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在北京市平谷區峪口鎮云峰寺村鮮食玉米田里,種植大戶柴振旺隨機掰下一棒玉米,對記者笑著說:“看看玉米長得多好,籽粒多飽滿,肯定得增產啊!”當日,北京市玉米作物健康與提質增產技術現場考察活動舉行。專家組對玉米作物健康與提質增產技術試驗示范田進行了實收實測,與常規對照相比,鮮食玉米每畝增產達14.5%。
為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發揮科技對“穩量保供”的支撐作用,提高主要農作物的單產和品質,受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委托,北京植物保護站聯合平谷區植物保護站、中國綠業元集團開展了玉米作物健康與提質增產技術示范。平谷區植物保護站王艷輝站長介紹,此次開展試驗示范的產品組合是“蕓樂收”。從試驗情況來看,產品處理區整體表現出植株健壯,現場察看病害明顯減輕,葉片衰老延緩,玉米穗大小均勻,成熟度較常規處理提前。
今年夏季,我國北方總體降水比較多。華北地區東部,特別是北京降水明顯偏多,對玉米的產量和品質均產生不利影響。柴振旺說:“玉米品質非但沒下降反而提升了,真是沒想到!”柴振旺種植的甜玉米,是國外某知名餐飲企業的訂單玉米,玉米只有達到要求的品質才收購。柴振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這種玉米是帶皮帶穗整棒收購的,整棒至少要一斤半才符合要求,過去一畝種植5500株玉米,能產4000棒合格玉米,現在至少4500棒,一畝增收了1000多元。”
有了新技術、新產品的支持,柴振旺種糧底氣更足了:“今年只拿出40畝地讓植保站做示范,明年要拿出600畝地來應用提質增產技術。”平谷區副區長韓小波表示,平谷區將以此活動為契機,繼續加強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研究工作,加大優質玉米新品種和高效綠色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應用,推動科技賦能糧食生產,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