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唯一的稻米類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松江大米”遠近聞名。近日,松江大米的“準新成員”——中晚熟粳稻品種“松香粳1855”進入最后的選育階段。如果順利,預計明年將在松江首批推廣。
“一家煮飯,滿弄堂香”。從第一代名為“老來青”的稻米品種開始,到后面經過10年選育的“松早香1號”和“松香粳1018”,松江試驗田中選拔出的軟糯清香的松江大米一直在滬上廣受好評。此次“松香粳1855”又一次成功選育,將進一步豐富松江大米目前的品種結構,并為消費者的“米袋子”增添新選擇。
記者在松江區農技中心不遠處的試驗田中看到,區農技人員選取長勢尚可的秧苗,正拿著紅油章,為新種苗測量“葉齡”;之后給葉片點上紅油墨,以備下次觀測其分蘗進展和速度。
高級農藝師陸銘昌介紹,這些被精心呵護的禾苗就是選育中的“松香粳1855”,也是松江大米新的“準成員”,它以“松香粳1018”為母本,以“松早香1號”為父本,進行雜交繁育做得。在雜交之后,農技人員仍要通過一代代漫長的選育過程,選出“佼佼者”進行下一代培養,才能使之逐漸符合要求并趨于穩定。
為此,在分蘗、抽穗、成熟等植株成長的關鍵時刻,技術人員都要下田觀察每一片植株生長的形態,了解其抗病性、抗倒伏性等,并標記表現優異的植株,并在收割時選取出來。
一代代選育,需要辛苦勞作,也需要時間。陸銘昌說,有的優秀品種,繁育長達10年。為加快進程,每年春夏,陸銘昌和團隊在松江育種;待到嚴冬時,再奔赴海南,利用當地的特殊氣候加代,從而大大節省育種時間。以“松香粳1855”為例,其選育時間因此縮短到5年。
功夫不負有心人。目前“松香粳1855”的主要性狀已經基本穩定,口感、氣味,以及植株抗性等與“松香粳1018”相比無差,其米粒則更為纖長,是中晚熟優質粳米中極為難得的長粒品種。陸銘昌介紹,去年“松香粳1855”已開始參加區里初試,今年將參加市級初試和生產試驗,預計明年有望通過審定,從而在松江區內推廣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