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近日,上海市農科院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第一調查組赴崇明區中興鎮了解收集花菜資源。在上海崇明花菜研發中心,與會人員詳細了解了崇明花菜的種植發展過程,聽取花菜工匠黃成超講述選育故事。市級調查組與崇明區農委及相關部門對種植資源普查及收集事宜進行了進一步對接。
從零星種植到10萬畝花菜之鄉
花菜,學名花椰菜,別名菜花,是十字花科重要的蔬菜種類之一。花菜原產歐洲,最早在19世紀初從東南沿海和長三角區域傳入中國。花菜在上海有100多年的種植歷史。早期僅在川沙縣(今浦東新區)一帶種植,后逐漸擴大到寶山、上海(今閔行區)、嘉定等郊縣。
起初崇明僅有零星種植且到二十世紀80年代末,當時在全市花菜生產中所占份額甚低。直到90年代初,由于市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需求的改善,崇明島原有的享譽市內外以大白菜為主的蔬菜生產銷售陷入低谷,縣、鄉鎮政府積極引導農民進行種植結構調整,認準種植花菜作為替代大白菜的蔬菜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崇明花菜種植業才開始迅速擴大。“土凈、水凈、氣凈”的良好生態自然環境非常適合花菜生長,于是,迅速在崇明島發展起來。
很快花菜的面積、產量就占道了全縣蔬菜總面積、總產量的20%,成為崇明蔬菜的拳頭農產品。如今,整個崇明花菜常年種植面積近10萬畝,一般畝產量2000kg以上,畝產值達3600元,總產值超3億元,每年可至少為市場提供優質花菜20萬噸,其中70%面向全國市場,還遠銷俄羅斯、日本等國和臺灣、香港等地。這場蛻變讓崇明成為了全國聞名的花菜之鄉。
提純選育地方品種,填補雜交種子自主知識產權空白
三十多年來,根據10萬畝崇明花菜的種植特點,高級農藝師黃成超和他的團隊一直在進行者花菜雜交制種技術的研究和新品種的研發,先后提純崇明本地品種5個,選育出經市級相關部門認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崇花系列雜交花菜品種6個,取得了明顯增產作用,填補了崇明區蔬菜雜交種子無自主知識產權的歷史空白。
經多年持續關鍵技術奪破,黃成超攻克了花雜制種的技術瓶頸,其選育提純的崇明本地120天-240天5個傳統優良花菜品種,改變了傳統的人工雜交制種受人工制約不能規模化繁育的尷尬。花1-5號5個緊密型雜交花菜新品種和1個松花型雜花新品種先后通過了上海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認定)。其中不育系CMS140獲農業部植物新品種權保護。2010年團隊轉育篩選出了多個不育性狀穩定的親本材料,實現了花菜雜交種的規模繁育,解決了菜農長期來買種難的問題。
市級調查組在崇明花菜研發中心對花菜開展資源收集,崇明區相關方面在資源收集過程中對一些問題進行了反饋,雙方共同梳理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崇明白扁豆、水仙等71個具有崇明地方特色的農作物種質資源的資源收集流程與方案細節。崇明區普查小組將根據市級調查組的要求,按照時間節點,穩步推進普查與收集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