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現代化的征程中,科技創新始終是核心驅動力。作為陜西省打造的創新驅動總平臺,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以下簡稱“秦創原”)立足農業大省稟賦,聚焦旱區現代農業發展需求,以制度創新破局、以平臺建設聚能、以產業融合增效,探索出一條科技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其核心價值不僅在于催生了一批看得見的技術成果,更在于構建了一套適配農業科技創新規律的生態體系。
秦創原的首要亮點在于打破傳統科研與產業“兩張皮”的桎梏,通過制度創新重塑農業科技轉化的底層邏輯。針對農業科技成果公益性強、轉化周期長、風險高等特點,秦創原在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試點“三項改革”,即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人才評價機制改革、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允許科研人員以技術入股、離崗創業,將職務成果轉化收益留歸團隊自主支配,有效破解不敢轉、不愿轉、不會轉的體制性障礙。例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科研團隊通過“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將葡萄種植技術轉化為可推廣的產業方案,既提升了農民收益,也讓科研人員獲得了創新價值的市場認可。在要素整合上,秦創原構建了立體聯動的創新網絡:縱向打通“實驗室-中試基地-產業園”的全鏈條,建設旱區現代農業產業創新聚集區,布局概念驗證中心、共享中試車間等平臺,為種子選育、智能裝備等技術提供熟化場景;橫向搭建政產學研用協同平臺,推動龍頭企業與高校共建聯合實驗室,形成“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的三角協作模式。
秦創原的賦能效應集中體現在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上。在種業“芯片”領域,通過建設旱區種業硅谷、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基地,秦創原推動楊凌成為全國旱作農業品種創新高地,小麥、玉米、油菜等主糧、油料作物的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實現了從實驗室到田間的全鏈條覆蓋,53個植物新品種通過國審,4個品種入選國家主導品種。在智能裝備領域,農業無人車、無人駕駛清掃車等硬核科技走出實驗室。企業培育是秦創原的另一項重要成果。通過實施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計劃,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上市企業”全周期服務體系,楊凌示范區新增省級瞪羚企業4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20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60家。這些企業不僅是技術轉化的主體,更成為產業創新的發動機。
秦創原的實踐揭示了農業科技創新的三大核心邏輯。其一,制度創新是破題關鍵。農業科技轉化難,難在公益性與市場化的平衡、科研評價與產業需求的脫節。秦創原通過政策“組合拳”,既保留了農業科研的公益性底色,又引入市場機制激發創新活力,如設立技術轉移示范機構獎勵、開通植物品種權質押融資等,形成“創新-轉化-收益-再創新”的良性循環。其二,場景建設是核心載體。農業技術具有鮮明的區域性、季節性特征,需要真實的應用場景來驗證和迭代。秦創原在350個示范推廣基地推行“場景開放+數據共享”模式,讓科研人員在田間地頭發現問題、優化技術,使科技成果天然具備接地氣的產業化基因。其三,生態營造是長效保障。農業科技創新不是單一環節的突破,而是資金、人才、服務等要素的系統集成。秦創原構建了“金融+服務”雙支撐體系:金融端推出“科創貸”等金融產品、設立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金,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服務端建立技術交易中心、知識產權運營平臺,提供從成果評估到法律財稅的全鏈條服務。另外,通過舉辦創新創業大賽、國際農業科技論壇等活動,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讓農業科技成為吸引年輕人的朝陽產業。
我國農業正從傳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秦創原的實踐重構了政府、市場與農民的關系,更證明了后發地區完全可以通過系統性創新實現“換道超車”。更重要的是,這一實踐表明,農業科技創新的核心不在于單項技術的突破,而在于創新生態的構建。唯有堅持企業主體、市場主導、政府主推、人才主力,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才能讓農業科技真正活起來、轉起來、強起來,更好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