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農業農村廳關于印發《山西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各市農業農村局:
山西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發展規劃(2021—2035年)
農業種質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戰略性資源,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與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為充分發揮我省種質資源大省優勢,建立健全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加強農業種質資源有效保護和高效利用,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國辦發〔2019〕56號)和《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實施意見》(晉政辦發〔2020〕114號),結合我省實際,編制本規劃。
第一章 規劃背景
山西地處黃河流域中部,東有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南北橫跨6個緯度,四季分明,80%以上都是丘陵山地,河流眾多,植被豐富,是中華農耕文明發祥地之一,是粟文化起源中心,是禾谷類種質資源的富集中心,擁有馬身豬、晉南牛、邊雞、廣靈驢、太行山羊、北方中蜂6個國家保護品種和國家二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大鯢,“七河九庫四湖”魚類種質資源百余種,廣袤的山區和林區有野生臺蘑、羊肚菌等特色食藥用菌資源上百種。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和悠久的農耕歷史,孕育了豐富的農業種質資源,種業振興前景廣闊。
一、發展現狀
1.農業種質資源種類豐富數量眾多
山西是農業種質資源大省。截至2020年底,保存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果樹、蔬菜、牧草、中藥材和花卉等農作物種質資源120余種7萬余份(已編目2.6萬余份)。其中,具有區域生態優勢的雜糧種質資源4萬余份,居全國首位。有傳統畜禽品種62個,特種畜禽品種15個,蜂品種1個,家蠶品種58個。馬身豬、晉南牛等11個地方品種已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水產苗種產量1.55億尾,保有魚類親本數量5.83萬尾、后備親魚11.66萬尾。主要經濟魚類有鯉、鯽等12種,土著魚類有黃河鯰、黃河鱉等7種,有國家二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1種(大鯢)。食藥用菌、土壤微生物、釀造微生物、肥料微生物、植保微生物等農業微生物共保存7000余份,其中大型真菌及食藥用菌標本4000余份,酒醋等釀造微生物3000余株。
2.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初步建立
山西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圃、區)建設時間早、種類多,擁有國家棗葡萄種質資源圃1個,黃芪、草蓯蓉原生境保護區2個,省級農作物種質資源庫1個。建有馬身豬等國家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5個,廣靈驢國家保護區1個,晉中綿羊等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9個、保護區2個。國家家禽基因庫保存邊雞活體300只,國家家畜基因庫保存晉南牛等7個品種的遺傳材料2萬余份。建有國家級水產良種場1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3處,省級水產良種場10個,大鯢繁育保護站1個,水生生物標本室1個,保存魚類標本407個。建有省級食用菌菌種保藏庫1個,大型真菌標本館1個。具有山西地方特色、珍稀瀕危、古老優異的農業種質資源得到有效保存。
3.農業種質資源創新利用成績突出
全省建有農作物資源鑒定平臺8個和自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1個。已編目入庫(圃)的農作物種質資源農藝性狀鑒定達100%,抗性鑒定達30%,分發利用15000余份(次)。成功培育了一大批優勢品種,其中以晉谷21號、晉雜22號和晉糯3號為代表的雜糧優良品種在全國廣泛推廣。自主培育晉嵐絨山羊和晉汾白豬國審品種2個,對晉南牛、馬身豬、邊雞等品種開展了基因發掘和轉錄組測序,對畜禽地方品種進行了品種特性研究。晉汾白豬建立核心選育場3個、種公豬站2個、擴繁場13個,輻射全省11個市及周邊省份。對烏蘇里擬鲿開展了單性育種攻關和品質選育,完成了黃河鱉的種質鑒定以及“吳王渡黃河鱉”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對我省穩定保有土著魚類種質資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建有省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食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食醋發酵科學與工程山西省重點實驗室。農業微生物形態特征和理化特性鑒定1000余份,基因序列鑒定評價180余份,基因組測定3份,為食用菌種質資源的創新創制和開發利用提供了堅實基礎。
二、存在問題
1.農業種質資源消失風險加劇
隨著城鎮化、現代化、工業化進程加快以及氣候環境變化影響,地方品種和野生近緣植物生存空間受到擠壓,原生境保護區遭到不同程度破壞,地方種質資源數量急劇減少,部分古老、優異、珍稀、特色農業種質資源瀕臨滅絕。如上世紀80年代初我省收集野生大豆種子600余份,第三次全國普查僅收集到8份,四十年間許多野生近緣植物種質資源消失。我省畜禽遺傳資源也面臨類似困境,平陸山地牛純種數量急劇下降,地方保護品種襄汾馬僅剩1匹母馬。
2.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體系薄弱
我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庫(圃、場、區)數量少、容量不足、覆蓋面窄,設施設備不完善,保種技術落后,專業人員缺乏,保護機構不健全,種質資源保護尚未形成有效的運行管理機制。如臨縣驢等畜禽遺傳資源仍未建立保種場,水產種質資源保護能力薄弱,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庫尚未建設。
3.農業種質資源發掘利用不足
我省農業種質資源多停留在田間基本性狀鑒定層面,對種質資源的精準鑒定不夠,難以滿足育種和產業發展需求。如農作物種質資源僅有3%的編目資源進行了表型與基因型精準鑒定,資源價值尚未充分挖掘。晉南牛、邊雞等優良地方品種沒有得到系統研究和精細化開發,資源優勢尚未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
三、發展趨勢
1.國際競爭形勢日趨激烈
農業種質資源是搶占世界生物經濟戰略制高點、實現生命科學原始創新、增強和保持國家綜合競爭能力的重要物質保證。種質資源蘊藏了優良基因,誰手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基因,誰就能在現代種業競爭中占據先機。目前大多數國家已建立農業種質資源公共保護和研究體系,利用國際交流機制爭奪種質資源趨勢越發明顯。
2.國家重視程度越來越高
農業種質資源是現代種業發展的源頭和基礎,事關種業振興全局,越來越受到國家重視。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支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與現代種業發展的政策文件,明確了種質資源的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長期性定位,確立了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核心任務和建設要求,開啟了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新篇章。
3.開發利用需求越來越大
開展農業種質資源規模化和精準化鑒定評價,發掘創制優異資源和關鍵基因已成為發展方向,國內外對種質資源開發利用的迫切性日益加大,一個基因一個產業已成為現實。世界種業正迎來以基因編輯、人工智能技術融合發展為標志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利用種質資源優勢開發生物技術,引領產業發展的趨勢正在不斷深化。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從振興民族種業出發,堅持“廣泛收集、妥善保存、深入評價、積極創新、共享利用”的指導方針,立足農業種質資源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定位,充分發揮山西種質資源多樣化優勢,構建多層次收集保護、多元化開發利用、多渠道政策支持的新格局,實現種質資源大省向特色種業強省轉變。
二、基本原則
1.保護優先,高效利用。突出全省特色種質資源優勢,保護優先,保用結合,全面收集,重點開發,形成種質資源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的協調發展格局,以新技術、新方法解決種質資源在保護利用中的實際問題。
2.政府主導,多元參與。健全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實施國家和省兩級管理,發揮省級主管部門的管理責任、市縣政府的屬地責任和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的主體責任,建立政府主導、多元參與、高效利用的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機制。
3.分類分級,突出重點。統籌規劃、科學布局,以雜糧等地方特色品種為重點,實行原位與異地保護并行、活體保護與遺傳材料保存并舉、短期保存與長期保護結合,分類建設國家、省、市、縣農業種質資源庫(圃、場、區),構建多層級、多元化的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體系。
4.創新驅動,注重實效。完善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平臺建設,健全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鑒定、創制等管理制度,創新績效評價與人才激勵機制,提高我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能力和效率。
三、發展目標
圍繞農作物、畜禽、水產和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開展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收集、保護研究、鑒定評價和創制應用,建成系統完整、科學高效的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資源保存總量位居全國前列,珍稀、瀕危、特有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綜合開發利用水平顯著提升,種質創新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到2025年,全面完成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建設一批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庫(圃、場、區)。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量超過8萬份,編目資源精準鑒定比例達到50%。畜禽遺傳材料保存量達到4萬份。水產遺傳材料收集制作保存量達到3000份,完成黃河鱉等3個品種的種質鑒定。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保存量達1萬份(株),鑒定評價6000份(株)。
到2035年,我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創新利用能力顯著提升。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量達10萬份以上。畜禽遺傳材料保存量達到6萬份。水產種質資源遺傳材料保存量達6000份以上,完成赤眼鱒等5個以上土著魚類種質鑒定,組建其核心種群。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保存量達3萬份(株),鑒定評價2萬份(株)。
山西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指標一覽表
|
類型
|
序號
|
指 標
|
單 位
|
2020年
|
2025年
|
2035年
|
|
農作物
|
1
|
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數量
|
份
|
70000
|
80000
|
100000
|
|
2
|
農作物種質資源精準鑒定比例
|
%
|
2
|
50
|
60
|
|
|
畜禽
|
3
|
畜禽遺傳材料保存數量
|
份
|
20000
|
40000
|
60000
|
|
4
|
畜禽種質資源精準鑒定品種數量
|
個
|
-
|
12
|
12
|
|
|
水產
|
5
|
水產種質資源遺傳材料保存數量
|
份
|
-
|
3000
|
6000
|
|
6
|
特色水產種質資源鑒定品種數量
|
個
|
1
|
3
|
5
|
|
|
微生物
|
7
|
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保存數量
|
份(株)
|
7000
|
10000
|
30000
|
|
8
|
微生物鑒定評價數量
|
份(株)
|
-
|
6000
|
20000
|
四、總體框架
圍繞種業振興發展目標,聚焦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收集、保護體系、鑒定評價、開發利用四大環節,全面提升我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水平。種質資源普查收集方面,持續開展農業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摸清全省資源家底,實現應收盡收。種質資源保護體系方面,以種質資源庫(圃、場、區)為重點,著力構建系統完整、科學高效的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實現應保盡保。種質資源鑒定評價方面,以表型和基因型精準鑒定為重點,著力開展種質資源的鑒定評價。種質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創制一批突破性新種質,開展種質資源共享分發服務,推進資源創新利用。
第三章 重點任務
一、開展普查收集,建立保護名錄
全面開展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摸清全省農業種質資源種類、數量、分布及主要性狀等基本情況,掌握變化情況與趨勢,有效收集和保護珍稀、瀕危、特有資源,開展農業種質資源登記,建立農業種質資源分類分級保護名錄,完善常態化種質資源收集機制,對古老、珍稀、瀕危和優異資源做到應收盡收。
2021-2023年,重點推進玉米、小麥、谷子、豆類、馬鈴薯等農作物種植歷史悠久的育成種、農家種和野生近緣植物普查;推進17種傳統畜禽、16種特種畜禽遺傳資源和參照《畜牧法》管理的蜂、家蠶的普查;推進現有786個養殖場(戶)和全省自然水域(河流、水庫、湖泊)水產種質資源普查;推進太行山區和呂梁山區臺蘑、馬鞍菌等食用菌種質資源的普查和系統收集。對現有庫存種質資源、創新種質、改良種質、攜帶優異基因的種質、具有突出性狀的種質,以及新收集、引進、鑒定、創制、匯交的種質資源等進行登記。完成山西省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和畜禽遺傳資源普查、第一次水產和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普查,編制普查報告,發布品種名錄。
2024-2035年,完善常態化種質資源收集機制,持續收集、保存和保護省內農業種質資源,引進省外國外高產優異品種以及配套系的遺傳物質,豐富我省資源數量,力爭庫存農業種質資源數量達到20萬份。
二、健全保護體系,提升保護能力
立足國家種業安全、糧食安全、生物安全,瞄準我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的中長期需求,落實國家統籌、分級負責、有機銜接的保護機制,推進國家農業種質資源庫(圃、場、區)建設,加快確定一批省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鼓勵有條件的優勢企業、科研院所、社會組織承擔農業種質資源保護任務。實行農業種質資源活體原位保護與異地集中保存,構建以種質庫、種質圃、保種場、保護區為支撐的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實現應保盡保。
2021-2025年,在全省統籌布局建設一批農業種質資源庫(圃、場、區)。新建或改擴建國家特色雜糧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國家牧草種質資源圃、國家野生植物(潞黨參)原生境保護區、國家太行山羊遺傳資源保種場、國家廣靈驢遺傳資源保種場、中華鱉水產種質資源場,完善提升已建成的8個國家種質資源圃(場、區)。對標國家農業種質資源庫建設要求,布局建設省級農作物種質資源庫1個,種質資源分庫3個、試管苗庫4個、種質資源圃9個、原生境保護區3個;省級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1個,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12個;省級水產種質資源庫1個,水產種質資源場4個、山西大鯢繁育保護站1個;省級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庫1個,保護體系基本健全。
2026-2035年,建成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庫(圃、區)30個,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區)25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場(區)17個,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庫(區)6個,極大增強我省保護水平和保種能力。
三、做好鑒定評價,提高利用效率
充分發揮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優勢,建立農業種質資源鑒定評價與基因挖掘平臺。以初選優異種質資源為研究對象,在多個適宜生態區進行資源表型與基因型精準鑒定和綜合評價,深度發掘我省雜糧抗旱、抗逆等優異種質和基因資源,構建種質資源分子指紋圖譜庫。強化地方畜禽品種資源生長發育、品質特性、環境適應性、抗逆等性狀性能測定與分析,開展馬身豬、晉南牛等畜禽耐粗飼、強抗病、優品質和強適應性等優良種質特性研究。
2021-2025年,全省統籌、分工協作的農業種質資源鑒定評價體系基本建立。建設農作物種質資源數據庫、畜禽遺傳資源數據庫、水產種質資源數據庫、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數據庫,對編目入庫資源信息實現分類分級管理。制定統一規范的種質資源鑒定評價技術體系標準和方法,開展資源基本性狀鑒定、信息發布共享等服務。建成科研單位和企業專業化鑒定評價平臺5個以上,提升我省鑒定評價水平和能力。
2026-2035年,農業種質資源優異基因挖掘取得重大進展,重要種質資源和育成品種信息可查詢可追溯,實現種質資源數字化。
四、推進開發利用,提升競爭能力
開展種質資源創新創制與應用,發揮晉中國家農高區(太谷國家農業科創中心)的平臺優勢,結合我省種業面臨的實際問題和“卡脖子”問題,創制一批高產、優質、抗病、抗逆,以及適宜輕簡化、機械化作業,目標性狀突出、具有重大育種價值的突破性農作物新種質,推進轉基因玉米、大豆等種質資源的創新創制。對地方畜禽、水產品種進行雜交,組建核心種群,開展種質創制。鼓勵種業企業開展種質資源收集、鑒定和創制,推動地方品種商業化、產業化開發,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2021-2025年,創制農作物優異新種質200份,完成4個畜禽良種聯合攻關核心群的組建,爭取審定通過1個新品種(系),培育水產新種質資源1份,選育和創制農業微生物新菌種20株以上。
2026-2035年,我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創新利用能力顯著提升。創制農作物優異新種質600份以上,培育畜禽新品種或專門化新品系3個以上,培育水產新種質資源3份以上,選育和創制農業微生物新菌種100株以上。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發揮種業振興行動領導小組作用,統籌協調全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定期研究推進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措施,協調解決重大事項和存在問題,形成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落實屬地管理責任,督促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落實主體責任,嚴格按照黨政同責要求,將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切實把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各項工作措施落到實處。
二、健全政策體系
健全完善農業種質資源保護法規制度和政策,制定農業種質資源庫(圃、場、區)認定辦法和管理規范,積極爭取農業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鑒定、利用等基礎工作資金、項目支持,合理安排新建、改擴建農業種質資源庫(圃、場、區)用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管護。加大專業人才引進培養力度,支持高校建設農業種質資源相關學科專業。
三、強化信息管理
扎實推進農業種質資源統一身份信息管理,建設覆蓋全省農作物、畜禽、水產和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專業化、信息化大數據管理平臺,推進數字化動態監測、信息化監督管理,形成集數據共享、鑒定評價、動態監管、種質交易于一體的綜合平臺。建立完善合理的種質資源數據共享交流機制,促進種質資源數據高效共享利用。
四、注重宣傳引導
深入挖掘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領域的典型經驗和先進做法,充分利用主流媒體、新媒體廣泛宣傳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的重大意義,講好種質資源故事,提升種質資源影響力。發揮種質資源庫(圃、場、區)科普功能,開展科普宣傳與科學教育,引導社會公眾關心、支持、參與農業種質資源保護,主動投入到種質資源保護行列,形成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濃厚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