平均鮮穗產量745.64公斤/畝,比對照超甜613減產3.9%。兩年平均鮮穗畝產766.25公斤/畝,比對照超甜613平均增產9.3%。兩年區試11個點,8點增產,增產點率72.7%。
(5)栽培要點:春夏播、凈套作均可,凈作密度在3600株/畝為宜,注意與其它玉米品種隔離。施肥和管理應重底早追,施足底肥、輕施苗肥、早施攻包肥、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適時收獲。綜合防治病蟲,少施農藥,收獲前禁施農藥!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壩、丘陵區。
5、川單甜3號
(1)選育單位:四川業大學玉米研究所、四川川單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2)品種來源:母本SH008是以我所引進超甜玉米雜交種03FP030為基礎材料,經系譜選育而成的自交系;父本SH007是以外引雜交種瀘甜78為基礎材料,經系譜選育而成的自交系。川單甜3號于2005年組配,2006年進行組合觀察及多點品比試驗,2007-2008年參加四川省鮮食甜玉米區試。
(3)特征特性:在四川春播,出苗至采收85.2天,比對照早3天;株葉型較松散,株高225.2厘米,穗位高84.6厘米;穗長18.4厘米,穗粗4.8厘米,禿尖長1.3厘米,穗行數15.7,行粒數38.0,百粒重30.3g,出籽率68.9%,穗軸白色,籽粒黃色。水溶性糖含量16.1%。倒伏率2.5%。中抗大斑病、感小斑病、高感絲黑穗病、中抗紋枯病、高感莖腐病、感玉米螟。經專家評分,外觀和蒸煮品質總評分為84.3分。
(4)產量表現:2007-2008年參加四川省鮮食甜玉米區試,2007年平均鮮穗產量817.19公斤/畝,比對照超甜613增產5.3%。2008年平均鮮穗產量776.10公斤/畝,比對照超甜613增產2.9%。兩年平均鮮穗畝產796.65公斤/畝,比對照種超甜613平均增產4.1%。兩年區試13個點,11點增產,增產點率84.6%。
(5)栽培要點:春夏播、凈套作均可,凈作密度在3600株/畝為宜,注意與其它玉米品種隔離。施肥和管理應重底早追,施足底肥、輕施苗肥、早施攻包肥、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適時收獲。綜合防治病蟲,少施農藥,收獲前禁施農藥!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壩、丘陵區。
6、瀘玉甜9號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2)品種來源:母本“YH8803-2” 系四川省農科院水稻高梁所1999年用美國引進的甜玉米-1×金銀粟的雜種后代,經連續7代選株自交于2002年育成。父本“HJ03-34”是四川省農科院水稻高梁研究所1999年用金鳳超甜雜交種,經連續6代套袋自交于2001年育成。
(3)特征特性:在四川省春播出苗至采收85.3天,比對照早0.1天;全生育期117天。幼苗葉鞘綠色,葉片綠色,葉緣綠色,花藥黃色,穎殼綠色。株型松散,株高225.5厘米,穗位高98.2厘米。果穗錐型,穗長19.0厘米,穗粗4.82厘米,禿尖長2.7厘米,穗行數15.8,行粒數33.7,百粒重32.5克。穗軸白色,籽粒黃色,水溶性糖含量17.64%。平均倒伏率8.4%。中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感絲黑穗病,中抗紋枯病,中感莖腐病。經專家評分,外觀和蒸煮品質平均為85.5分。
(4)產量表現:2006年參加四川省鮮食甜玉米區試,平均鮮穗產量703.89公斤/畝,比對照超甜613增產9.6%。2007年平均鮮穗產量835.11公斤/畝,比對照超甜613增產7.6%。兩年平均鮮穗產量769.50公斤/畝,比對照超甜613增產8.6%。兩年區試11個點,8增3減,增產點率72.7%。
(5)栽培要點:春播,一般畝植3500-3800株。重施底肥,宜早施提苗肥。在苗期及時中耕除草,結合施拔節肥和穗肥及時培土上廂。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省平壩、丘陵區。
7、科玉白202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科院生物技術核技術研究所
(2)品種來源:系四川省農科院生核所用自選新自交系Nz3與Nb11組配而成。
(3)特征特性:該雜交種偏早熟,春播全生育期95天,出苗至鮮穗采收81天,出苗至抽絲60天,比對照渝糯7號早3~5天。株型松散,株高220厘米,穗位高90厘米,總葉片數20片,花藥淡紅色,護穎綠色,花絲淡紅色,籽粒白色,錐形穗,穗長17.8厘米,禿尖長1.0厘米,穗粗4.7厘米,穗行15.0行,行粒數33.0粒,出籽率68.1%,百粒重35.07g,硬粒型白色籽粒。在2005年區試中,品質總評81.8分,在2006年區試中,品質總評83.38分,居參試品種第一位。2007年品質品嘗和檢測鑒定中,品質總評88.2分。經接種鑒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高感絲黑穗病、莖腐病,感紋枯病。
(4)產量表現:2005年參加省糯玉米區試,平均畝產787.5公斤,比對照渝糯7 號減產4.06%。2006年參加省糯玉米區試試驗,平均畝產777.33公斤,比對照渝糯7號增產1.87 %。2006年在達州市農科所等地的生產試驗表明,5個試點的鮮產平均畝產762.2公斤5個試點中均比對照增產,比對照渝糯7號增產9.2 %。
(5)栽培要點:春播,以3月中旬至4月上中旬為宜;夏播,可在5月中下旬;有條件肥團蓋膜育苗移栽更能實現省種、高產、大穗,提前上市;密度每畝3600株左右;重施底肥(以有機肥為主),適施苗肥和拔節肥,猛攻穗肥(有機肥和無機化肥配合施用);加強田間管理,適時查苗補缺,中耕除草,及時防治病蟲害;最好與普通玉米隔離種植,防止花粉直感影響籽粒品質,適期收獲對保障品質最重要,一般在授粉后22~25天收獲最佳。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壩、丘陵區。
三、大 豆
1、貢秋豆3號
(1)選育單位:自貢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2)品種來源:榮縣棕毛豆群體系選
(3)特征特性:夏播生育期149.6天左右。有限結莢習性,株型收斂,株高74.6厘米,有效分枝4個。葉橢圓形,紫花,棕毛。單株有效莢51.4個,單株粒數77.2粒,單株粒重19.9克。成熟莢呈深褐色,不裂莢,落葉性好。種皮黃色,臍褐色,粒型橢圓,籽粒整齊,百粒重26.6克。籽粒粗蛋白質含量47.83%,粗脂肪含量20.65%,合計68.48%。中抗花葉病毒病,較抗倒伏,耐旱,耐陰性強。
(4)產量表現:2006-2007年參加四川省夏大豆新品種區試。 2006年平均畝產106.5公斤,比對照貢選1號增產15.4%;2007年續試,平均畝產92.5公斤,比對照貢選1號增產8.4%。兩年平均畝產99.5公斤,比對照貢選1號增產11.9%,居試驗第二位。2008年在自貢、茂縣、瀘州、通江、武勝、中江六個點進行夏播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12.7公斤,比對照貢選1號增產10.8%。
(5)栽培要點:①適宜播種期:5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②密度:玉米套作畝植4000-6000株;③其他栽培技術與大田生產相同。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壩、丘陵和低山區。
2、富豆4號
(1)選育單位:茂縣富順鄉農技站
(2)品種來源:七月黃×西豆3號
(3)特征特性:春播全生育期112天左右。有限結莢習性,株型緊湊。株高68.3厘米左右,有效分枝1.7個,主莖節數14.3個。葉橢圓形,中等大小,葉色濃綠。白花,灰毛,成熟莢呈黃褐色。籽粒橢圓形,種皮黃色,深褐臍。百粒重20.2克,單株粒數55.3粒,單株粒重14.8克,每莢2.2粒。籽粒粗蛋白質含量42.7%,粗脂肪含量20.8%。抗病毒病,較抗倒伏。
(4)產量表現:2006-2007年參加四川省春大豆新品種區試。2006年平均畝產175.1kg,比對照成豆9號增產26.5%;2007年畝產193.9kg,比南豆5號增產28.8%。兩年平均畝產184.5kg,比對照增產27.3%,達極顯著水平,居第一位。2007年在南充、成都、綿陽、峨嵋、茂縣五個試點進行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63.02公斤,比對照增產28.18%。
(5)栽培要點:①播期:春播以3月下旬至4月上旬;盆周高寒山區不遲于4月中旬;②密度:春播密度1.1-1.2萬株/畝;③栽培管理:施足底肥,早施苗肥,適時補施花莢肥,及時完熟期收獲。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盆地、丘陵和低山區。
3、南豆16
(1)選育單位:南充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2)品種來源:貢選1號×B抗57
(3)特征特性:夏播生育期146天左右。有限結莢習性,株型收斂,株高79.7厘米,有效分枝5-6個。紫花棕毛,葉卵圓形。單株有效莢71.2個,單株粒數114.8粒,單株粒重16.8克。成熟莢呈深褐色,不裂莢,落葉性好。種皮黃色,臍褐色,粒型橢圓,籽粒整齊,百粒重16.1克。籽粒粗蛋白質含量50.28%,粗脂肪含量17.61%。抗病毒病,耐瘠性好。
(4)產量表現: 2005-2006年參加四川省夏大豆新品種區試。2005年平均畝產79.3公斤,比對照貢選1號增產14.9%;2006年續試,平均畝產110.3公斤,比對照貢選1號增產19.5%。兩年區試平均畝產94.8公斤,比對照貢選1號增產17.5%,居試驗第一位。2007年在南充、茂縣、峨眉、南部、武勝五個點進行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61.0公斤,比對照貢選1號增產26.3%。
(5)栽培要點: ①適宜播種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②密度:玉米套作畝植4000-6000株,凈作畝植8000-10000株;③其他栽培技術與大田生產相同。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壩、丘陵和低山區。
四、棉 花
1、川雜棉21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
(2)品種來源:用自育核不育兩用系GA18作母本,豐產新品系R193作父本配制的抗蟲雜交棉組合。
(3)特征特性:生育期130天左右。植株塔型,生長穩健,長勢強,葉片中等大,后期不早衰。結鈴性強,鈴卵圓,單鈴籽棉重6.34克,衣分39.03%,衣指7.15克,籽指10.9克。經省區試鑒定:抗枯萎病,耐黃萎病;高抗棉鈴蟲和紅鈴蟲。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中心測定(HVICC標準),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1.93mm,比強度30.83cN/tex,馬克隆值4.76,整齊度85.96%,紡紗均勻性指數156.44。
(4)產量表現:2006-2007年參加四川省棉花區域試驗,平均畝產籽棉238.06公斤、皮棉92.73公斤、白花皮棉79.58公斤,分別比對照川棉45增產32.87%、22.67%和27.92%。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籽棉260.47公斤、皮棉104.85公斤、白花皮棉97.71公斤,分別比對照川棉45增產27.83%、20.67%和28.31%。
(5)栽培要點:①播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育苗。②密度:每畝種植1700-2000株。③施肥:施足底肥,重施花鈴肥,多施有機肥,適當增施鉀肥。④田間管理:依照“前輕后重、少量多次、逐級調控”的原則,根據棉苗長勢確定縮節安的用量及施用次數,一般每畝噴施縮節安5克左右。⑤病蟲害防治:重點防治盲蝽、蚜蟲、紅蜘蛛等刺吸式口器害蟲,對三、四代棉鈴蟲和紅鈴蟲進行監測防治,當百株棉株3齡以上棉鈴蟲和紅鈴蟲幼蟲達15頭以上時,及時防治。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棉區。
2、川雜棉22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
(2)品種來源:用自育核不育兩用系GA18作母本,抗病恢復系00-268作父本配制的雜交棉組合。
(3)特征特性:生育期129天左右。植株塔形,生長穩健,葉片大小中等。結鈴性較強,鈴卵圓,單鈴重5.8克,衣分40.65%,衣指7.1克,籽指9.9克。經省區試鑒定:高抗枯萎病,耐黃萎病;抗棉鈴蟲,高抗紅鈴蟲。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HVICC標準),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0.65mm,比強度29.43cN/tex ,馬克隆值4.59,整齊度指數85.41%,紡紗均勻性指數146.22。
(4)產量表現:2006-2007年參加四川省棉花區域試驗,平均畝產籽棉247.37公斤、皮棉100.23公斤、白花皮棉87.53公斤,分別比對照川棉45增產37.75%、33.4%和39.98%。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籽棉254.48公斤、皮棉106.35公斤、白花皮棉98.17公斤,分別比對照川棉45增產24.89%、22.4%和28.92%。
(5)栽培要點:①播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育苗。②密度:每畝種植1600-2400株。③施肥:施足底肥,重施花鈴肥,補施秋桃肥;多施有機肥,適當增施鉀肥。④田間管理:從見蕾至花鈴期化控3-4次,每畝累計施用縮節胺3-5克。⑤病蟲害防治:重點防治盲蝽、蚜蟲、紅蜘蛛等刺吸式口器害蟲,對三、四代棉鈴蟲和紅鈴蟲進行監測防治。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棉區。
3、川雜棉23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
(2)品種來源:用自育抗蟲核不育兩用系抗A3作母本,高產品系ZR6作父本配制的雜交棉組合。
(3)特征特性:生育期133天左右。植株塔型,葉片中等大。鈴卵圓,單株平均結鈴21.1個,單鈴籽棉重6.3克,衣分40.92%,衣指7.9克,籽指10.8克。經省區試鑒定:抗枯萎病,耐黃萎病;抗棉鈴蟲,高抗紅鈴蟲。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中心測定(HVICC標準),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1.6mm,比強度30.37cN/ tex,馬克隆值4.7,整齊度87.33%,紡紗均勻性指數153.94。
(4)產量表現:2005-2007年參加四川省棉花區域試驗,平均畝產籽棉237.82公斤、皮棉96.2公斤、白花皮棉82.1公斤,分別比對照川棉45增產31.0%、23.08%和33.45%。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籽棉247.49公斤、皮棉103.47公斤、白花皮棉94.84公斤,分別比對照川棉45增產21.46%、19.08%和24.54%。
(5)栽培要點:①播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育苗。②密度:每畝1600-2000株;丘陵崗地、中下等地力地塊,密度每畝1800-2200株為宜,切忌密度過大,影響豐產性能的發揮。③施肥:注意氮、磷、鉀配合,畝施純氮17-20公斤,底肥占50%,花肥占40%,保桃肥占10%;畝施純磷(P2O5)12-18公斤,底肥占60%,花肥占40%;畝施純鉀(K2O)17-20公斤,底肥占60%,花肥占40%。④病蟲害防治:前期注意防治紅蜘蛛和蚜蟲,后期注意防治蝽蟓等非鱗翅目害蟲,根據田間棉鈴蟲、紅鈴蟲發生情況決定防治時間,當百株卵量達50粒,或百株幼蟲量達5頭時,應及時用藥劑防治。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棉區。
4、蜀雜棉3號
(1)選育單位: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2)品種來源:以自育雙隱性抗蟲核不育系2095-2A作母本,抗病品系R4122作父本配制的抗病、蟲雜交棉組合。
(3)特征特性:生育期129天左右。植株塔型,中后期生長較旺。葉片稍大,葉色較淡,莖稈聳毛中等。結鈴性較強,鈴卵圓形,單鈴重6.0克,衣分40.10%,衣指7.7克,籽指10.5克。經省區試鑒定:抗枯萎病,耐黃萎病;抗棉鈴蟲,抗紅鈴蟲。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HVICC標準),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0.75mm,比強度29.74cN/tex,馬克隆值4.78,整齊度84.76%,紡紗均勻性指數144.67。
(4)產量表現:2006-2007年參加四川省棉花區域試驗,平均畝產籽棉246.65公斤、皮棉98.98公斤、白花皮棉86.58公斤,分別比對照川棉45增產37.34%、31.74%和38.47%。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籽棉253.88公斤、皮棉105.15公斤、白花皮棉96.17公斤,分別比對照川棉45增產27.71%、 25.3%和31.87%。
(5)栽培要點:①播期:3月下旬至4月中旬育苗。②密度:每畝種植1800-2200株。③施肥:施足底肥,重施花鈴肥,多施有機肥,適當增施鉀肥。④田間管理:根據棉苗長勢確定縮節安的用量及施用次數,一般每畝噴施縮節安5克左右。⑤病蟲害防治:重點防治盲蝽、蚜蟲、紅蜘蛛等刺吸式口器害蟲,對三、四代棉鈴蟲和紅鈴蟲進行監測防治,當百株棉株3齡以上棉鈴蟲和紅鈴蟲幼蟲達15頭以上時,及時防治。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棉區。
5、宏宇雜5號
(1)選育單位:遂寧市宏宇農業科學研究所
(2)品種來源:用自育雄性核不育兩用系B02與抗蟲恢復系R3008配制的雜交棉組合。
(3)特征特性:生育期129天左右。植株塔型,生長穩健,葉片中等大。結鈴性較強,鈴卵圓較大,不早衰,單鈴籽棉重6.25克,衣分40.23%,衣指7.2克,籽指10.8克。經省區試鑒定:抗枯萎病,耐黃萎病;抗棉鈴蟲,高抗紅鈴蟲。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中心測定(HVICC標準),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0.52mm,比強度29.61cN/tex,馬克隆值4.95,整齊度85.35%,紡紗均勻性指數145.17。
(4)產量表現:2006-2007年參加四川省棉花區域試驗,平均畝產籽棉231.81公斤、皮棉93.61公斤、白花皮棉81.72公斤,分別比對照川棉45增產33.49%、28.78%和32.47%。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籽棉244.96公斤、皮棉100.64公斤、白花皮棉91.27公斤,分別比對照川棉45增產23.22%、19.98%和25.15%。
(5)栽培要點:①播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薄膜保溫育苗。②密度:每畝種植2300-3000株。③施肥:施足底肥,穩施苗肥,重施花鈴肥和有機肥,并注意氮、磷、鉀配合施用。④田間管理:根據苗情長勢在盛蕾期至初花期適時適量噴施縮節安,一般盛蕾期每畝1-1.5克,初花期每畝2-3克。⑤病蟲害防治:重點防治蚜蟲、紅蜘蛛、肓蝽象等刺吸式口器害蟲,對三、四代棉鈴蟲和紅鈴蟲進行監測防治,當百株棉株3齡以上棉鈴蟲、紅鈴蟲幼蟲達15頭以上及時防治。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棉區。
6、金陸長1號
(1)選育單位:四川金天生態彩色棉有限公司
(2)品種來源:從[(73006×川98)F6×川G-3]雜交后代中系統選育而成。
(3)特征特性:生育期130天左右。植株塔型,較緊湊,葉片大小中等。單鈴籽棉重6.1克,鈴卵圓型。衣分35.22%,衣指6.1克,籽指11.4克。經省區試鑒定:抗枯萎病,耐黃萎病;抗棉鈴蟲,高抗紅鈴蟲。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中心測定(HVICC標準),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5.42mm,比強度35.9cN/tex,馬克隆值3.92,整齊度86.1%,紡紗均勻性指數188.3。
(4)產量表現:2007-2008年參加四川省棉花區域試驗,平均畝產籽棉208.31公斤、皮棉73.41公斤、白花皮棉62.92公斤,分別為對照的111.85%、93.11%、89.88%。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籽棉218.01公斤、皮棉75.57公斤、白花皮棉69.57公斤,分別為對照的109.66%、90.09%和95.39%。
(5)栽培要點:①播期和移栽期:3月中下旬至4月初育苗,苗床期25-30天移栽,地膜覆蓋。②密度:四川棉區槽壩地畝植2500-3000株,丘陵坡臺地畝植3200-4000株。③施肥:施足底肥,重施初花肥,穩施保桃肥,應以有機肥、長效肥和餅肥為主,氮、磷、鉀肥配合施用,后期可補施葉面肥。④田間管理:及時中耕除草、防澇、抗旱。根據田間植株長勢和氣候等實際情況,中等肥水的棉田在盛蕾期、開花期、花鈴期分別畝用縮節胺0.5-1.2克、2-2.5克、2.5-3克。 ⑤病蟲害防治:重點防治紅蜘蛛、蚜蟲、盲蝽等害蟲,對3-4代棉鈴蟲和紅鈴蟲進行監測防治。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棉區。
五、馬鈴薯
1、岷薯4號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四川青白江岷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2)品種來源:以引進篩選出的國際馬鈴薯中心(CIP)高抗晚疫病、高抗退化、配合力強材料61-3作母本,卡它丁作父本雜交,1996年進行雜交組合配制,1997年進行實生苗培育,并經多年培育、篩選、鑒定,2003-2004年進行品比試驗,2005~2007年參加并通過省區試,2008年通過大區生產試驗并進行示范,同時進行田間技術鑒定。
(3)特征特性:中早熟,生育期83天;株型直立,株高56厘米,植株生長勢強,主莖數3.39個,莖綠色,莖基部略淺紫,花白色;葉深綠色,茸毛較多,有側小葉5對;出苗率98%;塊莖圓型,黃皮淡黃肉,表皮光滑,芽眼較深(略顯淡紅),平均單株薯塊重350克,大中薯率79%,淀粉含量14.59%。高抗輕花葉和卷葉病毒病,抗晚疫病,綜合性狀較好。
(4)產量表現:2006~2007年省區試,兩年平均鮮薯畝產1326公斤,比對照川芋56增產16%,兩年增產均達極顯著,13點次增產,1點減產。2008年生產試驗,4點平均鮮薯畝產1676公斤,較對照川芋56增產12%,4點均增產。生產試驗結果與區試一致。
(5)栽培要點:選擇排透及肥力較好的沙壤土為佳,忌與茄科作物連作。用30~50克健康整薯作種薯,一般凈作可畝植4000~6000株左右。肥水管理:多施有機底肥,其它同生產上大面積栽培技術措施。建議采用脫毒種薯繁育技術繁殖種薯,并在高海拔地區建立種薯基地,生產上用優質脫毒馬鈴薯作種薯。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海拔1800米以下馬鈴薯產區。
2、川涼薯2號
(1)選育單位:涼山州西昌農業科學研究所高山作物研究站
(2)品種來源:1997年用川芋8號作母本,Apat作父本,進行有性雜交獲雜種實生籽,1998年實生苗培育獲實生薯,1999~2004年進行無性系選擇鑒定,經多年評價、鑒定,系統編號為011-47,于2005~2007年參加四川省馬鈴薯區域預備試驗、區域試驗、生產試驗,2008年完成育種程序。
(3)特征特性:中晚熟,生育期88天左右。株型直立,生長勢較強,株高55~65厘米。莖綠色,主莖數3~4個。葉深綠色,茸毛較多,有側小葉4對。花冠白色,繁茂。薯塊長圓形,整齊,表皮光滑,淡黃皮白肉,芽眼淺而少,大中薯率78%,休眠期較長,耐貯藏。結薯集中,單株結薯8個左右,單株重418.5克。鮮薯干物質含量21.900%,淀粉16.050%,還原糖0.079%,Vc19.6毫克/100克鮮薯,粗蛋白1.97%。高抗輕花葉病毒病和卷葉病毒病,抗晚疫病,感青枯病。
(4)產量表現: 2006年省區試,平均畝產鮮薯1713公斤,比對照米拉增產22%,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07年平均畝產鮮薯1608公斤,比對照米拉增產24%,增產達極顯著水平;兩年14點次全部增產,平均畝產1661公斤,比對照增產23%,居省區試第一位。2007年生產試驗,3點均增產,平均畝產鮮薯1785公斤,比對照增產33%,生產試驗與區試結果一致。
(5)栽培要點:選擇肥力較好、土質疏松的沙壤土為佳,忌與茄科作物連作。留種田還應與商品薯生產田及其它病源作物隔離,原種田隔離距離60米,良種田隔離距離30米。用50~75克健康整薯播種,如切薯,須保證每個薯塊有2個健康壯芽,重量在25克以上,注意切刀消毒。春季二半山區2月中旬至3月上旬播種,高寒山區以3月上旬至中旬播種為宜。光溫水條件好的地區可在元月份播種。畝植4000株~4500株左右為宜。畝施有機肥1500~2000公斤,尿素10 公斤,過磷酸鈣40公斤,硫酸鉀5~10公斤作底肥;齊苗到現蕾期視苗情畝追施氮肥5~10 公斤。苗期和現蕾期中耕除草、理溝培土2~3次,保證田間無積水。種薯田在苗期和盛花期去除病株及雜株2次以上。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馬鈴薯產區。
3、川涼薯3號
(1)選育單位:涼山州西昌農業科學研究所高山作物研究站
(2)品種來源:用從四川省農科院引進的Schwalbe作母本,本站選育的涼薯97作父本,進行有性雜交,系統選育而成。
(3)特征特性:淀粉加工型,晚熟,生育期118天左右。株型直立,株高75厘米,莖綠帶褐色,主莖4~5個。葉綠色,茸毛少,復葉小,側小葉3~4對。花淺紫色,花粉量少,天然結實性弱。薯塊橢圓形,表皮光滑,黃色帶紅斑,肉黃色,芽眼少,深度中等,休眠期較長,耐貯藏。結薯集中,單株結薯9~10個,平均單株重680克,大中薯率81%。鮮薯干物質含量24.1%,淀粉18.06%,還原糖0.092%,VC14.30毫克/100克鮮薯,粗蛋白1.83%。抗晚疫病和卷葉病,感輕花葉病。
(4)產量表現:2005年涼山州區試,5點平均鮮薯畝產2323公斤,較對照米拉增產24%;2006年州區試,5點平均畝產2421公斤,較對照米拉增產11%;兩年平均畝產2372公斤,比對照增產17%,9點次增產,大中薯率81%。200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684公斤, 比對照增產3%。
(5)栽培要點:選擇肥力較好、土質疏松的沙壤土為佳,忌與茄科作物連作。留種田還應與商品薯生產田及其它病源作物隔離,原種田隔離距離60米,良種田隔離距離30米。用50~75克健康整薯播種,如切薯,須保證每個薯塊有2個健康壯芽,重量在25克以上,注意切刀消毒。春季二半山區2月中旬至3月上旬播種,高寒山區以3月上旬至中旬播種為宜。光、溫、水條件好的地區可在元月份播種。畝植5000株左右為宜。畝施有機肥1500~2000公斤,尿素10 公斤,過磷酸鈣40公斤,硫酸鉀5~10公斤作底肥;齊苗到現蕾期視苗情畝追施氮肥5~10 公斤,中耕除草、理溝培土2~3次,保證田間無積水。種薯田在苗期、盛花期去除病、雜株2次以上。
(6)適宜種植地區:涼山州海拔2000米以上馬鈴薯產區。
4、川涼薯4號
(1)選育單位:涼山州西昌農業科學研究所高山作物研究站
(2)品種來源:于1997年用從四川省農科院引進的Schwalbe作母本,56-2作父本,通過有性雜交,經系統選育而成。
(3)特征特性:中晚熟,生育期89天左右。株型直立,生長整齊,生長勢較強,株高51厘米,莖綠色,主莖數3個;葉綠色,茸毛中等,有側小葉3~4對;花冠白色,花粉量多,天然結實性強;薯塊扁橢圓形,表皮光滑,黃皮黃肉,芽眼少,深度中等,耐貯藏;結薯集中,單株結薯7個左右,平均單株重395克,商品薯率較高;休眠期中等,出苗率高,幼苗生長健壯;干物質21.100%,淀粉15.11%,還原糖0.097%,VC27.5毫克/100克鮮薯,粗蛋白2.02%;抗晚疫病、高抗輕花葉病毒病和卷葉病毒病,感青枯病。
(4)產量表現::2006年省區試平均畝產鮮薯1525公斤,較對照米拉增產9%;2007年省區試平均畝產鮮薯1504公斤,較米拉增產12%;兩年平均畝產鮮薯1514公斤,較米拉增產10%,兩年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10點增產,4點減產,增產點率71%,大中薯率達73%。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鮮薯1732公斤,較米拉增產17%,生產試驗與區試結果一致。
(5)栽培要點:選擇肥力較好、土質疏松的沙壤土為宜,忌與茄科作物連作。留種田還應與商品薯生產田及其它病源作物隔離,原種田隔離距離60米,良種田隔離距離30米。用50~75克健康整薯播種,如切薯,須保證每個薯塊有2個健康壯芽,重量在25克以上,注意切刀消毒。春季二半山區2月中旬至3月上旬播種,高寒山區以3月上旬至中旬播種為宜。光溫水條件好的地區可在元月份播種。畝栽4500株左右為宜。畝施有機肥1500~2000公斤,尿素10 公斤,過磷酸鈣40公斤,硫酸鉀5~10公斤作底肥;齊苗到現蕾期視苗情畝追施氮肥5~10 公斤。苗期和現蕾期中耕除草、理溝培土2~3次,保證田間無積水。種薯田在苗期和盛花期去除病株及雜株2次以上。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馬鈴薯產區。
非主要農作物品種
一、蔬 菜
(一)西瓜
1、川蜜716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2)品種來源:2005年用本所自育的自交系W31作母本,本所自育的自交系W16作父本配制的雜交一代新品種。
(3)特征特性:早熟,定植到始收75天左右。植株生長勢中等,蔓長約2.5~3.0米,莖粗 0.6~0.8厘米;葉片中等大,淺裂。第一雌花節位6~7節,雌花間隔5~6節,果實發育期30天左右,單瓜重5.5公斤左右,果實高圓形,果形指數約為1.02,果皮綠色、光滑,有綠色條帶14~18條,果面有白色蠟粉,果皮厚度1.1厘米左右,果肉大紅色,質脆,甜而汁多,中心折光糖含量11~12%,風味極佳。座果性好,在低溫弱光條件下容易座果,田間表現較抗枯萎病和炭疽病。
(4)產量表現:2007年在簡陽、青白江、南充進行多點試驗,平均畝產3711公斤,比對照“京欣1號”增產19%;2008年平均畝產3620公斤,比對照“京欣1號”增產16%,兩年6點次平均畝產3666公斤,比對照“京欣1號”增產18%。
(5)栽培要點:該品種適用于大中小棚、露地地膜覆蓋栽培等多種栽培形式;施肥以底肥為主,畝施有機肥3000公斤,在栽培過程中追施氮磷鉀等肥料;露地栽培550株/畝左右;采用三蔓整枝時,每株選座1個果,座果節位在主蔓12~16節。采用多蔓整枝時,每株選座1~2個果,以側蔓第2個雌花座果為主。當果實達到鴨蛋大時,及時灌膨果水肥,以后保持地面濕潤,采收前5~7天,停止澆水以防裂瓜。西瓜生長期間,以防治西瓜枯萎病、炭疽病和蚜蟲、紅黃蜘蛛等病蟲害為主。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壩、丘陵西瓜產區。
(二)苦瓜
1、冠春1號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2)品種來源:該組合母本339是從國內引進資源材料02-19?中篩選出的優良變異株-6經8代自交系統選育而成的株系。該株系表現生長勢旺盛,雌性強,果粗大呈長棒形,果白色,表皮光滑,瘤狀物為點突起形與條形瘤相間排列;父本47是從國外引種材料01-19?骨干株系-8系中經9代自交選育獲得的早熟大果型株系。該株系生長勢旺盛,果型粗大,長粗棒形,瘤狀物為粗條形與間斷條形相間,果呈草白色。
(3)特征特性:蔓生,植株生長勢旺盛,分枝性強,主側蔓均可結果。播種到始收85~90天。主蔓第1雌花節位6~8節,中部側蔓雌花在2~3節。商品瓜長棒形,瓜色綠白色,光滑,發亮,瘤狀物為粗條形與圓點形相間,瓜長30~38厘米,橫徑5~7厘米,肉厚1.0~1.3厘米,單瓜重450~550克。尾部稍尖,肉質脆嫩,味微苦,品質好。
(4)產量表現: 2006~2007年區試,春季播種,前期平均產量1721公斤/畝,比對照藍山長白苦瓜增產21%,比春秋王苦瓜增產23%;平均總產量3571公斤/畝,比藍山長白苦瓜增產20%,比春秋王苦瓜增產16%。2007年生產試驗,前期平均產量1373公斤/畝,比對照藍山長白苦瓜增產11%,比春秋王苦瓜增產13%;平均總產量3065公斤/畝,比藍山長白苦瓜增產17%,比春秋王苦瓜增產15%。
(5)栽培要點:春季露地栽培2月底至3月中旬播種,秋季大棚設施栽培7月中下旬播種。采用營養杯育苗移栽,株行距1.0米×0.33米,畝栽2000株左右;深施重施底肥,畝施腐熟農家肥3000~3500公斤,鈣鎂磷肥50公斤,復合肥30公斤,鉀肥20公斤,與土壤混勻后再定植。植株1米時及時整枝引蔓,疏剪側枝。商品瓜采收標準為瘤狀物充分飽滿,瓜皮綠色既可保證品質,又利于連續座果,提高產量。苦瓜生育期間注意防治疫病、霜霉病、白粉病和蚜蟲、螨蟲、瓜實蠅、根結線蟲等病蟲害。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苦瓜主產區。
2、川苦77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2)品種來源:用自選常規材料“C012”選高雌花比例單株,經多代定向選擇而形成的強雌系“Q03”為母本;以自育長白苦瓜瀘豐1號經多代自交提純系“C170”為父本雜交而成。
(3)特征特性:中早熟,植株生長旺盛,分枝能力強。春季播種至始收80天左右。主蔓第一雌花著生節位低,一般在第8~10節。主側蔓雌花多,座瓜能力強,可連續結瓜。瓜長條形,草白色,表皮梗瘤相間,長30~35厘米,果肩橫徑5~6厘米,肉厚1.1厘米,單瓜重0.3~0.5公斤,肉質脆韌、苦味適中。適于春季栽培,耐熱、耐枯萎病,中抗霜霉病,較抗高溫多濕天氣。
(4)產量表現:2005~2006年在瀘州、南充、德陽3個不同生態區進行多點試驗,平均產量為3563公斤/畝,比對照四川長白苦瓜增產46%;比藍山大白苦瓜增產32%。2006~2007年在瀘州、南充、德陽進行生產試驗,平均產量3759公斤/畝,比對照四川長白苦瓜增產46%,生產試驗結果與多點試驗一致。
(5)栽培要點:①適時播種。四川地區春季用地膜加小拱棚等保護設施作早熟栽培,可于2月下旬播種,每畝用種約300克,3月中下旬定植;露地栽培3月中下旬播種,4月上、中旬定植。②適宜密植。參考株行距0.3~0.6米×1.0~1.2米,畝栽1200~1800株。③加強田間管理。該品種結果集中,應施足基肥,在結果初期及時追施N、P肥,全生育期保持土壤濕潤,綁蔓時結合整枝,盡早采收根瓜,在中后期及時打去下部葉片。④適時采收。當苦瓜充分長成,頂端開始發亮時采收。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苦瓜產區。
3、川苦88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2)品種來源:母本“Q01”是用“檳城苦瓜”萌動種子輻射突變產生的高雌花比例單株,經多代定向選擇而形成的強雌系;父本“C028”是從藍山大白苦瓜中選瘤條明顯、雌性較強的單株經多代自交成系;于2002年配組而成。
(3)特征特性:中熟,春季播種至始收83天左右。植株生長旺盛,主蔓第一雌花一般在主蔓第10~12節,主側蔓雌花多,座瓜能力強,可連續結瓜。瓜長圓棒形,長25~30厘米,橫徑6~8厘米,肉厚1.2厘米,單瓜重0.4~0.6公斤,皮色淺綠,瘤豐滿有光澤,肉質脆嫩,苦味適中。適于春季栽培,比四川長白苦瓜遲熟2~3天。耐熱,稍耐寒,耐枯萎病、中抗白粉病,較抗高溫多濕天氣。
(4)產量表現:2005~2006年在瀘州、南充、德陽進行多點試驗,平均產量3646公斤/畝,比對照四川長白苦瓜增產49%;比藍山大白苦瓜增產35%。2006~2007年在瀘州、南充、德陽進行生產試驗,3點均增產,平均產量3821公斤/畝,比對照四川長白苦瓜增產49%。
(5)栽培要點:①適時播種。四川春季在地膜加小拱棚等保護設施下作早熟栽培,可于2月下旬播種,每畝用種約300克,3月中下旬定植;露地栽培則3月中下旬播種,4月上、中旬定植。②適宜密植。參考株行距0.3~0.6米×1.0~1.2米,每畝植1200~1800株。③加強田間管理。該品種結果集中,應施足基肥,在結果初期及時追施N、P肥,全生育期保持土壤濕潤,綁蔓時結合整枝,盡早采收根瓜,在中后期及時打去下部葉片。④適時采收。當苦瓜充分長成,頂端開始發亮時采收。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苦瓜產區。
(三)黃瓜
1、川翠1號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2)品種來源:2005年用自交系H03-2-19為母本,以自交系H02-16-52為父本組配,2006~2008年經品比篩選、鑒定、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示范而成的雜交一代夏秋專用黃瓜新品種。父母本均為本所利用國內黃瓜資源于2002~2005年經多代自交優選育成。
(3)特征特性:植株生長勢強,葉片較大,主蔓結瓜為主,耐高溫,氣溫32~35℃時,能正常開花結果。夏秋露地種植,播種到始收40~45天。主蔓第一雌花6~8節,雌花率20~25%,結成性好,畸形瓜率低。回頭花多,結果性好。瓜直筒形,瓜條順直,瓜把短(小于1/8),商品瓜長35厘米左右,橫徑3.5~4厘米,單瓜重250~300克;瓜色深綠,瘤顯著,密生白刺,外觀漂亮;果肉綠色,口感脆嫩,味甜。田間表現對黃瓜霜霉病、白粉病抗性好,高溫條件下抗病毒病能力強。適宜夏秋露地種植。
(4)產量表現:2007年全省多點試驗平均畝產4167公斤,比對照津優1號增產17.6%,2008年全省多點試驗平均畝產4212公斤,比對照增產18.2%,兩年6點次平均畝產4190公斤,比對照增產18%。
(5)栽培要點:①四川盆地8月上旬播種,苗齡15天左右, 1~2片真葉時定植。② 畝用種量150克。每畝2300~2500株左右,行株距70厘米×35厘米。③:畝施有機肥3000~400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氮、磷、鉀三元復合肥50公斤作底肥。輕施提苗肥,穩施開花肥,重施結果肥。⑤及時防治小地老虎、蚜蟲和病毒病、白粉病、霜霉病等病蟲害。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黃瓜產區。
(四)南瓜
1、川甜1號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2)品種來源:2005年以本所選育自交系WM01-91作母本,自交系P325作父本組配,2006~2008年經品比篩選、鑒定、區域試驗和生產示范選育而成的優質、早熟無蔓雜交一代南瓜新組合。
(3)特征特性:無蔓、叢生。早熟,定植至采收100天左右;植株生長勢強,莖粗約1厘米;葉片近掌狀五角形、淺裂,較大。雌花多,主、側蔓均可座果。果實近梨形,成熟果皮土黃色,有少量綠色斑帶,果面光滑,老熟果耐儲運。果實大小適中,平均單瓜重1.1~1.5公斤,座果性強,單株座果2~3個。果肉金黃色,肉質致密,干物質含量高,甜而細面,風味極佳。
(4)產量表現:2007年全省多點試驗平均畝產2815公斤,比對照蜜本南瓜增產18%。2008年全省多點試驗平均畝產2880公斤,比對照蜜本南瓜增產16%。兩年6點次平均畝產2848公斤,比對照增產17%。
(5)栽培要點:① 四川盆地3月上旬前后播種,苗齡25天左右, 1~2片真葉時定植,地膜覆蓋栽培方式為好。② 畝用種量400克。畝栽1200株左右,行株距100厘米×50厘米。③畝施有機肥2500~300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氮、磷、鉀三元復合肥30公斤作底肥,輕施提苗肥,穩施開花肥,重施結果肥。④及時防治小地老虎、蚜蟲和病毒病、白粉病等病蟲害。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南瓜產區。
(五)冬瓜
1、蓉抗4號
(1)選育單位: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2)品種來源:該組合母本Q01-05-1是我所從中國農科院品種資源所引進的冬瓜資源,經過7代單株定向選育的高代自交系;父本RK-1-3-2是從冬瓜一代雜種“蓉抗1號”自交后代經過6代單株定向選育而成。
(3)特征特性:早中熟,第1雌花節位13~16節,以后每4~6節著生雌花;開花早,定植到采收比對照廣東黑皮早熟5~7天,種子發芽快,幼苗生長迅速,葉片大30厘米×30厘米,莖粗1~1.5厘米,葉柄長25厘米左右,瓜長40~60厘米,直徑20~25厘米左右,單重15公斤左右,黑皮,果實有空腔,耐熱,植株田間抗病能力強,重田試驗表明新組合蓉抗4號比對照顯著抗枯萎病。果肉致密,適合長途運輸。
(4)產量表現:2005~2008年多點試驗,平均畝產9174公斤,較對照增產9.1%,增產達顯著水平。在各試驗點均表現良好。
(5)栽培要點:①播種前7~10天,將過篩且沒有種過瓜類的細土和腐熟牛糞或豬糞按7?3比例混合,每立方營養土加入過磷酸鈣2.5公斤,米樂爾0.5公斤,拌勻,堆放備用。四川盆地在立春前后設施育苗,可直播營養土內,或催芽后播種;露地育苗栽培,應在3月底4月中旬前下種。其它地區根據當時氣候和生產習慣參照執行。注意苗期保溫控水,防止爛芽和徒長。②當幼苗長到1~2片真葉時定植,畝施腐熟有機肥2000公斤以上,磷肥50公斤,三元復合肥50公斤,米樂爾3公斤,撒施。開廂1.6米包溝,雙行定植,株距80厘米,畝定植1000株,或開廂2.0米包溝,單行定植,株距50厘米,畝植650株,定植后澆透定植水。苗期宜地膜加小拱棚栽培,防倒春寒,促進提早采收上市。③定植后10~15天澆清糞水1~2次。及時搭棚架。及時植株調整,摘去所有側枝,早熟栽培主蔓第1雌花留果;中晚熟栽培留第2或第3雌花座果。天氣不良時應人工輔助授粉。及時進行病蟲害防治。④當冬瓜表面黑又帶光澤時即可采收。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低山及平壩冬瓜產區。
(六)砧木
1、蓉砧1號
(1)選育單位: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園藝所
(2)品種來源:母本S1-7-2是從中蔬所引進絲瓜種質資源中經過多代單株定向選育的穩定自交系,父本S1-23-3是省內收集絲瓜資源材料中經過多代單株定向選育的穩定自交系。
(3)特征特性:該組合為苦瓜專用砧木。根系發達,縱向可達1米,橫向可達3米。主蔓9~10節著生第1雌花,雌花著生率高,主側蔓均結瓜;瓜條長19~24厘米,直徑5厘米左右;葉片較大,葉柄長19厘米。以本組合為砧木,“碧秀”苦瓜為接穗的嫁接苗,田間表現抗苦瓜枯萎病,嫁接親和力高,共生親和性好,耐澇、耐旱能力強,生長快,長勢強,提高接穗產量。
(4)產量表現:以本組合為砧木,“碧秀”苦瓜為接穗的嫁接苗,在2006~2007年的多點試驗中,平均畝產4850公斤,比對照“碧秀”實生苗增產16%。
(5)栽培要點:采用插接法嫁接時,2~4月播種本組合,幼苗子葉完全平展,1片真葉長出,莖高4~5厘米開始嫁接;嫁接后,苗齡30天即可定植。以“碧秀”苦瓜為接穗的嫁接苗,在3月~4月初定植,用大拱棚+小拱棚+地膜的栽培模式;畝施農家肥3000公斤,鈣鎂磷肥80公斤做底肥,6米開廂包溝,畝栽80~100株,嫁接口離地面1.5厘米;及時引苗上棚,抹絲瓜芽和80厘米以下的苦瓜側芽,加強整枝打杈,摘除老、病、黃葉,鏟除雜草,摘除畸形瓜;采收期每5~7天適當追施尿素或復合肥。注意防治白粉病、瓜食蠅等病蟲害。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苦瓜主產區。
(七)辣椒
1、川騰4號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2)品種來源:該組合是以自交系20008-2-2-2-2作母本,用自交系2000-2②-1-6-4-2-2作父本配制的雜交一代新品種。
(3)特征特性:早熟,首花節位16節左右,從定植到始收紅椒83天左右;植株矮小,株型緊湊,株高39.1厘米,株幅52.0厘米×50.5厘米;果實指形,果長5.2厘米,果橫徑1.6厘米,果肉厚0.15厘米,單果重4.1克;青熟果綠色,老熟果紅色;味辣-極辣;適宜鮮食、加工和觀賞;耐寒、耐熱、較耐澇,田間表現較抗病蟲。
(4)產量表現 :2007年~2008年連續兩年全省多點試驗,平均產量為1179公斤/畝,比對照櫪木三鷹椒增產112%,從定植到始收紅椒比對照提早25~30天。
(5)栽培技術要點: ① 適時播種,四川冬季育苗10月中旬~11月上旬播種,春季育苗1月下旬~2月中旬播種,露地3月~4月定植,提倡地膜覆蓋栽培方式。② 畝用種量50~100克。畝栽4500窩,每穴2株。③畝施有機肥3000~5000公斤,過磷酸鈣50~80公斤,硫酸鉀20公斤或餅肥50~100公斤或草木灰200公斤作底肥。④輕施提苗肥,穩施開花肥,重施結果肥。⑤及時防治小地老虎、蚜蟲、紅蜘蛛、白蜘蛛(跗線螨)、煙青蟲和病毒病、炭疽病、疫病等病蟲害。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簇生椒產區。
2、蓉椒8號
(1)選育單位: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2)品種來源:該組合的母本0109-5是由四川地方品種二金條用單株選育法經過6代單株、系統定向選擇育成的優良自交系;父本9903是從甘肅引進的小燈籠椒品種經多代定向分離純化選擇育成的優良自交系,歷經9年選育而成的雜一代新組合。
(3)特征特性:早中熟,首花節位8~10節,定植到采收55天左右。植株生長勢強,整齊,株高80厘米,開展度70厘米~80厘米,掛果多,果實細長羊角型,青熟果綠色,老熟果紅色,果實縱徑18厘米~20厘米,橫徑1.6~1.8 厘米,果肉厚0.20 厘米,單果平均重12.2克,較辣,耐高溫,田間表現抗病性較強,綜合性狀優良。
(4)產量表現:2006~2007年在資陽、自貢、綿陽進行多點試驗,平均畝產1748公斤,比湘辣一號1541 公斤增產13%。2006~2007年在雙流縣、青白江、彭州、資陽、自貢、綿陽進行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876公斤,比對照增產13%。
(5)栽培要點:春季栽培于上年10月中旬播種,11月中旬假植一次,采用冷床育苗,塑料大棚加小拱棚覆蓋越冬。適時定植,翌年三月中下旬帶土定植于大田。底肥畝施腐熟有機肥2000公斤,尿素30公斤,過磷酸鈣60公斤,氯化鉀15公斤,全層撒施,翻耕后做成包溝1.4米的廂面,覆蓋好地膜,畝定植2800~3000穴(雙株)。田間管理:定植后7~10天澆清糞水1次,培土1~2次,中后期及時追肥,注意防治煙青蟲、茶黃螨,適時分批采收,促進連續座果,提高產量和產值。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辣椒產區。
(八)番茄
1、川科5號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
(2)品種來源:該品種是以中國農業科學院引進的豐產材料O9832 為母本,國外引進抗逆材料H9641為父本,通過有性雜交育種,經連續7代系統選育而成。2001年進行有性雜交,通過加代繁殖、定向選擇、病圃篩選、品比試驗和多點試驗,2008年完成生產試驗和田間技術鑒定。
(3)特征特性:無限生長類型,中熟,全生育期159天。植株生長勢強,葉色濃綠,果實圓形,紅色,硬度中等,平均單果重210克,可溶性固形物4.1,口感酸甜適中,商品果率87%,裂果率11%,畸形果率7% 。抗病性強,經接種鑒定,抗病毒病、青枯病和枯萎病。
(4)產量表現: 2007年省區試4點平均畝產量4727公斤,比對照合作903增產12% ,且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08年省區試4點平均畝產4749公斤,比對照合作903增產12% ,增產達極顯著水平。兩年8點全部增產,平均畝產為4738公斤,比對照增產12%;2008年生產試驗,畝產4843公斤,比對照合作903增產13%,各試點全部增產,生產試驗結果與多點試驗一致。
(5)栽培要點:①適時播種、培育壯苗、及時定植:根據當地的種植習慣,選擇通風向陽、多年沒有種植過茄科作物的肥沃土壤作苗床,育苗移栽。播種前做好種子和苗床的消毒工作,培育壯苗,及時定植,每畝種植3000~3500株。②重視肥水管理:以有機肥為主,根據土壤肥力及植株長勢,酌情追施少量化肥,氮、磷、鉀配合使用。天氣干旱及時澆水,雨澇天氣及時排水,做到雨過水停溝干。③及時搭架綁蔓、整枝打杈:在植株倒伏前及時搭架、綁蔓,防止主莖倒伏,根據當地栽培習慣和栽培目的,進行單桿或雙桿整枝,及時去掉所有多余的側芽。④加強病蟲害防治:結合當地的氣候特點及番茄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規律,進行綜合防治,做到以防為主,以治為輔,利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種植出無公害的優質番茄。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番茄產區。
2、川科6號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
(2)品種來源:該品種是以中國農業科學院引進的豐產材料T9320 為母本,以本所自育材料K9952為父本,2001年通過有性雜交育種,連續7代系統選育,并通過加代繁殖、定向選擇、病圃篩選、品比試驗和多點試驗, 2008年完成生產試驗和田間技術鑒定。
(3)特征特性:無限生長類型,中熟,全生育期159天。植株生長勢強,葉色濃綠,果實高圓形,粉紅色,硬度中等,單果重182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3%,口感酸甜適中,商品果率87%,裂果率15%,畸形果率4%。抗病性強,經接種鑒定,抗病毒病、青枯病和枯萎病。
(4)產量表現:在2007年省區試,4點均增產,平均畝產4544公斤,比對照合作903增產8% ,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08年省區試,4點全增產,平均畝產4613公斤,比對照合作903增產9% ,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675公斤/畝,比對照合作903增產9% ,各試點全部增產,生產試驗結果與多點試驗一致。
(5)栽培要點:①適時播種、培育壯苗、及時定植:根據當地的種植習慣,選擇通風向陽、多年沒有種植過茄科作物的肥沃土壤作苗床,育苗移栽。播種前做好種子和苗床的消毒工作,培育壯苗,及時定植,每畝種植3000~3500株。②重視肥水管理:以有機肥為主,根據土壤肥力及植株長勢,酌情追施少量化肥,氮、磷、鉀配合使用。天氣干旱及時澆水,雨澇天氣及時排水,做到雨過水停溝干。③及時搭架綁蔓、整枝打杈:在植株倒伏前及時搭架、綁蔓,防止主莖倒伏,根據當地栽培習慣和栽培目的,進行單桿或雙桿整枝,及時去掉所有多余的側芽。④加強病蟲害防治:結合當地的氣候特點及番茄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規律,進行綜合防治,做到以防為主,以治為輔,利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種植出無公害的優質番茄。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番茄產區。
(九)茄子
1、川茄805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2)品種來源:2005年用本所自育的自交系E14作母本,本所自育的自交系E433作父本配制的雜交一代新組合。
(3)特征特性:早熟,主莖第9~11葉著生門茄,定植到始收56天。植株生長勢中等,株高90厘米~95厘米,植株冠幅72.5 厘米左右。果實長棒形,長39 厘米左右,橫徑4.7 厘米左右,果形指數8.0左右,果皮墨黑色,有光澤,果肉月白色,單果重198克~220克。籽少,品質好。耐寒性較強,適宜露地或保護地早熟栽培。
(4)產量表現:2007年在簡陽、青白江、南充進行多點試驗,前期平均畝產量434公斤,比對照“蓉雜茄”增產35%;2008年前期平均畝產量438公斤,比對照“蓉雜茄”增產28%,兩年6點次前期平均產量436公斤,比對照“蓉雜茄”增產32%。定植到始收56天,比對照“蓉雜茄”早熟10天,總產量畝產3468 公斤,與對照相當。
(5)栽培要點:①塑料棚冷床育苗,春早熟栽培時,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種,春季露地栽培時,2月上旬播種。②適時定植,露地栽培,氣溫穩定通過15℃為移栽適期。保護地栽培,土層深度10厘米處地溫穩定通過13℃時為移栽適期。③重施基肥,合理追肥。以有機肥為主,限量使用化肥,提倡配方施肥,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鉀肥。禁止大水漫灌和陰天傍晚澆水。提倡噴灌、滴灌、膜下灌溉。及時打杈,摘除老、黃、病葉,加強通風,中耕除草,立支架,培土上廂。病蟲防治優先采用農業綜合防治措施,減少化學農藥使用。及時防治黃萎病、綿疫病、紅黃蜘蛛等病蟲害。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壩、丘陵茄子產區。
(十)菜豆
1、達蕓2號
(1)選育單位:達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2)品種來源:該品種是從紅花青殼輻射誘變群體中選育出優良單株,經連續多年定向選育而成的菜豆新品系。
(3)特征特性:蔓生,早中熟,春季播種至始收70~75天。主蔓長270厘米~290厘米;第5~6節開始著生花序,花淺紫色;葉片中偏大、綠色;商品莢綠色,長17厘米左右,平均單莢重12克,莢面光滑,莢勻稱順直,肉厚實,質脆嫩,商品性好。單莢種子7~8粒,種子腎形,種皮紅褐色,百粒重36克左右。
(4)產量表現 :2005~2006年連續兩年多點試驗:前期平均鮮莢490公斤/畝,較對照紅花青殼增產35%;平均總產1630公斤,較對照增加185公斤,增產13%,前期產量占總產量的30%。生產試驗示范:春季平均鮮莢產量為1531公斤/畝,比對照增產13%。
(5)栽培技術要點:四川盆地適宜播期為2月下旬至3月上旬,雙膜覆蓋可在2月中旬播種,畝用種量7~8公斤。密度:1.3~1.5米包溝開廂,株行距33厘米×66厘米,每穴栽2株。重施底肥和追肥:開花前追施1~2次提苗肥,結莢盛期重施追肥。及時搭架引蔓;以人字架為好。及時防治銹病、根腐病、細菌性疫病、豆莢螟、紅蜘蛛、潛葉蠅等病蟲害,出苗10天后注意預防根腐病的發生。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菜豆產區。
2、加工菜豆1號
(1)引種單位:四川農業大學
(2)品種來源:是從法國引進的加工型青刀豆GARONEL,本品種為常規種。
(3)特征特性:屬矮生型,早熟。春季播種至始收約45天,秋季播種至始收約38天。株高55厘米左右,長勢中等,開展度42×30厘米,分枝14~18個;花淡紫紅色,每花序5~8朵,始花節位4~5節;平均一級商品豆單莢重3.5克,莢綠色,莢寬0.55~0.65厘米,長12厘米左右,成熟種子黑色,百粒重30克;豆莢整齊,商品性好,一級豆莢率高達90%以上,加工性好,加工口感嫩脆,纖維極少。田間表現適應性好, 抗逆性較強。
(4)產量表現:2007年~2008年,在漢源縣、雙流、蓬溪進行多點試驗,兩年平均春季產量1121公斤/畝,秋季平均畝產421公斤,加工產值較高。
(5)栽培要點:春季3月下旬播種,秋季7月下旬播種。采用直播方式播種,按照1.2米開箱栽培,箱面寬0.80米。雙行栽植,株距15厘米,行距60厘米,每穴1株;或株距30厘米, 每穴2株。畝施基肥3000公斤,追肥2~3次,每次施N、P、K復合肥20公斤/畝。注意防治疫病、枯萎病、蚜蟲、螨、小地老虎。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菜豆主產區。
(十一)豌豆
1、食莢甜脆豌3號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2)品種來源:該品種是以我所育成品種“食莢大菜豌1號”為母本,以南京中山植物園引進材料“中山青”為父本,雜交后經12代系統選育而成的定型品種。
(3)特征特性:屬小莢菜用型豌豆。植株矮健,株型緊湊,播種到始收嫩莢159天左右,全生育171天左右。株高71厘米,幼苗半直立,不需搭架。葉色深綠,有須,花白色,青莢綠色,肉質厚,纖維少,無硬皮層。平均單莢重5.5克,莢長8.1厘米,寬1.7厘米,果肉率達83.2%,蛋白質含量2.29%,粗纖維含量0.528%,糖份4.30%,粗蛋白含量達29.7%,脂肪含量1.94%。香甜脆嫩,品質優。
(4)產量表現 :2007年多點試驗,4點平均畝產476公斤,較對照”食莢大菜豌1號”增產11%;2008年多點試驗,4點平均畝產669公斤,較對照“食莢大菜豌1號”增產13 %;兩年平均畝產572 公斤,較對照增產12%。2008年在成都、簡陽、南充進行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03公斤,較對照食莢大菜豌豆1號增產8%,生產試驗結果與多點試驗一致。
(5)栽培技術要點:盆地內冬播丘陵區在10月底左右,山區10月中旬播種,適當密植,凈作行距50~60厘米,窩距25厘米,每窩精選種子5粒,保苗3株,畝用種8~10公斤。畝用過磷酸鈣30公斤,有機渣肥2000公斤或清糞水30擔,苗期視情況可追加一次。幼苗期遇旱應灌水一次,及時中耕除草,花期注意防治豆象、蚜蟲為害。嫩莢食用成熟時即可采收。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豌豆產區。
(十二)甘藍
1、成甘1號
(1)選育單位: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2)品種來源:本品種為雜一代, 母本為日本引進品種“彩”的分離后代經多代選擇純合后得到自交不親和系05-01,父本為日本引進品種“金杯” 的分離后代經多代選擇純合后得05-02。
(3)特征特性:園球型,早熟,株型緊湊,開展度30~35厘米,株高20~25 厘米,定植至采收60天左右。外葉數13~15片,葉色深綠,蠟粉少,包心緊,商品性好;球縱橫徑均為12厘米,中心柱5厘米左右,單球凈重0.5~0.75 公斤,凈菜率80%以上。
(4)產量表現:該組合宜夏秋播種,定植至采收60天左右,比對照甘雜1號早熟10天以上;2006~2007年兩年多點試驗平均畝產量3547公斤,比對照甘雜1號增產5%以上。
(5)栽培要點:四川盆地適宜播期為7月下旬至8月下旬,其他地區根據氣候特點進行播期調整。育苗移栽,育苗時應采取遮陽防雨措施,苗齡30天,6 ~8片真葉時定植,定植密度為畝栽6000~6500株,株行距30×35厘米。定植后追肥2~3次,主要病蟲害有:蚜蟲、菜青蟲、小菜蛾、霜霉病、黑腐病、軟腐病、菌核病等。加強栽培管理,培育壯苗,科學施肥,搞好田園清潔。嚴格實施輪作制度。優先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新型生物、化學農藥。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甘藍產區。
(十三)大蒜
1、成蒜早4號
(1)選育單位: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2)品種來源:從二水早經Co60射線輻射處理“后代”多年定向系統選育而成。
(3)特征特性:早熟,從播種到始收蒜苔需182天。葉色深綠,完整植株平均11.48片,株高平均69.3厘米,假莖高平均38.5厘米,假莖粗平均1.39 厘米,最大葉長平均52.0厘米,最大葉寬平均2.55厘米。蒜苔長47. 68厘米,粗0.63厘米,平均單苔重為13.1克 。蒜頭外皮紫紅色,蒜頭形狀好,蒜瓣尖端緊密抱握中心軸,75%的蒜頭有6~8個蒜瓣,二次生長率低,平均單頭重為9.8克。一般蒜苔和蒜頭產量可達380公斤/畝和414公斤/畝。
(4)產量表現:連續3年省內不同點平均產量比對照顯著增加。05秋季~06年春季, 3點的蒜苔和蒜頭平均畝產量分別為419公斤和352公斤,比對照二水早分別增加52.8%和25.7%。06秋季~07年春季,3點蒜苔平均畝產量為451公斤,比對照二水早增加49.9%;蒜頭平均畝產量為466公斤,比對照二水早增產32.3%。07秋季~08年春季,5點的蒜苔平均畝產量為352公斤,比對照二水早增加15.3%;蒜頭平均畝產量為479公斤,比對照二水早增產17.1%。
(5)栽培要點:8月底~9月上旬適時播種,播種前剔除干腐、霉爛和小于0.5克的種瓣。底肥施入過磷酸鈣70~100公斤/畝,農家糞肥2000~3000 公斤/畝。畝栽5.9萬株~7.9萬株。田間管理重點保持土壤濕潤,4葉期、蒜苔露尾、蒜苔收后3個關鍵時期追施尿素30~35公斤/畝和氯化鉀20~30 公斤/畝。注意防治葉枯病和薊馬。及時采收蒜苔和蒜頭。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大蒜(苔蒜)產區。
二、食用菌
1、川耳2號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2)品種來源:2002年在四川通江縣采集的野生毛木耳,通過組織分離培養和多次栽培出耳試驗篩選,獲得農藝性狀優良菌株川耳2號(Ap1142)。
(3)特征特性:菌絲體白色,絨毛狀,具鎖狀聯合;耳片形狀為片狀或耳狀,顏色為紅褐色至褐色,柔軟,中等大,直徑12.2 厘米~20.5厘米,厚0.15 厘米~0.24 厘米,耳片表面具棱脊,腹面絨毛白色至褐色,密,長。干耳樣品中粗蛋白7.91%,粗脂肪0.703%,氨基酸總量5.7%。菌絲體生長溫度范圍為5℃~35℃,最適生長溫度30℃;耳片生長溫度范圍為18℃~30℃,最適生長溫度為22℃~28℃。
(4)產量表現:2006~2007年生產試驗,平均生物學轉化率為95.13%,較對照品種781、琥珀木耳和黃耳10號分別增產10.27%,12.48%和29.96%。在崇州市、什邡和郫縣示范栽培3萬余袋,平均產量達到0.9公斤/袋,生物學轉化率達到90%。抗病能力較黃耳10號、781和琥珀木耳高,在生產上川耳2號表現沒有感染“疣巴病”,781和琥珀木耳 “疣巴病”感病率達到30%左右,黃耳10號達到80%。
(5)栽培要點: ①栽培方式:熟料袋栽。②栽培原料:栽培主料以棉籽殼、木屑和玉米芯,輔料為麩皮、玉米粉等。③栽培季節:自然條件下適宜在4月~9月生產。④栽培管理要點:出耳期間溫度控制在18℃~30℃,空氣相對濕度85%~95%,干濕交替管理,光照強度50~300勒克斯,通風良好,空氣新鮮。⑤采收標準:耳片平展,擔孢子彈射出來之前采收。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盆地夏季栽培。
2、川耳3號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2)品種來源:2002年在四川青川縣采集的野生毛木耳,通過組織分離和多次栽培出耳試驗篩選,獲得農藝性狀優良菌株川耳3號(Ap11)。
(3)特征特性:菌絲體白色,絨毛狀,具鎖狀聯合;耳片形狀為片狀或耳狀,顏色為褐色,柔軟,耳片直徑14.2 厘米~23.0厘米,厚0.13 厘米~0.24厘米,表面具棱脊,絨毛白色至褐色,密,長。干耳樣品中粗蛋白7.64%,粗脂肪1.07%,氨基酸總量5.2%。菌絲體生長溫度范圍為15℃~35℃,最適生長溫度30℃;耳片生長溫度范圍為18℃~30℃,最適生長溫度為22℃~28℃。
(4)產量表現:2006~2007年生產試驗,平均生物學轉化率為95.25%,較對照品種781、琥珀木耳和黃耳10號分別增產14.27%、25.23%和30.18%。在崇州市、什邡和郫縣示范栽培2萬余袋,平均產量達到0.9公斤/袋,生物學轉化率達到90%。抗病能力較黃耳10號、781和琥珀木耳高,在生產上川耳3號表現沒有感染“疣巴病”,781和琥珀木耳 “疣巴病”感病率達到30%左右,黃耳10號達到80%。
(5)栽培要點: ①栽培方式:熟料袋栽。②栽培原料:栽培主料以棉籽殼、木屑和玉米芯,輔料為麩皮、玉米粉等。③栽培季節:自然條件下適宜在4月~9月生產。④栽培管理要點:出耳期間溫度控制在18℃~30℃,空氣相對濕度85%~95%,干濕交替管理,光照強度50~300勒克斯,通風良好,空氣新鮮。⑤采收標準:耳片平展,擔孢子彈射出來之前采收。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盆地夏季栽培。
三、蠶 豆
1、成胡18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2)品種來源:江蘇89027×拉興4-1
(3)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80天左右。株高127.8厘米左右,分枝多,株型較緊湊。葉色濃綠,葉形長卵園形,花紫色;株莢數12.2個、株粒數23.6粒,每莢粒數2粒,成熟時莢為黑色、硬莢型。種皮淺綠色,種子為中厚形、黑臍、中粒偏大、百粒重108.3克。干種子含粗蛋白32.9%,耐赤斑病、褐斑病、較抗凍害,耐濕性較好。
(4)產量表現:2007-2008年參加四川省春胡豆區試。2007年平均畝產133.5公斤,比對照成胡10號增產13.1%;2008年續試,平均畝產116.9公斤,比對照成胡10號增產13.5%。兩年平均畝產125.2公斤,比對照成胡10號增產13.3%,居試驗第一位。2008年在成都、內江、簡陽三個點進行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47.0公斤,比對照成胡10號增產17.8%。
(5)栽培要點:①適宜播種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②密度:凈作每畝4000-5000窩,每窩2-3粒,畝用種量8-10公斤;③底肥增施磷肥,花莢期適當追施磷肥、鉀肥,田間注意適當排灌。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壩、丘陵。
四、 高 粱
1、國窖紅1號
(1)選育單位:瀘州老窖股份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農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瀘州市農科所
(2)品種來源:1998年以地方品種洋高粱和水二紅為親本雜交經多代選擇定向培育,于2003年得到穩定品系03-68。
(3)特征特性:春播全生育期130天。株高262厘米,?長34.5厘米,?粒重52.5克,千粒重16.8克,芽鞘紫色,細苗綠色,?傘形,散?,紅殼,褐粒,胚乳糯質。該品種耐葉斑病,無倒伏,絲黑穗病自然發病率為0,接種發病率為8%。籽粒含粗蛋白8.47%,總淀粉72.69%,單寧1.42%。釀酒品質好,出酒率高。
(4)產量表現:2006年區試平均產量305.0公斤,比對照青殼洋高粱增產7.0%, 5點次均增產。2007年區試平均產量321.2公斤,比對照增產5.5%, 5點次均增產。 200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33.96公斤,比對照青殼洋高粱增產5.6%。
(5)栽培要點:春播川南在3月上中旬,稀播勻播,移栽葉齡在7-8葉,凈種畝植6000-7000株,間套畝植4000-5000株,重施底肥,早施追肥,畝用純氮8-10公斤,多施有機肥,氮磷鉀肥配施。注意防治蚜蟲和?螟,避免使用有機磷農藥。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壩、丘陵區。
五、甘 蔗
1、甜城19
(1)選育單位:四川省內江市農業科學院
(2)品種來源:從內江86-117×科5雜交后代中選育而成。
(3)特征特性:芽圓形、飽滿,莖黃綠色,節間圓筒型,葉片青綠色,中等大,不早衰。葉鞘青綠略帶少量紫色斑塊,無57號毛群。老葉易自行脫落,莖全實心,無水裂,無氣根,蔗莖均勻,莖形美觀。全期生長快,生長勢好,出苗率高,耐旱、耐寒,經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鑒定:高抗黑穗病、嵌紋病、梢腐病。
(4)產量表現:2007-2008年多點試驗平均蔗產量8534.2公斤/畝,比對照川蔗13號增產28.4%;平均蔗糖份15.4%,比對照高3.5%(絕對值);畝含糖量1314.2公斤,比對照高66.2%。生產試驗蔗產量8763.5公斤/畝,比對照增產29.3%;蔗糖份15.5%,比對照高3.2%(絕對值);畝含糖量1358.3公斤,比對照高62.9%。
(5)栽培要點:①播期:不蓋膜四川內地3月上中旬可播種,蓋膜播期可提前15天左右。②播種量:不蓋膜情況下,四川內地畝播10000芽左右,蓋膜8000芽左右,攀西蔗區播種量可減少20%左右。③適當早管:該品種前中期生長快,應比一般品種提前7-10天管理,苗期畝用清糞水加尿素10公斤左右,施用1-2次。④群體結構:畝有效莖四川內地以4500-5000株為宜,攀西蔗區為5000-6000株。⑤蔗地選擇:坡土、壩地均宜種植。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蔗區。
2、甜城20
(1)選育單位:四川省內江市農業科學院
(2)品種來源:從內江90-112×內江86-117雜交后代中選育而成。
(3)特征特性:早熟高糖,中大莖,莖實心、光滑、無水裂、無氣根。節間腰鼓型,紫紅色,芽倒三角形,生長帶黃綠色,芽溝不明顯。葉片綠色,中等大,21-23片葉,葉姿較直立,葉鋸齒淺。葉鞘淺紫色,鞘背有少量57號毛群,老葉易脫落,肥厚帶三角形。出苗率高,分蘗力強,宿根性好,耐旱、耐寒,皮薄易撕,汁多味純,為果糖兼用型甘蔗品種。經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鑒定:高抗黑穗病、梢腐病。
(4)產量表現:2007-2008年多點試驗平均蔗產量8800.1公斤/畝,比對照川蔗13號增產32.4%;平均蔗糖份15.2%,比對照高3.3%(絕對值);畝含糖量1337.6公斤,比對照高69.1%。生產試驗蔗產量9126.0公斤/畝,比對照增產33.6%;蔗糖份15.0%,比對照高3.1%(絕對值);畝含糖量1387.2公斤,比對照高70.6%。
(5)栽培要點:①為提高出苗率,早成熟早上市,春植的新植、宿根均應采用地膜栽培。②苗期早管,通過勤提苗除草,爭取早生分蘗,保證有足夠的基本苗;勻苗、間苗,使群體均勻,畝有效莖控制在3500-4000株,確保高產和商品性優良。③氮、磷、鉀配施,底肥和苗肥增施油餅,不施用含氯肥料以保證口味純正。④為防止蔗莖貪青晚熟,影響品質和早上市,7月底以前應停止施肥。⑤生長中后期分3-4次剝去蔗莖下部枯葉,改善蔗田通風透光條件,以利蔗莖曝光增色,提高商品性,并可提早熟期10-15天。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蔗區。
六、藥用植物
(一)附子
1、中附1號
(1)選育單位: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四川農業大學
(2)品種來源:從青川產烏頭(Aconitum carmichaoli Debx.)種質資源中經過系統選育出的優良品種。
(3)特征特性:生育期200天左右。株高42-47厘米,莖綠色,葉色黃綠,質地較軟,葉片外緣略下垂,裂片張度小,中裂片寬,葉片較大,須根較多,塊根大,形狀紡錘形。經成都市藥品檢驗所測定,品質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版,一部)的規定。
(4)產量表現:2007、2008兩年品系比較試驗平均畝產分別為228.55 公斤和219.10公斤,分別比對照大田生產常規品系增產22.6%和27.48%,差異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217.70 公斤,比對照大田生產常規品系增產26.61%。
(5)栽培要點:①適時播種:四川江油主產區于11月下旬-12月初栽種。②合理密植:開廂栽種,廂寬50厘米,溝心距95厘米,溝深10厘米。每廂按丁字錯位兩行栽種,行距16厘米,株距16厘米,畝栽約8700株;栽前浸種種根。③合理施肥:施足底肥,3月初施催苗肥,4月初施綠肥壯苗,5月上旬施壯根肥,均以有機肥為主。④修根、打尖和掰芽:分別于春分至清明前后、立夏前后進行修根;第一次修根后7-8天開始打尖,每株留葉6-8片,葉小而密的可留8-9片;隨時掰除腋芽,一般每周1-2次,摘盡為止。⑤間作:冬季間種萵苣等蔬菜,春季在附子畦邊陽面間種玉米。⑥加強田間管理:人工拔除雜草,土壤干燥時及時灌水,大雨后及時排出積水。苗期發現霜霉病株及時拔除,夏季發現白絹病株及時連土挖取倒在水田或深埋在土里,并在病穴撒石灰粉。⑦適時采收:夏至后收獲,過遲易爛根。⑧忌長期連作,至少2-3年需換地種植。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江油附子”適宜種植區。
2、中附2號
(1)選育單位: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四川農業大學
(2)品種來源:從平武烏頭(Aconitum carmichaoli Debx.)種質資源中經過系統選育出的優良品種。
(3)特征特性:生育期200天左右。株高45-51厘米,莖色濃綠,葉色濃綠,質地較硬,葉片向上直立,裂片張度大,中裂片窄,葉片中等,須根較少,塊根較大,紡錘形偏圓形。經成都市藥品檢驗所測定,品質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版,一部)的規定。
(4)產量表現:2007、2008兩年品系比較試驗平均畝產分別為212.52 公斤和197.67 公斤,分別比對照大田生產常規品系增產20.94%和21.77%,差異極顯著。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92.72 公斤,比對照大田生產常規品系增產18.88%。
(5)栽培要點:①適時播種:四川江油主產區于11月下旬-12月初栽種。②合理密植:開廂栽種,廂寬50厘米,溝心距95厘米,溝深10厘米。每廂按丁字錯位兩行栽種,行距16厘米,株距16厘米,畝栽約8700株;栽前浸種種根。③合理施肥:施足底肥,3月初施催苗肥,4月初施綠肥壯苗,5月上旬施壯根肥,均以有機肥為主。④修根、打尖和掰芽:分別于春分至清明前后、立夏前后進行修根;第一次修根后7-8天開始打尖,每株留葉6-8片,葉小而密的可留8-9片;隨時掰除腋芽,一般每周1-2次,摘盡為止。⑤間作:冬季間種萵苣等蔬菜,春季在附子畦邊陽面間種玉米。⑥加強田間管理:人工拔除雜草,土壤干燥時及時灌水,大雨后及時排出積水。苗期發現霜霉病株及時拔除,夏季發現白絹病株及時連土挖取倒在水田或深埋在土里,并在病穴撒石灰粉。⑦適時采收:夏至后收獲,過遲易爛根。⑧忌長期連作,至少2-3年需換地種植。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江油附子”適宜種植區。
3、川附2號
(1)選育單位:西南科技大學。
(2)品種來源:由青川烏頭(Aconitum carmichaoli Debx.)混合群體中的自然變異株經系統選育而成。
(3)特征特性:生育期285天左右。株高約131厘米,株型較緊湊,葉片卵圓形、掌狀三深裂,莖圓形、直立,子根數10.5個,子根總重93.6克,花藍紫色,花瓣盔形。中部葉中裂片菱形,中裂片葉緣大粗齒,葉片質感偏軟。耐高肥水;田間表現對白絹病、霜霉病的抗性較好。經四川省食品藥品檢驗所測定,品質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版,一部)的規定。
(4)產量表現:2007、2008兩年多點品系比較試驗,平均畝產分別為192.11公斤和233.3公斤,分別比江油主栽附子“青川種”增產19.52%和20.30%,兩年平均畝產212.22公斤,比對照增產19.91%,增產點100%,差異極顯著。2008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97.52公斤,比對照增產19.69%。
(5)栽培要點:①適時播種: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100厘米開廂,行24厘米、株15厘米雙行錯窩栽培。②修根留絆:清明前后,苗高16-20厘米,摘莖基部3-4片,刨開根部土,留2個最大的絆,其余的絆全部鏟掉。一個月后進行第二次,忌傷底根。③打頂:植株高35-45厘米,莖葉8-10片時去掉頂芽及以下的全部腋芽。④施肥:以有機肥為主,施足底肥,適當增施磷肥、油枯。結合整地施基肥,將腐熟廄肥、油枯、磷肥翻入土中。追肥兩次分別在3月中下旬與立夏前后進行,以腐熟清糞水配合少量氮、磷、鉀素(畝施有效量各2公斤左右),窩邊澆灌。⑤適時采收:6月下旬至7月上旬,選擇晴天采挖,立即加工炮制。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江油附子”適宜種植區。
(二)紅花
1、川紅花2號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
(2)品種來源:為菊科植物紅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在簡陽紅花地方品種的基礎上采用系統選育法育成的紅花新品系。
(3)特征特性:生育期208天左右。株高約130厘米,葉色濃綠,分枝高度66.6 厘米,果球呈扁平狀,果球直徑2.6 厘米,平均單株果球數14.4個,苞葉卵圓型,苞葉位于果球基部,苞葉少并有少量的小軟刺,開花集中、采花方便,花色橘紅,種子千粒重54.5克。經四川省食品藥品檢驗所測定,紅花藥材的吸光度0.41、浸出物38.6%、山柰素0.252%等有效成分指標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版,一部)的規定。
(4)產量表現:2007、2008兩年多點試驗平均畝產紅花19.41公斤,比對照品系“簡陽紅花”增產18.14%;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紅花20.1公斤,比對照品系“簡陽紅花”增產17.19%,增產極顯著。
(5)栽培要點:①播期:適宜10月中下旬-11月上旬播種。②密度:10000-12000株/畝。③施肥:畝施純氮8-10公斤(底肥15%,苗肥40%,分枝期追肥45%);畝施P2O5 4-5公斤(底肥40%,追肥60%);畝施K2O 8-10公斤(底肥40%,追肥60%)。④田間管理:除草2-3次,最后一次在封行前進行,同時培土,以防倒伏。3月中下旬開花前重點防治蚜蟲危害,4月下旬開花時上午采收,5月底收種。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紅花種植區。
(三)靈芝
1、藥靈芝1號
(1)選育單位:德陽市食用菌專家大院
(2)品種來源:從野生靈芝[赤芝,Ganoderma lucidum (Leyss.es Fr.)Karst]菌株中篩選獲得的優良菌種。
(3)特征特性:生育期約125天。子實體呈扇形,菌蓋厚度1.0-2.0 厘米,半徑5.1-9.3 厘米,菌柄直徑1.0-1.9 厘米,長度5.7-9.5 厘米,性狀表現穩定一致。經四川省食品藥品檢驗所測定,內在品質(水分、總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多糖含量)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版,一部)的規定。
(4)產量表現:2005、2006兩年品系比較試驗,平均產量分別為26.56和26.63 克/公斤段木,分別比對照“靈芝G26”增產10.88%和10.36%,差異極顯著。2007年生產試驗產量為26.7克/公斤段木,比對照增產10.79%。
(5)栽培要點:①段木栽培應以闊葉雜木為宜。②段木含水量適宜,保持斷面中部有1-2 厘米的微小裂口即可。③接種過程中,應使接種塊與斷面良好接觸,使菌絲盡快定植。④菌棒接種后在20-25℃條件下遮光培養,保持培養室通風干燥。當菌絲在段木內長透,少數段木有豆粒大小原基發生時,移室外脫袋覆土栽培。⑤菌絲生長過程中,若水珠產生過多,應及時排除,避免影響菌絲生長。⑥出芝場地不能過于干燥或過于潮濕,菌木放好后,淋(透)水一次,蓋地膜保持土壤濕潤。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靈芝生產區。
七、花 生
1、天府19
(1)選育單位:南充市農科所
(2)品種來源:92系-66×天府10號
(3)特征特性:春播全生育期130天左右、夏播110天左右。株型直立,連續開花。莢果普通形和斧頭形,種仁橢圓形和圓錐形,種皮粉紅色。主莖高37-42厘米,側枝長45-50厘米,單株有效果枝數6.9-7.7個,單株成果數15.1-16.3個、飽果數12.3-12.4個,單株產量23.40-26.3克,雙仁百果重174.4-192.8克,百仁重80.4-87.5克,出仁率74.3%-79.6%。籽仁含油率49.7%(干基)、油酸含量44.2%、亞油酸含量34.5%,油亞比1.28,蛋白質含量24.8%。抗倒力強,耐旱性較強,耐葉斑病,感青枯病。種子休眠性較強。
(4)產量表現:2007-2008年參加四川省花生新品種區試。2007年五點試驗一致增產,平均畝產莢果303.57公斤,比對照天府14號增產11.79%(極顯著);2008年五點試驗一致增產,平均畝產莢果357.47公斤,比對照天府14號增產11.34%(極顯著)。兩年試驗平均畝產莢果330.52公斤,比對照天府14號增產11.55%。2008年在南充、樂至、內江和蒼溪四個試點進行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25.5公斤,比對照天府14號增產18.8%。
(5)栽培要點:①播期: 3月下旬至5月上旬 ②密度:春播密度每畝8500-10000窩,每窩播2粒,單株栽培每畝14000株左右,種植方式以大壟雙行栽培或寬窄行栽培為好。③栽培管理:畝施純氮6-9公斤、五氧二化磷5-6公斤、氧化鉀5-6公斤,底肥注意種肥隔離,追肥不宜遲過初花期。及時中耕除草、防治葉部病蟲害和地下害蟲。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花生產區種植,不宜在青枯病常發區種植。
2、天府20
(1)選育單位:南充市農科所
(2)品種來源:933-15×836-22
(3)特征特性:春播全生育期130天左右、夏播110天左右。株型直立,連續開花。莢果普通形和斧頭形,種仁橢圓形和卵圓形,種皮粉紅色。主莖高36-45厘米,側枝長42-53厘米,單株有效果枝數8-8.8個,單株成果數15.5-20個、飽果數12.6-13.4個,單株產量24.0-25.0克,雙仁百果重176.7-185.9克,百仁重78.0-80.0克,出仁率72.6%-76.5%。籽仁含油率50.9%(干基),油酸含量45.4%、亞油酸含量33.6%,油亞比1.35,蛋白質含量23.9%。抗倒力強,耐旱性較強,耐葉斑病,感青枯病。種子休眠性較強。
(4)產量表現:2007-2008年參加四川省花生新品種區試。2007年五點試驗平均畝產莢果294.77公斤,比對照天府14號增產8.55%(極顯著);2008年五點試驗平均畝產莢果373.47公斤,比對照天府14號增產16.32%(極顯著)。兩年試驗平均畝產莢果334.12公斤,比對照天府14號增產12.76%,達極顯著水平。2008年在南充、樂至、內江和蒼溪四個試點進行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30.5公斤,比對照天府14號增產20.6%。
(5)栽培要點:①播期: 3月下旬至5月上旬,麥套栽培在麥收前30天左右播種為宜 。②密度:春播密度每畝8500-10000窩,每窩播2粒,單株栽培每畝14000株左右,種植方式以大壟雙行栽培或寬窄行栽培為好。③栽培管理:畝施純氮6-9公斤、五氧二化磷5-6公斤、氧化鉀5-6公斤,底肥注意種肥隔離,追肥不宜遲過初花期。及時中耕除草、防治葉部病蟲害和地下害蟲。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花生產區種植,不宜在青枯病常發區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