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圍繞和縣蔬菜品種的換代升級、育苗技術的提升、良種繁育基地的建設、機械化生產、智能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土壤修復和綠色防控等方面開展工作。”近日,在由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產業專家團、和縣設施蔬菜產業科技特派團在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共同主辦的新品種新技術現場觀摩與培訓會上達成了這一共識。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和縣蔬菜產業便逐步開啟規模化生產。經過40年的發展,蔬菜產業現已成為和縣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至2023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到43萬畝,年產各類優質蔬菜瓜果近108萬噸,實現總產值31億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50%。
和縣蔬菜產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新品種的持續研發和新技術的廣泛推廣。在現場觀摩活動中,與會代表參觀了137個蔬菜新品種以及9項高效節本增效新技術。此次展出的品種種類繁多,包括番茄、辣椒、茄子等多種蔬菜。這些品種不僅涵蓋了高產多抗的“通貨”類型,還包含了具有高品質和“減脂”等特定功能的特色品種。同時,高效節本增效新技術的展示也備受關注,包括蔬菜尾菜原位還田技術、煙粉虱生態防控技術、提質增效生物菌肥、蔬菜小喇叭、功能棚等。
“目前使用的溫室兩參數小喇叭(監測空氣溫度和濕度)以及溫室五參數小喇叭(監測空氣溫度、濕度、光照、土壤溫度和土壤含水量),不僅免網免電、即安即用,還可以通過手機程序查看數據并對環境異常值智能報警。”在觀摩會結束后的培訓會上,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智能化管理崗位科學家、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信息技術研究中心的吳華瑞研究員介紹起了觀摩會中出現的蔬菜小喇叭。吳華瑞表示,蔬菜生產規模化是趨勢,種植標準化是基礎,智能化是新工具。隨著進一步智能化,升級版的11參數全功能蔬菜小喇叭將能進一步對電導率、pH值、氮磷鉀離子以及鹽分進行監測,以讓農戶更全面地掌握空氣、土壤和作物生長情況。
和縣相關負責人介紹,觀摩活動中的部分蔬菜已經連作13年左右,在今年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連作障礙問題。為了應對和縣蔬菜連作障礙問題,在活動期間,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合肥綜合試驗站牽頭舉辦了一場關于連作障礙綜合治理的專題研討會。此次研討會匯聚了育苗、抗逆栽培、養分管理、產地環境治理、連作障礙克服、土傳病害及蟲害防控、產業經濟等多領域的資深專家。經過深入研討,專家們對連作障礙的成因進行了細致分析,并共同探討了可行的治理方案。基于此次會議的成果,和縣土壤連作障礙綜合治理協作組成立并制定了詳盡的中長期工作規劃。綜合治理協作組的最終目標是研發出一套既高效又經濟的土壤障礙治理技術模式,確保這一模式易于農戶操作并廣泛推廣,從而為和縣的蔬菜產業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活動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產業專家團和縣工作站”的正式揭牌儀式圓滿完成。工作站的建立,有利于發揮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專家的協同效能,通過“專家團-專家站-田間課堂”這一服務模式,為和縣蔬菜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王子晗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楊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