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路徑 新格局 新模式
——山西農大與山西省農科院合署改革一周年見聞
近日,山西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在晉中市太谷區北洸鄉北洸村的“興農學舍”揭牌。2019年以來,山西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在北洸村牽頭實施鄉村振興示范項目。而“興農學舍”正是山西農業大學為服務當地發展而啟動的“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行動”的一部分。
“要以園藝學院為平臺,集結各類人才,實現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破解教學科研與發展‘兩張皮’的問題。通過這一項目的落地,讓北洸村的鄉村振興過程成為園藝學院新型人才培育過程,探索產教協同育人的新模式。”山西農大園藝學院院長李捷說。
在山西農業大學和山西省農科院合署改革前,李捷是省農科院園藝所所長。改革后,省農科院園藝所、蔬菜所與原山西農大園藝學院合并成立新的園藝學院,李捷的角色轉換為園藝學院院長,也是博士生導師。
園藝學院的“蝶變”和李捷的角色變化,是山西農大與山西省農科院合署改革煥發新活力的一個縮影。一年來,隨著改革的深入,山西農大著眼于服務當地“三農”發展,通過人才等資源重新配置,為科研與“三農”協同發展提供了新路徑,構建了教育和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格局,探索了產教協同育人新模式,很好地回答了地方農業大學如何姓農務農的問題。
黃花產業研究院路徑
“在習近平總書記到山西考察,對發展黃花產業作出重要指示后,我們將園藝學院的種質資源、基因組研究等基礎研究優勢與高寒作物研究所的栽培管理、加工等應用研究優勢相結合,與大同市共建了‘大同黃花產業發展研究院’,推進全產業鏈創新。”山西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廖允成說。
涉及園藝學、植物保護學、作物學等7個一級學科的131名研究人員組成的大同黃花產業發展研究院,吸納了原始創新人才、技術轉移人才、技術轉化人才,構筑了黃花產業人才鏈。
同時,大同市的政府決策和產業主體也在研究院的平臺上實現了銜接,形成了“政府+科學家+企業家”推動產業發展的路徑,科研成果能夠快速轉移轉化,有效破解了科研和產業“兩張皮”的問題。
這意味著,山西農業大學通過人才鏈的健全,實現了與黃花菜的創新鏈和產業鏈有效銜接,支撐起了山西黃花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由此,從原始創新人才、技術轉移人才、技術轉化人才3個節點配置人才資源,匹配和支撐山西省農業“特”“優”戰略的辦法,成為山西農大服務山西“三農”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改革后,農大的7個學院與農科院的9個研究所(中心)整合為10個新學院,人才、學科、研究所、實驗室各種資源實現共享。
“在科研上,農大的優勢是基礎研究,農科院的優勢是推廣應用,合署改革后,人才資源集聚發揮出了1+1>2的作用。”山西農大高粱研究所所長邵林生說。
針對原始創新人才缺乏的現狀,該校全職引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朱興全教授和973首席科學家侯向陽研究員,聘請了南志標、李天來、朱蓓薇、康振生、張福鎖、趙春江、張佳寶等7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和“長江學者”王碩教授擔任學術院長,高水平研究成果取得突破。
“學校注冊地變更為太原市,與合署改革的人才政策形成疊加優勢,增強了高層次人才吸引力度。”山西農大黨委書記廖允成說。
據了解,山西農大復制黃花產業研究院的建院模式建設了曲沃果蔬研究院,正在加快推進隰縣玉露香梨研究院、忻州雜糧研究院等一批特色產業研究院的成立。
“谷城院”融合格局
山西農大原來只有一個校區,該校區位于山西晉中太谷區。2016年,山西省提出在太谷全域建設山西農谷的戰略,成為當時山西“三農”的三大省級發展戰略,2019年11月,國務院批準在山西農谷建設“晉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
由此,如何推動山西農谷、大學城和科研院所融合發展,成為山西農大深化產教融合,改革辦學方式的一個課題。“谷城院”深度融合發展專項改革成為破解這一課題的切入點。
8月14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推動“谷城院”深度融合的實施意見》。意見指出,支持山西農業大學(省農業科學院)10個學院作為改革試點,實施以“院辦校”為主要形式的二級機構法人治理模式改革,賦予學院充分自主權,與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相關科研機構聯合成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協同創新中心等融合平臺,在晉中國家農高區(山西農谷)探索建立“科研院校+示范基地+新型經營主體”的高新技術推廣模式,推進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等的推廣應用。
“針對食品學科是應用型學科的特點,我們主動圍繞服務國家戰略與區域發展,在服務中將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成果產業化等目標聯動實現。”食品學院黨委書記程剛說。
由此,圍繞激發辦學活力、提高學校人才培育、服務產業能力目標,山西農大著力打通政產學研用合作堵點,促進產學研協同,推進新農科建設,構建教學科研“雙輪”驅動、產教融合發展的大格局。
這一格局下,一大批高水平科研人員走上講臺,及時把科研內容融入教學,把科研新思維、新方法、新成果引入教學實踐,學科建設進一步加強。
北洸“興農學舍”模式
園藝學院在太谷區北洸鄉北洸村鄉村振興示范項目中,其一個主要子項目是通過學院1000多個科研的種質資源和品種展示,建設一個南瓜博覽園,建立游學基地、中小學教育實踐基地,與文旅融合發展,為北洸建立新產業,支撐鄉村振興。
“這將是全國第一個南瓜專業園,全世界的話語體系里,南瓜都是吉祥物,在中國它象征多子,與北洸的晉商大院三多堂可以融合為旅游景點,三多堂的意義是多子、多福、多壽,兩個地方可遙相呼應,這樣,我們學院的科研試驗與北洸的產業也有了緊密結合。”園藝學院黨委書記馮曉燕說。
“興農學舍”則不僅成為在產業再造中培養新農人和鄉村人才的平臺,還成為廣大青年學生走進田間地頭,參與社會服務,解決生產難題,在實踐中鞏固學習成果、提高本領能力的基地。園藝學院產教協同育人新模式呼之欲出。
校院合署改革以來,山西農大將教育資源與科研資源緊密整合,推動科研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行業特色轉化為學科專業特色,構建產教協同育人模式。同時,該校對接現代農業產業需求,投入246萬元分別在大同、忻州、呂梁、晉中、長治、臨汾、運城等市的8個地方專業研究所,建設了本科生實習實訓基地,以提高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農林人才培養質量。
“我們能在農大太原龍城校區的昆蟲標本館、農大農谷校區果樹所等地實習,豐富的實習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對選擇未來發展方向很有幫助。”山西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的大四學生郭鵬輝說。
“我們將科研平臺同教學試驗平臺進行貫通,將學生參與科研試驗作為了一種常態的教學實踐方式。”資環學院黨委書記陳斌說。
這一模式下,山西農業大學立足“三農”,建設研究應用型大學的方向越來越清晰,改革中煥發出新的活力正成為山西農大發展的新動力。
“努力建成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地域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應用型大學,是我們未來的目標。”山西農大黨委書記廖允成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