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艷陽高照,機器轟鳴。在寧河區的水田里,拖拉機載著成卷成筐的“新鮮”秧苗從大棚直達田埂,種植戶把秧苗搬上插秧機,寬闊平整的稻田里,數輛插秧機整齊劃一,天津市寧河區的小站稻開始插秧。
“這些秧苗都采用了基質育秧。基質育秧是將采用微量元素做成的基質代替傳統育秧技術中的土壤,徹底解決了水稻育苗中的病、蟲、草害,為壯苗提供了保障。同時,基質育秧需搭建大棚,不受天氣、溫度等限制,能極大地減少自然災害對秧苗的影響。基質育秧的秧苗插種時要比傳統育秧的秧苗小,不必補秧,成活率能達到98%,小站稻畝產量能提高100-200斤。”寧河區農業農村委主任王進告訴記者。
寧河鎮楊泗村種植大戶董文森從2017年開始承包啟騰農作物種植合作社。作為首批嘗試基質育秧的合作社,董文森深知基質育秧的絕對優勢。“以前不知道基質育秧好,經過寧河區委區政府的不斷宣傳,開始嘗試基質育秧。今年溫度低,再加上大風,露天育秧基本全軍覆沒。幸好今年全部改成了基質育秧,秧苗全保住了。每個大棚能育秧3500盤,能插150余畝地。我有80個大棚,培育的秧苗總共能插12000畝地。除了滿足自己8000畝地的用量,富裕的2000多盤秧苗還能提供給周邊有需要的種植戶。” 董文森對今年小站稻大豐收充滿期待。
東棘坨鎮小叢村天津眾贏發種植合作社的王克富今年也有20個棚用于基質育秧,“一個棚育秧有一萬元多元收益,育秧后還能再種西芹、豆角等蔬菜,每畝能有三四千元的收益。要是傳統育秧,那地肯定是種不了蔬菜的。這樣一個大棚一年收益就能達到1.5萬元左右。明年我打算擴大基質育秧的規模,再加10個棚。”
據了解,為確保小站稻苗齊苗壯,今年寧河區繼續采取財政補貼政策,支持種植大戶和合作社進行基質育秧,優質品種每畝地補貼40元,普通品種每畝地補貼20元。同時,今年寧河區水稻插秧全部采用機械化作業,節省了人力成本,極大地提高了插秧效率。
去年寧河區采用基質育秧種植小站稻面積11.9萬畝,今年將達到22萬畝。寧河區副區長陸盈告訴記者,今年寧河區將種植優質小站稻28萬畝、優質小麥16萬畝、稻蟹混養20萬畝、特色蔬菜9萬畝、林下經濟3.5萬畝、設施農業3萬畝、水產養殖5.4萬畝等種養任務,建設面向京津冀、輻射全華北地區的綠色精品高檔菜籃子產品基地,確保農業綜合畝均效益達到5000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