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自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分子檢測技術創新團隊”經過5年攻關,圍繞玉米、小麥和水稻三大主要作物的抗性、品質、高產穩產等重要性狀和雜優強度預測方法,已分別建成小麥赤霉病和水稻米質分子標記高通量檢測系統,實現了分子標記技術與常規育種的有機結合,在育種新技術、育種新材料、育種新產品三大創新方面,應用“作物分子育種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檢測通量達到300萬次/年、檢測樣本>5000個/年,持續為國內二十多家育種企業和科研單位提供技術服務,已經形成了穩定的產學研合作體系,為加快新品種選育提供了大力支持。
據介紹,服務平臺從海量數據庫中篩選與作物抗性、品質和產量連鎖的SNP、SSR和Indel功能分子標記,集中挖掘篩選了小麥抗白粉病基因、抗條銹病基因和水稻抗稻瘟病基因,并對368份小麥種質資源和黃淮區378份水稻資源進行抗性基因的檢測,已獲得經驗證可用的小麥抗病基因分子標記6個,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分子標記8個,建立可同時檢測Fhb1、Fhb2、Qfhs.ifa-5A和Fhb4四個小麥抗赤霉病位點的SSR熒光標記檢測體系、以及可在選育種群體中利用的水稻米質ARMS-Tm-shift-qPCR基因分型檢測技術;篩選到含有目標基因的載體親本近200份,這些親本已在育種企業親本配組上得到廣泛應用。“玉米數字化育種技術”經育種實踐驗證,實現了創制育種選系材料由盲目選材向定向改良轉型;品種選育由數量選材向精準選材轉型;組合配制由盲目大量配制向設計目標配制轉型。該項技術可提高品種創新的預見性,縮短育種年限2-3年、節約育種成本30%-50%、提高品種培育的質量、速度和效率。利用作物分子育種技術先后選育了“南粳505”“圣香18”“圣糯1號”等優質水稻新品種,并通過山東省審定先后育成圣稻系列優質水稻新品種3個、玉米新品種2個。
本報記者 呂兵兵











![[人民日報] 我國篩選出耐鹽堿種質資源1100多份](http://518pifa.cn/file/upload/202411/08/09230381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