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要聞 » 正文

2020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分析報告(二)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10-31  來源:  作者:郭蕓蕓 胡冰川 謝金麗  瀏覽次數:499
 
——基于農業企業的調查和數據
 
  【卷首語】近年來,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明顯加快,不同類型的農業企業加快發育壯大。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企業發展數量與質量雙提升,自身盈利能力與聯農帶農貢獻并重,助力脫貧攻堅與繁榮農業農村經濟有機融合,已經成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2019年農民日報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研究》課題組全面系統梳理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化及農業企業發展成績,研究分析農業企業身處的內外部發展環境及其運行規律,基于2018年全國農業企業發展相關數據調查統計,推出了《2020年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分析報告——基于農業企業的調查和數據》。本報告以2018年中國農業企業500強數據為支撐,對企業的區域分布、產業結構、經營狀況、創新和品牌建設以及與新業態結合情況進行了分析。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鄉村產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育壯大的政策措施。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支持各地立足資源優勢打造各具特色的農業全產業鏈,建立健全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機制,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當前,我國農業企業進入數量擴張到量質并重發展的新階段。截至2018年底,全國經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主管部門認定的龍頭企業近9萬家,其中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1.8萬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1243家。2018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7.9萬家,全年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4.9萬億元,同比增長4.0%;實現利潤總額1萬億元,同比增長5.3%;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6.8%,同比提高0.1個百分點,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3∶1,已接近《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中提出的“到2020年,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4∶1”的規劃目標。
 
  為進一步增強對我國農業企業分析研究的精度,從2020年開始,農民日報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研究》課題組全面系統梳理評價范圍,將聚焦年收入達到一定標準的農業企業。(注:自2020年度開始,農民日報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評價活動中,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00強將正式更名為農業企業500強排行榜,農業企業參加標準為:對農業務增加值占總增加值的50%以上;加工、流通企業東部地區資產總額和年銷售收入均達到5000萬元以上,其余地區達到3000萬元以上;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年交易額達到3億元以上;帶動農戶數量達到1000戶以上,企業無拖欠工資、無涉稅違法行為,近三年未出現不良信用記錄,主要產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環保政策和質量管理標準體系。)
 
  一、概況
 
  (一)整體情況
 
  “2020中國農業企業500強”上榜企業入圍的基本門檻營業收入為5.04億元。本次全國共有28個省份參與評選活動,黑龍江省、云南省和重慶市未提供有效數據,未參與評價。
 
  從資產總額來看,500強榜單企業2018年合計資產總額為19093.88億元,資產總額平均值為38.19億元,其中排名前十的企業資產總額共計5526.75億元,占全部資產總額的29%,資產總額平均值為全部500強企業資產總額平均值的14.47倍。排名前十的企業中,內蒙古、福建、山東、四川各2家,其余2家位于北京和廣東;從行業看,前十企業中有4家農產品加工行業企業、3家畜牧業企業以及3家農業綜合企業。(注:農業行業分類參考申萬研究所對上市公司行業的劃分標準,共分為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綜合6個行業。其中,種植業是指以種植并出售相應農作物為主營業務的農業企業;畜牧業是指以畜禽養殖、飼料生產加工或動物保健為主營業務的農業企業;農業綜合企業是指主營業務涉及多個細分行業或是以投資、咨詢、流通等為主營業務的農業企業。)
 
  500家企業中有94家企業資產總額高于平均值,其資產總額平均值為155.04億元,其余406家企業資產總額平均值為11.13億元。從分布上來看,近一半企業資產總額低于10億元,超過八成企業資產總額低于50億元,僅有40家企業資產總額超過100億元,而資產規模均值以上企業的資產總額平均值達到155億元,可以看出,頭部極少數企業對均值以上的94家企業以及對全部500家企業資產總額平均值具有顯著拉動作用。資產總額過百億的40家企業中,從行業分布看,18家為農產品加工業企業,11家為農業綜合企業,9家為畜牧業企業,其余2家為種植業企業。農業綜合企業資產總額均值最高,為42.64億元;畜牧業企業次之,為39.56億元;林業企業最低,為10.13億元。
 
  從營業收入來看,全部上榜企業2018年營業收入總額為26436.02億元,營業收入平均值為52.87億元,其中排名前十的企業營業收入共計9178.00億元,占營業收入總額的34.7%,營業收入平均值為全部500強企業營業收入平均值的17.36倍。排名前十的企業中分別有2家位于內蒙古和福建,其余6家分別位于北京、河南、四川、吉林、江西和廣東。從行業上看,有4家畜牧業企業、3家農產品加工行業企業和3家農業綜合企業。
 
  500家企業中有86家企業營業收入高于平均值,營業收入平均值為233.99億元,其余414家企業營業收入平均值為15.25億元。從分布上來看(如圖1所示),與資產分布情況類似,超過八成企業營業收入低于50億元。營業收入過百億的49家企業中,從行業分布看,農產品加工業企業21家,農業綜合企業19家,畜牧業企業9家。
 
  2020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分析報告(二)
 
  圖1 農業企業營業收入分布情況
 
  (二)空間結構分布及上榜情況
 
  2018年11月,農業農村部公布第八次監測合格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名單,共包含1095家企業,其中山東、河南、四川、江蘇、廣東分別有83家、52家、51家、51家、50家,是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數量最多的五個省份。
 
  具體就“2020中國農業企業500強”上榜企業分布來看,山東占據151席,是上榜企業最多的省份。從行業來看,山東上榜企業以農產品加工業(糧油、食品加工等)和畜牧業企業為主;從所處地級市來看,濰坊28家,青島、濟寧各17家,煙臺、濟南各13家,這五個市的上榜企業數量占到全省總數的近六成,可以認為山東省的部分地級市已經形成較為堅實的產業基礎,具備產業集聚的條件。四川和江蘇位列山東之后,各有61家上榜企業。其余省份企業分布情況如圖2所示。
 
   2020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分析報告(二)
 
  圖2 農業企業省份分布情況
 
  具體來看各省上榜企業的經營情況(如圖3所示)。多數省份企業平均經營規模未呈現顯著差異。大型龍頭企業會顯著拉升所在省份企業的平均經營規模。從利潤率看,內蒙古上榜企業盈利水平較為出色,平均利潤率顯著高于其余省份。
 
   2020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分析報告(二)
 
  圖3 各省農業企業經營情況
 
  從區域分布來看(如圖4所示),上榜企業主要分布在東部和西部地區,其中280家位于東部地區,114家位于西部地區,共占全部企業的78.8%。(注:經濟區域參照國家統計局劃分方法,東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東北包括:遼寧、吉林和黑龍江。)通過各地區企業經營情況的對比發現,各地區企業的經營規模與企業數量沒有呈現出明顯的關系,各地區間企業經營規模差異不大,平均資產總額皆不足40億元,各地區企業平均營業收入也全部在60億元以下。中部地區企業平均營業收入為各地區最高,達到57.15億元。安徽省是中部地區上榜企業數量最多的省份,共28家企業上榜,其中以農產品加工業(食品加工、羽絨加工等)和畜牧業企業為主,占中部地區上榜企業總數的42.42%,且企業利潤率增幅較大,說明安徽省近年來在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方面效果顯著。盈利情況方面,西部地區不但上榜企業數量眾多,而且企業平均利潤率顯著高于其他地區,達到6.77%。這表明西部地區已經逐步發揮良性聚集和帶動效應的潛力。內蒙古、四川、甘肅、寧夏企業增幅較大,其中內蒙古和寧夏企業以畜牧業為主,農產品加工業企業也多是圍繞乳制品、毛絨等畜牧業產品進行生產加工。經研究發現,西部企業雖然體量較小,但增長率較高,發展潛力不容忽視。西部地區各級政府在優化經濟環境、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上給予的政策支持,或可成為研究企業發展潛力的重要參考因素之一。
 
  2020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分析報告(二)
 
  圖4 農業企業區域分布情況
  
  (三)行業特征與產業分布
 
  “2020中國農業企業500強”上榜企業在產業鏈環節上以生產加工型企業為主,占比達到82.4%,由于生產加工型企業在全部企業中占絕大多數,其平均經營規模和利潤水平基本影響了全部企業的平均水平。
 
  首先,從細分行業來看(如圖5所示),半數企業從事農產品加工行業,農業綜合企業和畜牧業企業數量相近,從事種植業、林業、漁業的企業數量較少。
 
  通過對各行業企業經營情況的對比可以發現,除林業和漁業外,其他行業企業的平均資產總額大致相當,農業綜合企業和畜牧業企業的平均營業收入較高,前者的營業收入更是顯著高于其他行業。畜牧業利潤率低于均值且資產周轉率(注:資產周轉率是企業營業收入與資產總額的比值,能夠體現企業經營期間全部資產從投入到產出的流轉速度,進而反映企業資產的管理質量和利用效率。)較低,其成本高、規模大、銷量大的行業特征較為明顯。從農業綜合企業來看,其利潤率也低于均值。
 
   2020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分析報告(二)
 
  圖5 農業企業行業分布情況
 
  從產業結構看,從事二三產業的企業營業收入總額比例為1.7∶1。從全國產業發展規律來看,2000年到2018年,我國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從15.06%下降至7.20%,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自2006年達到峰值48.70%后下降至40.70%,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從39.02%增加至52.20%,產業發展規律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注:配第-克拉克定理表明隨著經濟發展和國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產業占國民總收入的相對比重會逐漸下降,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相對比重會依次提升。)相較宏觀經濟中二三產業的比重,農業領域內從事二三產業企業營收差距仍待縮小。另一方面從上榜企業數量來看,從事二三產業的農業企業數量占比為88%,其中從事二三產業的企業數量之比為3.7∶1。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全國2455萬個產業活動單位中,從事二產和三產的單位數量比為1∶4。由此可見,我國農業領域仍要加大對從事第三產業企業的培育力度,為其創造更好的發展氛圍。
 
  二、發展現狀
 
  (一)企業經營狀況
 
  農業企業的經營情況包括企業資產管理質量和利用效率,也包括剩余價值率的轉化效果,本節主要通過資產周轉率和利潤率等幾個關鍵指標進行分析。
 
  1.資產周轉率
 
  “2020中國農業企業500強”上榜企業的資產周轉率平均值為2.98,93家企業資產周轉率高于平均值,資產周轉率平均值為10.57,其余407家企業資產周轉率平均值為1.25。整體而言,全部企業的資產周轉率平均值將近達到3,均值以下的企業的資產周轉率平均值也大于1,可以認為500強企業普遍運營良好,具備較強的銷售能力。
 
  結合企業的資產規模來看(如表1所示),資產規模較小的企業的資產周轉率較高,資產規模較大的企業資產周轉率略低,符合企業發展特征。結合企業所處的行業來看(如表2所示),林業企業資產周轉率最低,為1.77,種植業企業資產周轉率最高,達到4.11,資產周轉率行業差距明顯。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入圍的500強企業中包含12家批發市場公司,與生產加工流通等實體企業相比,其普遍具有資產規模較小、資產周轉率較高的特點(如表3所示)。
 
   2020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分析報告(二)
 
  表1 不同資產規模實體農業企業的資產周轉率均值
 
   2020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分析報告(二)
 
  表2 不同行業實體農業企業的資產周轉率對比
 
  2020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分析報告(二)
 
  表3 農產品批發市場與實體農業企業的資產周轉率對比
 
  2.盈利情況
 
  “2020中國農業企業500強”上榜企業稅后利潤總額為1080.38億元,稅后利潤平均值為2.16億元,其中排名前十的企業稅后利潤共計402.26億元,占稅后利潤總額的37.2%,稅后利潤平均值為全部500強企業稅后利潤平均值的18.62倍。500家企業中有80家企業稅后利潤高于平均值,稅后利潤平均值為11.05億元,其中24家位于山東,11家位于四川,分別有6家位于吉林和安徽,從行業上看,40家為農產品加工業企業,18家為農業綜合企業,16家為畜牧業企業,3家為種植業企業,2家漁業企業和1家林業企業。其余420家企業稅后利潤平均值為0.47億元,其中有27家2018年度呈虧損狀態。
 
  從各行業情況來看(如圖6所示),農產品加工行業企業的平均利潤率高于均值,達到6.31%,畜牧業和農業綜合企業利潤率皆低于均值,種植業利潤率為各行業中最低,僅為3.87%,結合前文種植業資產周轉率最高的特征可以看出勞動密集帶來的人工成本較高仍是該行業的重要特征。通過農產品加工、畜牧業和種植業利潤水平依次降低這一現象,可看出在農業產業鏈中加工環節能夠比生產環節產生更高的利潤。(注:由于飼料行業被劃分到畜牧業的范疇,于是與種植業相比,畜牧業不僅包含了主營畜禽養殖等處于生產環節的企業,也包含了主營飼料生產等處于加工環節的企業。)其他行業類型農業企業,如林業和漁業,普遍經營規模較小、平均利潤率較高,林業利潤率高達9.51%,漁業達到7.68%,皆顯著高于均值5.47%。由此可見,各行業間經營規模和利潤率水平差異顯著。
 
   2020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分析報告(二)
 
  圖6 農業企業各行業經營情況對比
 
  結合企業的資產規模來看,企業稅后利潤隨企業規模的擴大而增加,但利潤率并沒有呈現出與資產規模相關的變動趨勢。可以認為,資產規模并不是影響企業盈利情況的重要變量,27家虧損企業的資產總額從幾億元到上百億元不等。虧損企業中有23家生產加工型企業,占虧損企業總數的85.19%,其余3家為流通型企業,1家為綜合型企業。
 
  (二)創新與品牌建設
 
  “2020中國農業企業500強”上榜企業為農業企業中的頭部企業,其特征對農業產業主體,尤其是企業主體來說,具有較高的引領性和示范性,對產業發展趨勢較有參考意義。實現農業企業整體的高質量發展,重點需關注創新驅動、管理模式等方面,從現有數據來看,農業企業普遍進行重資產發展,對涉及核心科技創新、質量控制、品牌建設、銷售渠道拓展等輕資產發展模式的投入較少。在未來,廣大農業企業在資源配置和功能整合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從整體上看,農業企業仍然面臨資源綜合利用率較低、科技投入少、人員培訓不足的現狀。從科技投入來看,上榜企業科技投入總額為223.2億元,總科技創新投入額占全部營業收入總額的比例為0.84%。相較2018年我國企業科技創新投入近2萬億元的規模和我國R&D經費2.19%的投入強度,我國農業企業的科技創新投入強度仍待加強。上榜企業科技研發投入均值為4472.86萬元,均值以上農業企業為104家,主要集中在農產品加工行業。科技投入較少影響到企業的生產能力與效率。
 
  從營銷方式來看,在品牌建設方面,上榜企業平均投入3816.19萬元,占營收的比例為0.72%。500家企業中有58家企業品牌建設投入高于平均值,均值以上企業品牌推廣費為29334.61萬元,其余442家平均值為460.03萬元。500強企業品牌推廣費用差距較大,這與企業資產和營業收入之間差距較大趨勢較為一致,這與其他行業同等投入差距較大。(注:根據滬深兩市上市公司2007年至2015年的年度數據,制造業企業營銷費用率均值為6.56%。)
 
  (三)與電商新業態結合情況
 
  進一步從銷售渠道來看,電子商務交易在銷售中占比日趨增加,已逐步為農業企業所接受。根據商務部數據,2018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規模為31.63萬億元,其中網上零售額9.01萬億元,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7.02萬億元。2018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2305億元,同比增長33.8%,比全國網絡零售額增速高9.9個百分點。“2020中國農業企業500強”電商交易情況顯示,500家企業中共有265家企業采用電子商務渠道進行產品銷售,電商交易總額為4334.62億元,占265家企業營業收入總額的31.30%,占全部500家企業營業收入總額的16.40%。這265家農業企業電商交易額平均值為16.36億元,其中排名前十的企業電商交易額共計3855.48億元,占電商交易總額的88.95%,電商交易額平均值為全部265家企業電商交易額平均值的23.57倍。265家企業中有17家企業電商交易額高于平均值,電商交易額平均值為237.07億元,其余248家企業電商交易額平均值為1.23億元。從分布上來看,七成企業電商交易額低于1億元,而排名前十企業的電商交易額占據電商交易總額的近九成。可以發現,電商渠道中的市場份額和交易額遠較傳統銷售渠道中更為集中,少數幾家企業的電商交易構成了整個農副產品電商市場的主體部分。這一現象符合市場資源向頭部企業集中的行業趨勢。
 
  另一方面,電商渠道與傳統線下銷售渠道相比依然屬于較為新興的銷售模式,在企業中的普及和應用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電商交易總額占全部企業營收的比例不足17%。從整體而言,電商銷售渠道在農業企業中的普及程度仍較為有限,已采用電商的企業對電商渠道的使用程度也尚有大幅提升的空間。現階段農業企業中電商業務“幾家獨大”的現象符合市場發展的一般規律,隨著農業產業的規模化、集聚化、科技化發展,農業企業“牽手”電子商務將有更值得期待的前景。
 
  三、結語與展望
 
  農業企業是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和鄉村振興的主要力量。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各地農業企業堅守崗位、主動擔當、奮力生產,為農產品穩產保供和農民穩崗就業提供了有力支撐,在疫情沖擊和國際環境變化的雙重挑戰下率先復蘇,成為經濟有序恢復和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動力。經數據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一、資產和營收呈現向兩極分化趨勢。農業企業在規模上呈現出鮮明的分化,少數龍頭企業的資產和營收規模遠遠超過500強企業的平均水平,體現了市場份額向大型龍頭企業集中,資源向頭部企業整合的總體分布態勢。
 
  二、區域間發展特征明顯。東部地區數量最多,西部地區增長最快,中部地區企業平均營業收入最高。東中西數量分布仍待優化。
 
  三、產業間結構有待優化。從產業結構看,從事二三產業的企業營業收入總額比例為1.7∶1。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全國2455萬個產業活動單位中,從事二產和三產的單位數量比為1∶4,仍需加大對我國農業領域內從事第三產業企業的培育力度。
 
  四、科技研發和品牌建設投入仍需加強。從現有數據來看,農業企業普遍進行重資產發展,對涉及核心科技創新、質量控制、品牌建設、銷售渠道拓展等輕資產發展模式投入較少。農業企業科技投入率僅為0.84%,品牌投入率為0.72%。
 
  五、農產品電商正值起步階段,頭部農業企業壟斷明顯。電商作為較為新興的銷售模式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在企業中的普及和應用尚有大幅增長空間。
 
  展望未來,我國農業企業作為鄉村產業主體,可望繼續優化產業結構,不斷增加資本積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尤其是在立足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背景下,農業企業仍需統籌城鄉資源要素配置,深耕農村一二三產業,不斷發育壯大自身實力和提升引領帶動億萬農戶實現鄉村振興的能力。
 
  (作者單位:農民日報社三農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農村發展系)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