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一座國際一流的智能化農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即將在武漢破土動工。這座“方舟”總建筑面積約6670平方米,30萬份農業芯片可在其中“冬眠”,可滿足湖北未來30年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需求。
這僅是湖北強勢推進種業振興行動的一個序章。
農以種為先。為了做強“農業芯片”,湖北出臺了一攬子含金量高、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拿出真金白銀支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生物育種創新攻關、種業企業培育壯大和良繁基地能力提升。
為了打好種業振興第一仗,湖北省財政設立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專項資金,每年安排不低于1500萬元財政資金,支持省級以上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開展農業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鑒定、評價和優異種質挖掘創制。針對湖北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設施設備老化失修、庫容能力嚴重不足的狀況,省政府批復同意湖北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改擴建,項目總投資1.09億元,按照智能化、信息化和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標準設計。
同時,湖北還專設創新資金,提高湖北種業自主創新能力,破解育種難題,促進核心種源供給安全。2022-2025年間,湖北省政府將每年安排5000萬元種業高質量發展資金支持生物育種創新。項目擬立足湖北農業生產發展的現實需求,圍繞生物育種前沿技術攻關、核心種源選育及產業化轉化應用等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采用“揭榜掛帥”方式,遴選30-45個農業生產急需、應用前景廣闊的技術(課題)組織開展科企聯合攻關,努力破解一批生物育種共性關鍵技術和“卡脖子”難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新品種。目前,“揭榜掛帥”技術(課題)征集工作基本完成。
種業要振興,基地是基石。湖北把良種繁育基地建設作為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的重大舉措和具體行動,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加大投入。2022年湖北省級財政再次統籌資金4175萬元,專項支持南繁基地、種子生產基地和農作物新品種展示示范推廣基地建設,同時從年初預算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中安排1150萬元,對8家國家級生豬核心育種場、1家國家級種公豬站,按每個100萬元標準給予一次性補助,對5個省級地方豬保種場按每個100萬元標準給予一次性補助,以穩定生豬核心種群和生產種群數量,增強生豬良種供應能力。
做強“農業芯片”離不開“龍頭”帶動。為此,湖北省委、省政府將現代種業產業鏈列入湖北農業十大重點產業鏈,省財政從2021年開始,每年安排5000萬元專項資金和5000萬元貸款貼息資金,專項扶持種業企業發展壯大和品牌宣傳推介。目前,已遴選10家具有核心競爭力、產業鏈生態主導力的種業“鏈主”企業和部分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對重點企業實行“一對一”對口聯系,加強跟蹤調度,持續支持幫扶。2021年支持的60余家企業中,新增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農作物種業企業2家、種畜禽企業2家,武漢金旭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康農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入選上市后備“金種子”企業,武漢國英種業有限責任公司、武漢市江夏區金龍畜禽有限責任公司等2家公司入選上市后備“銀種子”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