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時節,廣袤的沃野田疇一派繁忙。
6月23日,收割后的麥田泛出新綠,新鄉縣翟坡鎮常興鋪村的曹明英喜上眉梢、信心滿滿,底氣何來?
6月9日,新鄉縣19.45萬畝小麥顆粒歸倉,其中14萬畝為麥種繁育田,占比達70%,麥種總產量1.4億斤,產值2.3億元。
4月,省委、省政府印發“中原農谷”建設方案,打造千億級種業和糧食產業集群,謀劃“一核三區”,新鄉縣成為“西區”中的重要區域,將承擔小麥、大豆繁育任務。
歷史的機遇再一次讓新鄉縣的種業發展有了新起點。
“種業一直是‘主業’。”新鄉縣委書記祝顯成說,縣域內種子企業22家,培育小麥品種70多個;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河南省科學院、河南科技學院等培育的小麥品種常年在此繁育;新鄉縣多年承擔著河南省農作物新品種生產試驗、區域試驗。
糧安天下,種筑基石。借助“中原農谷”的東風,新鄉縣立下“國內全域制種第一縣”的目標。
中國農科院扎根新鄉縣65載——科技引領推開“制種大門”
5月下旬,新鄉縣麥浪翻滾,小麥正進入成熟灌漿期,粒粒飽滿,穗穗清香。
從這時到收獲,田間地頭,總會“大咖”云集: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立會、國家小麥改良中心主任何中虎,中國農科院研究員賈繼增、周陽等紛至沓來。
大批育種專家為何扎堆一個小縣城?只因中國農科院新鄉綜合試驗基地,就位于新鄉縣七里營鎮。這里,也是瞄準世界作物科技前沿的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專家們的小麥育種“大本營”。
“扎根新鄉縣65年,已經承載中國農科院眾多科研成果的新鄉縣,自然吸引來自全國的目光。”祝顯成說。
夏糧豐收,今年新鄉縣小麥平均畝產為1025斤,但在20世紀80年代,不僅是新鄉縣,全國小麥平均畝產在400斤左右。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創建的矮敗小麥育種技術,打破了這一局面。1991年,矮敗小麥的種子撒在了新鄉縣的土地上,2003年矮敗小麥育種基地成立,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逐步壯大,加上1957年就安家的植物保護研究所,以及后續入駐的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農業信息研究所、農田灌溉研究所、果樹研究所,中國農科院新鄉綜合試驗基地由此在新鄉縣落地生根。
在新鄉縣的土地上,中國農科院還實現了小麥與冰草屬間遠緣雜交技術及其新種質創制,獲得2019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完成了矮抗58的基因組測序;培育小麥、玉米、大豆新品種30多個,累計推廣新品種6000萬畝。
中國農科院周陽研究員的輪選系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王輝教授的“偉隆169”、河南省農業科學院許為鋼研究員的鄭麥系列、河南省科學院同位素研究所張建偉研究員的“鄭品麥22”、河南科技學院茹振鋼教授的百農系列……常年在新鄉縣繁育生產。
“耳濡目染的新鄉縣人民,逐漸將‘育種’二字根植于腦海中。”中國農科院新鄉綜合試驗基地管委會業務科科長王鋒說,育種的“種子”播撒在了大家的心田,生根發芽、根深葉茂。
20世紀60年代后期,中國農科院、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大前身)與新鄉縣聯辦的農業技術培訓學校開班,累計10萬多人成為中國農科院的“學生”。
在專家“手把手”的指導下,新鄉縣誕生了一個又一個農業“土專家”和農民“科學家”,新鄉縣農業生產水平和農業科技含量節節攀升,讓民間科研成果“井噴”的基礎扎扎實實。
2萬字書寫院地合作情——政府傾心撬動“種業富礦”
6月23日下午6點半,中國農科院新鄉精神展館,閉館之后靜悄悄。
展館里,400余件圖片、老物件,定格了中國農科院專家們“把論文寫在新鄉縣大地”的身影足跡,墻上2萬字的介紹里,更深藏著雙方相處一甲子的深情,令人心潮澎湃。
不久前,中國農科院新鄉精神展館與中國科技館、錢學森故居、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等單位共同入選2022年度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該館由新鄉縣與中國農科院共同出資600萬元聯合籌建,2021年年底正式落成。
院地合作正在延續。在心連心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2000畝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土地連片,渠路相通。玉米已經播種,農田信息監測系統隨時監測農田墑情變化。
“這里有周陽研究員選育的‘輪選66’試驗田500多畝。”示范園區負責人朱紅雨告訴記者,“旱能澆、澇能排,還有高科技帶動,這是對育種的大助力。”
“筑巢才能引鳳,優秀的育種環境,能讓更多科技成果‘留戀’、誕生于新鄉縣。”在中國農科院新鄉綜合試驗基地管委會黨委書記、主任祁磊眼里,中國農科院及眾多科研院所、高校都是新鄉縣的親密伙伴。“既是伙伴,從過去到現在,新鄉縣一直傾心對待。”
2009年,新鄉綜合試驗基地開始擴建,4500畝育種試驗地的流轉問題、地面附著物清理等,新鄉縣全部包攬,同時成立正處級的管理委員會,核定編制22人,全方位服務專家,保護科研成果,累計投入近5000萬元。
為進一步加快標準化制種基地建設、完善制種環境,新鄉縣還投資開發田物聯網智能中控系統、種子田標準化栽培試驗基地、智能化農機裝備,并從2011年開始,穩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目前全縣建設覆蓋率已高達99%。
新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核心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省級農業科技園區也紛紛落戶……靜下心、沉住氣、慢慢來,這是做科研應該擁有的態度,新鄉縣也這樣要求著自己,沉淀之后成長飛速。
22家種企的不懈努力——民間發力全域“摩拳擦掌”
“新原958”,是新鄉縣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小麥新品種,出自新鄉縣農民牛新印之手。
“第一年,先種5000畝!”6月10日上午,來自漯河市的一家種植大戶驅車趕到新鄉縣,與牛新印商討“聯邦2號”的制種合作,流轉了近3萬畝土地的他們“財大氣粗”。
牛新印和他育出的品種,影響力在逐年攀升。“縣內、縣外的制種面積今年達到了1.6萬畝,公司銷售額能從去年的1000多萬元突破到2000萬元。”牛新印有信心。
民間育種力量在新鄉縣飛速迸發。22家民營種業企業、20余名“農民育種家”,在新鄉縣,種企“核心人物”一般都既經商又育種。
去年舉辦的第六屆中原國際種業科技展覽會上,專家推薦品種的名額僅有6個,河南金蕾種苗有限公司就占了2個。“受茹振鋼教授影響,我們選擇在蔬菜育種制種上發力。”育種人李瑞坤介紹,公司現在也是新鄉市甘藍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現了集育、繁、推于一體。
在棉花育種界響當當的“中植棉2號”,育種人是只有初中學歷的農民李修立;穩產、高產、抗病、抗倒的“新豐”系列水稻,是“農家女”王桂鳳育出的;孫長法主持培育棉花新品10個、新品系60多個……一股強大的民間育種力量在新鄉縣涌動。
全域制種,新鄉縣有“上接天”的科研優勢與“下接地”的民間基礎。站在“中原農谷”賦予新鄉縣委、縣政府的新定位,新鄉縣列出發展臺賬:明確方向,加強對種業發展規劃的研究;優化布局,培育有影響力的種業航母;注重轉化,杜絕科研與生產“兩張皮”。
為“中原農谷”發展添力,新鄉縣摩拳擦掌。(記者 馬丙宇 劉亞鑫 通訊員 余曉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