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在泥塘40年,武漢蓮藕育種專家柯衛東——
一粒蓮藕種子的創“芯”突圍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曹雯
楷模名片
柯衛東,中共黨員,武漢市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員。20世紀80年代初期,柯衛東從華中農學院畢業后,便投身到水生蔬菜資源的收集保護行動中。40年來,他帶領科研團隊收集保存水生蔬菜種質資源3000余份,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水生蔬菜種質基因庫;選育蓮藕等水生蔬菜新品種30多個,其中蓮藕近20個,新品種在全國的種植覆蓋率達85%以上,近10年累計推廣4000萬畝以上,取得社會經濟效益2000億元以上,顯著地促進了我國蓮藕等水生蔬菜產業的發展。近日,柯衛東上榜“荊楚楷模”季度人物。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關系國家糧食安全的命脈。
農作物種質資源則是“芯片”中的“芯片”,是國家基礎性戰略性資源。
11月17日,記者來到位于武漢市江夏區鄭店的國家水生蔬菜種質資源圃(武漢),采訪武漢市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員柯衛東,聆聽他講述一粒種子背后的創“芯”故事。
池塘內,一位年過六旬、衣著樸素的農人卷起褲腿,在荷梗下的淤泥里摸尋著蓮藕,身上沾滿了黑乎乎的泥巴。
眼前這樣一位躬耕田野的“農民”,正是我國水生蔬菜資源及蓮藕育種專家柯衛東。“柯老師幾乎每天都要來‘泡’泥塘,看看蓮藕生長情況。”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孟麗煒笑著說。
40年來,柯衛東帶領團隊收集保存來自國內28個省、市、自治區及10余個國家的12種水生蔬菜種質資源3000余份,挽救了一大批瀕臨滅絕的種質資源;選育鄂蓮系列蓮藕新品種17個,使我國全年都有鮮藕供應;積極推廣蓮藕新品種、新技術20多項。
40年執著堅守——
建成國家水生蔬菜種質基因庫
即便是在初冬,資源圃內也能看到迎風綻放、長勢喜人的荷花、莼菜、茭白等。
“這里就是一個巨大的水生蔬菜基因庫,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生蔬菜種質資源圃,保存種質資源3000余份。”柯衛東介紹,水生蔬菜是我國傳統的特色蔬菜,主要包括蓮、茭白、芋、荸薺、菱角等12類。長期以來,我國水生蔬菜種質資源處于自生自滅狀態,隨著生態環境的改變和人類生產活動的干預,許多優良傳統農家品種已到了瀕臨滅絕的境地。
1984年,柯衛東從華中農學院畢業后,被分配到武漢市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開展水生蔬菜種質的收集保護工作。
12年后,走上研究室主任崗位的柯衛東更加深刻認識到,攥緊中國種子對糧食安全的意義重大。
“保護資源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們做品種選育工作的人都有這種危機感,資源的消失隨時都有可能,必須將保護工作做在前頭。”柯衛東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在尋種的過程中,充滿危險與挑戰。40年來,他帶領團隊深入祖國的高原、深山、峽谷、丘陵,還去了泰國、馬來西亞等地,收集保存各類珍稀水生蔬菜種質資源。
由于野藕大多生長在自然原生態的湖區,在收集資源的過程中,隨時存在著被血吸蟲侵染的可能,有時還存在著被蛇攻擊的危險。為此,即便是炎熱的夏天,他們也都是全副武裝。
有一次為尋找野生莼菜,柯衛東帶隊前往湖南宜章縣莽山。由于無法確定具體位置,大家一路沿水域徒步走了好久,一口氣走到天黑時,才驚覺已經看不清眼前的路。
“望山跑死馬,從一個山坳到另一個山坳,一個來回就是個把小時。山中晴一陣、雨一陣,甚至還有野豬出沒,我們都有些害怕。”柯衛東趕緊帶著大家尋找回去的路,碰巧遇到一個好心的船夫,帶著團隊抄了近路,這才幫助大家順利下山。
眼看著搜尋工作沒有任何進展,柯衛東心急如焚,回到住地第一件事就是向周圍的村民打聽。第二天一大早,他連早飯也顧不上吃,跟著護林員向導,徒步在山林中搜尋6個多小時,終于在山林深處的一處野塘內找到了野生莼菜資源。
“農作物種質資源是開展育種工作的物質基礎。沒有好的種質資源,就不可能育成好的品種,因此必須在這方面下苦功夫。”柯衛東說。
十年磨一劍——
1克蓮子到10斤蓮藕的“突圍路”
枯黃的荷梗邊,挖藕師傅小心翼翼地將一支支被深埋的蓮藕從泥中挖起。
勒掉蓮藕上的泥,雪白的蓮藕就顯露出來,緊接著它們將會來到人們的餐桌,“化身”香甜可口的藕湯、涼拌藕片、清炒藕片……
“這是我們研制的名為‘五月早’的早熟蓮藕新品種,今年已經是第二年田間試驗。冬季正是蓮藕的‘冬眠期’,要把它們挖出來鑒定其農藝性狀和品質性狀。”柯衛東笑著說。
不同于以往蓮藕生蓮藕的生長模式,他手中的重約10斤的“五月早”是由一粒約1克重的蓮子生長而成的。
傳統的“蓮藕生蓮藕”的用種方式是用藕體做種,每畝用種量高達600斤,不僅藕種體積大、重量重,而且運輸損耗也非常大。而用蓮子做種,每畝只需蓮子200粒,重量只有約200克,大大減輕蓮藕種苗重量。
這條從重量約1克的蓮子到一支蓮藕的“突圍路”,他們走了近10年。
為進一步降低蓮藕用種量和成本,2013年,柯衛東就開始帶領團隊進一步開展“蓮藕蓮子做種技術”研究。
由于蓮藕自交后開花少,還存在自交衰退等問題,經常長出各種怪異形狀的蓮藕,這讓他們十分頭疼。
于是他們就通過蓮藕多代自交純化和大規模篩選的辦法來克服這些技術難題,這才成功培育出第一個用種子做種的蓮藕新品種“五月早”,開創了蓮藕育種和種苗繁殖新時代。
截至目前,柯衛東帶領科研團隊選育蓮藕新品種近20個,其中獲得植物新品種權6個。在我國600萬畝蓮藕中,鄂蓮系列蓮藕品種在全國的種植覆蓋率達85%以上,成為我國蓮藕主栽品種,為我國蓮藕產業發展提供了品種支撐。其中,鄂蓮5號、鄂蓮6號是目前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超高產蓮藕品種“鄂蓮9號”畝產達3000公斤以上,比一般品種增產15%以上,是目前我國產量最高的蓮藕新品種。
近10年,柯衛東帶領團隊將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到全國20多個省份,累計推廣面積超過4000萬畝,創造社會經濟效益2000億元以上,顯著提高了我國蓮藕種植水平和生產效益,為我國蓮藕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作出卓越貢獻。
“看到我們研發的蓮藕品種被大規模應用,幫助農民增收致富,大家能吃上高品質的蓮藕,一切辛苦都值得。”柯衛東說。
記者手記
執拗韌勁
泥土情懷
□ 曹雯
身上沾著泥土味,心中才有“責任田”。
初見柯衛東,滿頭白發、皮膚黝黑,看起來像個農民。
但他身上卻有著一股特有的執著甚至執拗的干勁和服務人民、勇攀高峰的科學家精神。
40年來,他躬耕田野俯身大地,十指深挖埋入淤泥,所做的研究帶著一股“泥土味兒”和蓮藕特有的清香。
他帶領團隊深入深山、湖區,收集珍稀種質資源;常年與蓮藕“泡”在一起,選育蓮藕新品種,為我國蓮藕特色產業發展、鄉村振興作出突出貢獻。
柯衛東經常說,我們不僅要讓全國人民一年四季都吃得上藕,還必須是高品質的藕,實現“蓮藕自由”。同時,還要通過科技的力量助力農戶增收致富。
無數和柯衛東一樣的科技工作者,心系祖國和人民,不畏艱難、無私奉獻,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偉業,立起了新時代最閃亮的“星”標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