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浙江種業博覽會上,參會人員在了解甘藍品種情況。 葉敏 攝
形如蝶狀的紫色生菜、艷若繁花的網紅西藍薹、風味濃郁的櫻桃番茄……在今年5月舉行的浙江種業博覽會上,2200余個瓜菜新品種齊刷刷亮相,其中有不少已經成為瓜菜生產中的“當家花旦”,不僅豐富了百姓餐桌,更鼓起了農民錢包。
種子是農業生產的源頭。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浙江就啟動種子工程建設,加強對優良品種的引進、選育和推廣,至今已建成一批種子種苗基地,選育了不少農業新品種。
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浙江共育成新品種(組合)388個,其中國家審(認)定33個、國家登記89個,獲植物新品種權保護184個。2021年,浙江選育并通過國家和省級審(認)定農作物新品種69個、水產新品種3個。隨著浙江種業產業化、市場化、商品化愈加成熟,不僅顯著提高了當地農業主導產業的良種覆蓋率,而且助推浙江加速邁向“種業強省”之路。
政府引導,規劃強種路徑
5月初,位于建德市大同鎮徐韓村的浙江省油菜新品種展示示范基地,迎來了由當地糧油種植大戶組成的觀摩團。建德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種子站站長蔣寧飛如數家珍地介紹著生理特性、產量表現、種植要點,口若懸河。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大戶現場對比選擇中意的新品種。
“我們選擇在油菜豐收前、水稻種植開始之際組織品種觀摩,主要是為了引導大戶合理引種新品種,同時科學合理安排水稻生產,確保糧油生產安全。”蔣寧飛說。
像建德這樣的觀摩會已成浙江推廣農作物新品種的一種新趨勢。目前,全省農業農村系統建立了省、市、縣三級新品種展示示范體系,由技術推廣部門、科研院校和種業企業共同參與,形成省級核心展示區為主、100余個區域特色品種展示基地為輔的展示示范網絡,引導農民“看禾選種”。
由政府部門出面搭臺,浙江每年要舉辦種博會、水稻新品種大會等,發布一批農作物、畜禽和水產主導品種,加快優良品種推廣應用,突出優良品種的主導作用。去年,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98%,重要畜禽良種覆蓋率超96%,水產優質種苗覆蓋率達85%。
“在歷屆浙江種博會上,每年都會有代表行業領先水平的新品種參展。譬如‘臺綠’系列西藍花,打破了國外對西藍花品種的壟斷。”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處處長林寶義告訴記者,做強展會,通過大舞臺嫁接大市場,既讓越來越多的浙產瓜菜良種走向全國,也讓浙江農民邂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新品種,加快增收致富。
領先的背后,正是源于浙江政府部門對種業發展政策支撐體系的不斷健全。“十三五”期間,浙江先后制定出臺實施辦法,以及品種審定認定、種子儲備、種質資源保護等配套管理辦法,同時,還設立農業新品種選育重大科技專項、現代種業發展資金,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今年,全省計劃投入2.4億元,重點支持種質資源保護、良種選育推廣、南繁科研育種等環節,率先開展訂單良種獎勵和雜交水稻制種保險,為種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企業推動,注入強種動能
翻看歷屆浙江種博會的參展名單,記者發現,除了科研院校,如今,越來越多的商業化育種公司名列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浙江勿忘農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美之奧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寧波微萌種業有限公司等數家本土種企不僅選送品種參展,還依托網絡平臺進行“云端秀種”。
“種業企業的快速發展壯大,不僅能為浙江種子保供提供有力支撐,還能助力種業推進育繁推一體化。”浙江省種子管理站站長施俊生介紹說,目前,全省有1170家種業企業,去年種子種苗年銷售額達50億元。“千余家種企中,資本構成類型多樣,既從事種子生產銷售,也與科研單位聯合開展新品種選育,他們具有先天的信息優勢和經營管理靈活優勢,是科研機構和市場、農戶之間的最佳連接人,保障了種子生產和銷售渠道更加穩定。”
目前,浙江建有農作物種子生產基地18萬畝、種畜禽場173個、水產原良種場42個,常年生產的水稻和油菜種子省內供應充足,仔豬、能繁母豬省內供給基本保障,常規魚蝦苗種亦可滿足省內需求。隨著浙江種企聲名鵲起,一大批帶有“浙江符號”的綠色優質品種走出浙江,得以推廣應用。
“勿忘農”作為浙江本土老牌種企,扛起了“浙種輸出”的大旗。近年來,他們通過與廣西嘉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將浙江省的“中浙優H7”等水稻新品種推廣到了廣西,目前廣西種植的中稻中有五成是浙江品種。
浙產稻種輸出成績斐然,高端蔬菜品種也不遜色。“我們發現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對高端蔬菜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長。”溫州市神鹿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文斌直言,這些年,公司將目標對準高產值蔬菜蘆筍,培育出“溫綠1號”這一具有早熟、高產、抗病等特性的新品種。目前,該品種種植規模在全國推廣種植面積近萬畝。
浙江種企的蓬勃發展,推動了種業資源、人才、資本在市場中的有效配置,實現優質品種的持續產出與推廣,為全省種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能。
主體增收,共享強種紅利
眼下,正是單季稻播種的關鍵期。今年,寧波市鄞州區姜山鎮的種糧大戶汪琰斌還是選擇“甬優1540”。兩年前,他開始試種該品種,平均畝產過噸,于是擴大面積,如今已有1300多畝。有錢賺,大家自然都會種。眼下,“甬優1540”被當地農民喚作“金種子”,而研發者正是寧波種業公司。
品種究竟好不好,增收致富是關鍵。近兩年,在嘉興、湖州、溫州、杭州等地,藍龍蝦稻蝦混養共富項目進展顯著,其中一大“密鑰”在于藍龍蝦的種苗繁育。據了解,這一種苗由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浙江大學和湖州師范學院等單位與浙江福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聯合攻關。
“每只藍龍蝦重約1-2兩,出肉率是同規格小龍蝦的1.7-2倍,蝦青素的含量是普通蝦種的9倍以上。”福居農業公司負責人田佳鑫說,因為個頭大,蝦肉多,藍龍蝦一面市就成為廣大饕客的“心頭好”。
“我們希望通過品種推廣、產業化發展,助推更多農民增收致富。”田佳鑫告訴記者,公司在海鹽于城鎮建設的“藍龍蝦全產業鏈綜合示范項目”,集科研、保種育苗、外塘養殖、大宗水產品供應鏈集散中心、水產品深加工和農旅體驗等全產業鏈條于一體,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輻射帶動了一批農戶。“藍龍蝦加上水稻收成,可為養殖戶帶來畝均萬元的收入。”
近年來,浙江通過政府與主體相結合,自主創新與引進開發“兩手抓”,為全省農民帶來了一批又一批的優良品種,持續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穩住國家的“糧袋子”,鼓起農民的“錢袋子”,讓更多農民搭上增收致富的科技快車。
根據規劃,到2025年,浙江將建設種質資源庫(場、區、圃)100個以上,新選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200個以上,培育綜合性種業龍頭企業2-3家、特色型骨干企業15家以上、區域保障型企業20家以上,種業年銷售額達到80億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