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姚媛)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以下簡稱“遺傳發育所”)在山東省東營市黃河口鎮的試驗田舉行耐鹽堿大豆新品系“科豆35”實收測產。測產結果顯示,“科豆35”在兩塊鹽堿地的畝產分別為306.52公斤(種植密度每畝約1.2萬株)、277.39公斤(種植密度每畝約0.9萬株)。測產專家一致認為,“科豆35”具有耐鹽、高產特性,是大豆分子設計育種技術支撐鹽堿地綜合利用的重要創新性突破成果,建議在環渤海鹽堿地加大示范和加速審定推廣。
試驗田位于東營市現代農業示范區青坨管理區一大隊,這里臨近黃河入海口,土壤含鹽量為3‰-6‰,測產時含鹽量為3‰。由于濱海鹽堿地大多缺乏灌溉條件,只能“靠天吃飯”,今年種植的600畝“科豆35”采用天然雨養模式種植,通過地膜覆蓋減少水分蒸發。記者走進試驗田,目之所及盡是成熟的大豆,枝條掛著飽滿的豆莢,昭示著豐收的喜悅。據了解,盡管今年氣候較為干旱,“科豆35”仍表現出較好的豐產性。
為解決我國此前缺乏耐鹽堿大豆品種的問題,2017年起,遺傳發育所田志喜研究團隊在東營市開展了高強度耐鹽大豆品種篩選和小區試驗,從1.6萬多份大豆種質材料中篩選獲得耐鹽新種質70余份,并以表現特別優異的25份種質為基礎,最終培育出“科豆35”。“科豆35”屬夏大豆中熟類型,具有耐鹽性強、抗倒性強、抗病性好、高產穩產等特點,在黃淮海北片地區夏播,全生育期為108天。“科豆35”2021年參加國家黃淮海北片區域試驗,畝產比對照增產10.3%;2022年參加了國家黃淮海濱海鹽堿組區域試驗,在東營市黃河口鎮海寧村土壤含鹽量為3.7‰-6.0‰的鹽堿地塊進行了30畝連片示范種植,在2022年10月15日現場測產的兩個地塊,畝產分別達277.40公斤、273.32公斤。
5年多來,研究團隊在一步步擴大種植試驗規模,確定“科豆35”高產、穩產、耐鹽堿特性的同時,也在開展養分管理試驗,探索配套的栽培技術模式。田志喜告訴記者,下一步,團隊還將在黃淮海區域、新疆、江蘇等多地開展更大規模的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