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南北學苑 ,作者鄭新
編者按:黃淮海玉米區域氣候復雜多變,災害性天氣重發頻發,土地流轉進程加快,耕作制度改變,對玉米品種需求類型也發生巨大變化。那到底是什么類型玉米品種才是市場需求,生產需要的?未來育種目標是什么?
土地流轉進程分析
1.1土地集中是大勢所趨
目前我國農村面臨著資源環境的制約,生產成本不斷攀升,小規模分散經營的短板效應日益顯現;土地流轉能夠提高農業經營收益,實現農民增收;能夠促進產業調整,提高農村收入;能夠提高農民素質,更新農民的思想觀念;能夠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將經濟社會生態收益統一起來;能夠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保證農村的和諧穩定。
1.2土地流轉進程在加快
鑒于土地集中的優勢和必然性,結合當下我國面臨的國內國際形勢,土地流轉的速度呈現爆發式上升勢頭,各種形式的種植大戶逐步增多,截至2021年,全國農業合作社注冊數量超過220萬家,包含種田大戶30-50萬戶。全國耕地面積20.23億畝,土地流轉和托管面積達到10.53億畝,占全國耕地面積的51.2%(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1.3土地流轉質量在提升
在最初的階段,僅僅是單個農戶種植地塊畝數的增加,地塊分散化、細碎化問題還沒有得到大幅度解決,沒有改變土地的基本性質,沒有將土地集中連片,沒有帶來農機農技的提升,相反規模種植戶種的地多了,管理精細度反而下降了,側面上說這反而是一種農業生產上的浪費和退步。當前階段,大戶們更注重土地流轉的質量,能夠在原有基礎改良土地,化零為整;同時隨著農業技術水平提高,海量閑置社會資金注入農業,“會”種田正在向“慧”種田方向發展;智慧農業、數字農業等正在給農業種植帶來質量的大幅度提升。
種植大戶需求分析
2.1 種植大戶的類型
種地有利可圖,大戶越來越多;單純從土地數量集中的途徑上,大戶可以分為四類:
A種植型大戶:
周邊親戚好友閑置地塊,拿過來種植;這一類是最基礎的大戶,僅僅是數量的增加,地塊分散且沒有長期固定投入,管理也很粗放,收益也沒有太多保障;這類大戶在一段時間內還會存在,也有部分該類型大戶在獲利后承包更多土地,加大投入,形成經營型大戶;
B經營型大戶:
有意識地進行土地流轉的大戶,例如一些有種植經驗的機播手,有資金的經銷商等;這一類土地流轉的面積在幾十畝到幾百畝不等,個別能到1000畝地;主要特點是會選擇一些好的地塊,地塊相對集中,同時有長期投入的意愿,在管理上更精心,而且在效益得到保障后流轉的地塊面積會逐步增加;該類大戶像經營公司一樣去經營土地,往往并不直接去參與實際的田間管理,而是依靠自己的種植經驗(或學習來的經驗),在關鍵節點均雇傭工人進行田間工作;在整個種植流程中,他們時刻關注著投入和產出比,他們會是下一階段大戶的主要類型;
C政策型大戶:
主要是當地政府項目扶持下的大中型農業合作社,這類合作社一般是當地政府開展的多種樣式的土地流轉、托管的項目;有資金支持,很多能做出特色;但此類大戶畢竟數量有限,不代表未來最廣泛的市場需求;
D企業型大戶:
一些企業像養殖、畜牧、釀酒等行業開始涉足種植業,布局產業上下游;這類企業主要是為了保證企業原料的來源和質量,利用自身產業鏈和資金優勢,能夠流轉到很大規模的土地,在企業內部有專業的種植部門,技術力量足,對品種的選擇更加理性,更偏向于品種的內在品質,這一類大戶在未來也將是一個主要類型,可能會左右市場品種需求的格局;
這四類大戶中,通過此次及以往市場調研分析,經營型和企業型大戶會成為未來大戶類型的主導。總結起來,未來的大戶是愿意并敢于在農業上進行長期投入的種植者,他們是在土地的基礎上,通過各類資源的整合進而賺取差價的經營者。
2.2 種植大戶核心訴求分析
不同類型的種植者會有不同類型的需求。經營型、企業型大戶直接訴求在于獲取更高收益。高收益體現在更少的投入和更高的產出。但是在長達4個月左右的生產周期內,農業種植面臨太多逆境脅迫,如何克服逆境去獲取最高的收益,即可預期的豐收是種植大戶的核心訴求。通俗地說,品種種下去長在地里,通過表型性狀,種植戶心里就覺得這個品種行,能豐收,那么這個品種肯定就會被大戶接納。
大戶核心訴求影響下品種篩選的指標
大戶經營的土地面積大,投入資金大;所以他們希望在種植全過程中,都能夠從品種上看到豐收的預期。玉米想獲得高產,需要圍繞產量四要素,即每畝株數、單株穗數、單穗粒數、單粒重;每個產量要素都貫穿整個生育周期,所以為了高產,需要在整個生長發育階段,將逆境脅迫最小化。排除通過栽培管理措施來避免或者降低逆境脅迫,對品種本身的抗性要求,是下一步品種選擇的核心指標。

3.1 苗期脅迫:地下害蟲、干旱、澇害、苗期病害;苗期脅迫,主要影響到的產量四要素中的每畝株數,兩個關鍵點:苗齊、苗壯。直接體現的是品種的芽率芽勢,這需要生產加工環節去制定標準。間接體現的是品種的播種密度,密度問題現在是大戶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對于合適的品種,大戶有能力按照品種適宜的密度和栽培方案進行種植管理,因此,無論稀植大穗還是耐密中小穗的都會成為大戶的選擇,關鍵是看最終品種的產量和安全性。
對密植品種的需求判斷:首先,品種演變已過6代,種植密度逐步穩定在4500株/畝,在現有種質資源下,單個果穗的庫已經飽和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要想增加產量,就必須需要增加群體;其次由于逆境脅迫頻發,品種在整個生育期不斷“減員”,稀植大穗型相較密植中穗型對產量的影響更大;群體的優勢讓品種能夠更穩定地獲得高產;
結論:品種下一階段的演變,肯定是往密植方向去發展,具體種植密度在5000株/畝左右,同時如果在逆境影響下群體減員,余下的植株能夠表現在稀植條件下果穗大;即品種的密度彈性大是下一步品種篩選的關鍵指標。
3.2 大小口期到收獲期脅迫:各類病害、前期倒伏、后期倒伏、高溫熱害、低溫寡照、澇害等;
品種抗病性好,一個觀點是品種在分子層面具備相關抗性的抗性基因(抗病),一個觀點是品種能夠避開品種病害發生(避病);
抗病篩選標準(多抗中抗):由于品種抗性和產量存在反向關聯,抗性過高消耗過多能量反而影響到產量的提升。所以抗性中間值比較好,比如抗病性,抗旱,以及桿倒伏等,中抗就可以。一味追求高抗,往往會帶來產量的損失。因為遇到極端惡劣的高病害,干旱,大雨,大風等環境條件的概率很低。為了充分保持高產潛能,可以冒險,當然這需要了解不同區域對病害、產量兩者之間不同平衡點。另外,由于病害類型較多,對每個病害的抗性都要有一定的值,多抗才能廣適。
避病篩選標準(中熟):玉米是喜溫、喜光、高光效的C4植物,其產量90%左右是依靠光合作用來制有機物,而日照時間的長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作物的光合同化能力,關系到光合產物的積累和作物營養生長狀況的好壞。現有品種資源,大多不具備對某一個病害的免疫能力,更多的是在靠適宜的熟期來抵抗病害。黃淮海當前的積溫對大多數品種是足夠的,現有的品種熟期對照為鄭單958,生育期平均比對照品種不長于1.0天,或收獲時的水分不高于對照即可。未來大戶能夠配置足夠的資源(播種、澆灌、收割、場地、烘干),也有相對充裕的時間去收獲玉米,所以相對延長生育期對獲取高產是十分有利的措施。當前鄭單958在黃淮大致生育期在100-102天左右,能夠較鄭單958晚熟1-2天是比較合適的熟期。
對于市場熱點的機收籽粒品種,受限于現有資源一般比鄭單958早熟至少3天甚至更長時間,由于品種的抗性即使密度上去了依然無法取得一個好的產量,這種類型注定不是未來品種的需求方向。對于機收籽粒,一定是在保證抗性(熟期)的基礎上,品種籽粒后熟快。
未來品種發展的趨勢:
密度彈性大,適應密度在5000左右,高產地塊可以種到5500;
多抗中抗:對多個病害均可以達到中抗的水平;
中等熟期:確保充足的積溫積累,籽粒后熟快,能收穗能收粒;
容重高,品質優:籽粒容重高,內在品質優;
易制種,生產成本低:具備優秀的生產轉化率,種子企業有利潤空間,整個育繁推流程才能活。
大戶需求下品種資源來源分析及品種模板
品種的演變都是有章可循,往往現在主推的品種一定是在過去主推品種的基礎上進行升級迭代。當下黃淮推廣的眾多品種,大多在農大108(178x黃C)、鄭單958(鄭58x昌7-2)、先玉335(PH6WCxPH4CV)等品種上做改進。例如登海605的模式是母本改農大108(178雜株x掖107),父本先玉335的二環;農大372父本(178雜株x鄭58),母本來源于先玉335;所以要研究下階段品種類型,一定是在當下主要品種資源上去找模板。熱帶、亞熱帶種質具有優質和多抗特性;NSS類歐美種質具有早熟、耐密、莖稈堅韌、后期脫水快、穗軸堅硬等宜機收特性;黃改系具有耐干旱、耐高溫 、耐陰雨寡照、花粉量大、散粉時間長等特性;目前育種單位/個人大多都圍繞這些材料在進行組配。
黃淮海南片,逆害脅迫更嚴峻,在這個區域抗性(抗病抗倒伏耐高溫)是首位,在抗性基礎上追求穩產的目標,這個區域目前以良玉99為主要代表,良玉99母本M03來源先玉335的二環,父本M5972有較大比例的熱帶血緣,能密植,抗倒伏抗銹病突出。
黃淮海北片,逆害脅迫相對較輕,土質肥沃,是黃淮海豐產區,在這個基礎上抗倒伏、高產是核心。這一區域,目前以改先玉335(熟期拉上,穗位降低)如聯創505/303、登海605、沃玉3等;改鄭單958(抗倒、抗穗腐)如偉科、明天等類型品種較多。下階段,如何圍繞兩種類型的升級是品種的篩選的關鍵。
總結:未來品種總體育種目標是“高產、優質、多抗、廣適、易制種”
來源:南北學苑 鄭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