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業是農業的芯片,我國農業的種源情況怎么樣?還存在哪些問題?
孫好勤:主糧作物小麥、水稻基本100%是自主品種,做到了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具體來講有三種情況:
(1)完全自主
小麥、大豆、水稻、油菜、花生、蛋雞、黃羽肉雞、白羽肉鴨等具有競爭力
(2)生產技能、單產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差距
我國玉米、大豆畝產只有發達國家最高水平的60%,玉米、大豆、生豬這些是必須要補上的短板,這個問題如不解決我們與發達國家差距會越來越大。
(3)基本依賴進口、滿足市場細分的個別品種
高端蔬菜、個別食用菌等是我們下一步重點突破的“卡”點,要把命運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農業戰略后院才能守住,產業根基才能把住。
從作物科學研究的角度來講,需要解決的難點都有什么?
劉錄祥:首先,優良種質資源的挖掘,特別是水稻、小麥、大豆,這些作物的起源地都是中國,目前有些資源還沒有得到應收盡收,需要進行一些搶救性的收集保護并進一步挖掘其優異資源,特別是基因資源。
其次,玉米等一些不是起源于中國的作物,就需要開門搞種業創新、擴大國際合作,通過與世界各國不斷交流,增加玉米種質資源多樣性,這是第一步。在此之后,就要加強種質資源庫的建設,種子資源庫建設的越好,基礎就越夯實,這些都是種業創新翻身仗的基礎。
我國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整體情況怎么樣?
孫好勤:自建國以來無論是農作物還是畜禽,我們都已經組織了兩次資源的征集、普查、調查和收集工作,2015年啟動了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調查、普查與收集行動。收集的農作物品種已達到52萬份,在國際上應該處于比較領先的地位。
下一步,將從創新鏈的角度推動科技創新,從資源到種質到基因到品種再到知識產權保護“全創新鏈”和產業發展中整個種業產業鏈有機融合。
很多人特別感興趣在航天育種相關領域的科技進步對種業發展都發揮了哪些重要作用?
劉錄祥:航天育種對整個種業發展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首先,它解決了種質資源收集不到的一些多樣性基因問題,通過航天宇宙射線的輻射可以使基因發生改變,這種基因改變后產生的優良性狀,可以作為新的種質資源保存下來加以利用。
此外,它也是一種非常前沿、核心的育種技術,不但可以創造出種質資源還可以用于新品種的培育,在我國過去30多年的探索過程中已經育成了200多個通過審定的品種,大宗農作物也已經非常廣泛的應用到航天育種的一些成果了。
如:小麥在“十三五”期間通過七大農作物育種專項實施,已經育成“魯原502”小麥,目前推廣面積達7000多萬畝,是我國第二大小麥品種。該品種就是通過航天誘變獲得早熟抗倒伏材料與地面優良品種雜交進一步篩選出的廣適、高產品種。所以航天技術誘變選育的品種,已經在日常生活中較為普遍,只是我們可能不知道。
農作物良種聯合攻關和畜禽遺傳改良計劃,這兩項重要基礎性工作的推進情況是怎樣的?
孫好勤:2015年國家首先推出了小麥、玉米、水稻、大豆四大作物良種聯合攻關,緊接著推出了油菜、花生、馬鈴薯等是一種特色作物的良種聯合攻關。2019年又啟動了畜禽良種聯合攻關,通過這幾年的實踐來看,良種攻關成果逐漸凸顯。
如:小麥培育了節水抗旱型小麥品種,同時也有效解決了小麥赤霉病的問題。
從產業體系來說,我們在某一些領域競爭不過國外種業企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孫好勤:我國目前種子企業很多,去年達到6900多家,但是真正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并不多,大多數企業還是處于中下游。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在政策上給予引導,創造一個優良的營商環境,但企業自身也需要有動力,如自身沒有動力只想靠賣種子去掙錢,那么也無法激發企業內生動力。
科研單位和企業一定要聯合起來,我國目前80%左右的科技、創新力量和資源都集中在科研院所,在這樣的體制下就需要把兩者優勢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種利益聯結機制大家各得其所,如此資源、信息、技術、人才等要素逐步向企業集聚。
下一步,重點圍繞打好種業翻身仗,我們要培育一批領軍型、航母型企業,一些特色優勢企業和一些平臺型企業,形成合理分工的中國種業航母到護衛再到補給,一整套推動種業創新的企業陣型。
從科研角度來說,與企業聯合需要怎樣的機制才能促進這種有機結合?
劉錄祥:企業代表市場需求方,科研院所是一個技術方,與企業結合后能夠聽取企業意見,在準備研發或者是研發過程中能夠更加瞄準產業和市場需求,去定位研發目標,解決存在問題。在提高成果轉化率方面,就是需要科企結合,這條路非常的好!
孫好勤:科研單位要做有用的事。科研所得成果是否有用,企業是否能用是檢驗成果的“試金石”,所以要瞄準市場需求、產業需求、企業需求去做科研,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產學研結合。
劉錄祥:“研學產”和“產學研”在邏輯上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做科研不依據市場需求,大量的成果轉化不出去,實際上在最初環節的時候就是沒有市場前景的,所以產學研一定是產業引領然后去發現問題,再目標導向的解決問題,這樣的成果怎么可能沒有市場?
種業企業要有自身動力,但是國際的種業公司太強了,現在的狀況如何去與國際公司競爭?
孫好勤:我國開展種業創新的時間與國外相比還較短,也就二三十年的時間,國外有上百年的歷史。育種創新最重要的是長期積累,資源、經驗、創新技術和數據等的積累都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積累,競爭確實不那么容易。
但我們也不能妄自菲薄,這幾年一些關鍵技術研究在國際上也不弱,好些品種和技術是處于領跑階段、一些技術并跑、一些技術跟跑, “三跑”并進的過程中還是要集中精力,要有一種歷史耐心和一種戰略定力,打翻身仗不是一蹴而就,是一個系統工程。
劉錄祥:最近兩年種業前50強,它的集中度在35%~40%的占有市場,說明種業發展速度非常快,國際前10強已經有兩家,這是很了不起的成績,同國際大型企業比較是為了更快的、更高的發展,要有信心!
下一步打好種業翻身仗還有哪些進一步安排?
孫好勤:4個方面
(1)種質資源要加快收集、保存、鑒定、評價和利用,加快建設國家三大種子庫;
(2)推動種業自主創新方面盡快啟動;
(3)過去一直在開展的良種聯合攻關也要持續,同時圍繞做大做強培植一批航母型企業;
(4)建好國家種質基地和良種繁育基地,最重要的是既要做強優勢還要補齊短板。
農民朋友常說:好兒有好娘,好種多打糧。
種業非常重要,我們既需要科學的認識它,帶有緊迫感,也需要充滿信心,如此才能打好種業翻身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