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原種基地。
      按照佳木斯市委市政府“全力建設農業發展樣板區,高質量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戰略部署,東風區搶抓國家種業產業布局機遇,立足自身地理區位、資源稟賦和種業產業基礎等比較優勢,全力加快建國種業小鎮建設,打造以東風區為核心的全國優質原種繁育基地,全面推進種業振興。
      堅持頂層設計,注重系統謀劃推進。東風區組建了以區委、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雙組長、相關部門骨干力量為成員的工作專班,編制《建國種業小鎮產業發展規劃》《建國種業小鎮國土空間規劃》等各類規劃,高起點、高標準引領種業小鎮高質量發展。確立“五四六”路徑目標,即利用五年左右時間,全面完成種子科技研發、種子產業園區、鄉村文化旅游、基礎設施等“四大版塊”,完成種業科技創新應用、種子生產能力提升、種業產業融合示范、種業監管能力提升、綠色種業發展示范、種業公共服務保障等“六大工程”建設內容。
      堅持科技引領,拓展種業科創空間。邀請中國水稻研究所和域內普田種業合作建設生物育種創新中心,推動要素聚合、技術集成、機制創新,促進種質資源、數據信息、人才技術交流共享。同時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等18位專家組建專家組,為項目建設提供專業技術支撐。與中國水稻研究所共建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全力支持黑龍江省水稻研究所、黑龍江省農墾水稻研究所、黑龍江省農科院佳木斯分院等省級農業科研院所與種子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持續推動“龍粳”系列品種的培育、審定、推廣,新品種已達151個;“龍粳”系列種植面積1697.63萬畝,領跑全省水稻生產。農墾科學院水稻所提出的寒地水稻葉齡診斷模式化栽培技術,在全省推廣面積達到80%以上。黑龍江省農科院佳木斯分院自主選育的大豆新品種,已有42個取得了新品種保護權,示范推廣效果顯著。
      堅持龍頭帶動,構筑種業產業集群。水稻小鎮相繼引進富爾農藝、北大荒集團墾豐種業、大北農集團金色北農種業等5家國家級種業企業,與域內原有普田種業、龍粳種業等公司,以及具有加工、推廣、銷售資質的種子經營企業50家,共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種191個、轉化品種41個,逐步形成優質種業企業集聚效應。打造京撫公路沿線水稻原種科技示范帶,建成佳木斯北方寒地水稻種子研發交易園區,形成了“育繁推”一體化與“產加銷”一條龍有效結合的產業體系。
      堅持機制創新,強化經營主體培育。全區現有從事水稻制種的農民專業合作社66家、家庭農場20家,被評為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社6家、家庭農場13家,實現水稻原種標準化規模化生產。構建了“農科院+種子繁育基地(種業企業)+農民”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模式,推動涉農企業與農戶供應合作關系更加緊固。以“三區人才”“新品種展示”和“新技術示范”等科研項目為帶動,針對水稻生產中可能出現的不良條件、不利因素,開展全方面技術服務,加快培育高質量的水稻品種,持續鞏固現代種業發展優勢。(紀世強 本報記者 劉大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