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份名單創造了資本市場近日最火的板塊之一,這一板塊以大北農、隆平高科為代表。
7日,隆平高科(000998)沖高回落,報收20.15元,上漲2.91%,換手率21.85%,全天成交額42.1億元。該股盤后數據顯示,一家機構買入6593萬元,一家機構賣出1.98億元。另外,深股通買入1.47億元,同時賣出4937萬元,凈買入9767萬元。

這個板塊的引爆點,來自于2019年12月30日農業農村部公布的一份名單,“擬批準頒發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的192個植物品種目錄”,真正引起眾人關注的是排在最后的三個:兩個抗蟲玉米品種和一個抗除草劑大豆品種,他們均來自國內種業研發機構。
玉米和大豆非常敏感,是主要農作物。這份名單有可能讓轉基因作物獲得商業化。
如果商業化,相關公司將獲得巨大利益,這也是炒作由頭。
證券時報記者近日采訪行業專家,對主要農作物轉基因種子能否獲得商業化觀點迥然不同。實際上距離商業化的距離還有很關鍵的幾步要走。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曾獲得安全證書的水稻轉基因,這次不在頒發之列。
安全證書
農業部頒發的這三個安全證書中,重要的是玉米, 大北農的DBN9936抗蟲耐除草劑玉米、瑞豐生物和浙大的“雙抗12-5”玉米,上海交大的SHZD32-01抗除草劑大豆在重要性上比較一般,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大豆主要依賴進口,國內種植面積大幅萎縮,在商業化上前景不佳。
目前國內最大的大豆種子公司,年銷售額也只有1億多元。玉米才是眾人關注的焦點,因為玉米經濟效益相對較好,種植面積大,國內最好的種業公司基本上都和玉米有關。
值得關注的是,這次水稻沒有獲得安全證書。國內有很多科研院所在做水稻轉基因研究,包括袁隆平曾支持過轉基因水稻。
這無疑對水稻轉基因研究是個打擊,證券時報記者采訪一位轉基因水稻的研發和支持者,他三緘其口。
水稻的商業化價值僅次于玉米,所以很多科研院所、育種公司在水稻轉基因上儲備了一些技術,盡管國家還不允許,實際上市場上已經有一些轉基因水稻在種植,歐洲數次檢測出中國加工水稻食品含有轉基因成分。
本次農業部公示期自2019年12月30日至2020年1月20日。截至公示期結束,如無異議,以上轉基因品種將有機會獲批生物安全證書。
中國種業職業經理人張鑫認為,安全評價之后是品種審定,之后才可以獲得商業化種植,不管中外種子企業,品種審定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沒有獲得品種審定就無法走入市場。
我國《種子法》規定,主要農作物實行品種審定制度,非主要農作物實行品種登記制度,沒有通過審定的主要農作物品種和未經登記的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均不得商業化種植,玉米、大豆均屬主要農作物。
前車之鑒
歷史上,就有拿到安全證書的轉基因品種,倒在了品種審定的關卡前。
2009年8月17日農業部批準兩份轉基因水稻和一份轉基因玉米的安全證書, 有效期5年。隨后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強調 “加速實施轉基因主糧產業化”,這更是一個明確的信號,顯示出國家推進轉基因進入主糧的信心。
和本次類似,在2009年證書頒布之初,很多人認為轉基因水稻和玉米商業化要來了。
但是過去十年,植酸酶玉米和抗蟲水稻三個這品種,都倒在“品種審定”關卡前,而水稻本次更是沒有一個獲得安全證書,意味著距離商業化更遠了。
當時有很多公司都在儲備轉基因技術,比較主要的是奧瑞金種業,2009年獲得農業部安全證書的,就是奧瑞金和農科院合作的技術,奧瑞金創始人 韓庚辰介紹了植酸酶玉米的好處,并表示最晚能在2012年內將該品種投入商用。
他們太樂觀了。沒有等上國內商用,奧瑞金種業2015年還試圖進入美國市場,無奈美國就是轉基因技術的大本營。現在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奧瑞金種業市值只有1821.86萬美元。
豐樂種業是國內第一家上市種子公司,一度在證券市場被投資者傳為“轉基因水稻第一股”,2004年該公司發布的一則公告,稱“本公司決定與中國科學院遺傳所、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共同組建中科豐樂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開發抗蟲轉基因雜交稻新品種。”后來該公司明確停止轉基因水稻研究。
格局
“這主要是因為轉基因技術研發投入很大,國內公司要想有點成績,每年得保證有1億元凈投入。”張鑫表示。
能堅持投入的公司不多,他認為本次農業部公布的大北農和浙江大學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位參觀過大北農轉基因研究的業內人士表示,種子行業利潤微薄,很少有公司有能力長期投入,大北農因為做的是其他產業,有能力做投資,這些年在轉基因種子行業的投入大概在5億元-10億元。
這種投入級別顯然和國際巨頭沒法比,海外巨頭因為有知識產權獲利豐富,也有能力進行投資,每年在轉基因研發上的投入都是數億美元。
著名種子行業專家劉石認為,如果轉基因市場放開,應該先給國內企業一段時間,然后再開放給外資。
以前為了保護種子行業,海外種業公司進入中國,中方要處于控股地位,比如登海種業2003年和先鋒種業合資,就成為登海種業多年來的利潤來源。不過現在已放松了外資種業公司持股比例限制。
7日,登海種業繼續漲停,盤后數據顯示,深股通專用買入2781萬元,同時賣出1119萬元,凈買入1661萬元;賣一中國銀河證券紹興證券營業部賣出2264萬元。買一中信證券上海溧陽路證券營業部買入近3500萬元。

2018年年接連出臺政策,要取消或放寬種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 放寬種業外商投資準入限制, 種植業領域的稻、大豆現階段仍屬禁止外商投資領域,《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將外商投資種業的作物限制范圍由“農作物”縮減為“小麥、玉米”,要求中方持股比例不低于34%。
這也就意味著,能搭車獲益的中方公司少了。
他認為,不管從哪方面看,先正達將會占據優勢。這點和張鑫的看法相同,張鑫認為孟山都和中種集團的合資公司,開拓市場并不成功,遭遇水土不服。先正達很可能獲得先機。
先正達是最早進行生物育種的公司之一,早期推出過全球首個轉基因番茄產品,后因戰略調整在轉基因方面落于孟山都之后。在北京建立了全球第二個生物技術中研發心,近年研發投入占比不斷增大15年達到10%。
針對證券時報關于農業部最新安全目錄影響的詢問,科迪華方面回應稱,政府方面沒有進步一通知,也不便評價,公司方面在國內沒有轉基因方面的數據和試驗,也沒有制定該方面的規劃和預演。
優勢
“一旦放開轉基因,很快就能占領市場,主要是因為轉基因玉米抗蟲和抗藥的特性,可以節省大量勞力。”劉石介紹,種子行業將轉基因的某個技術表現稱為“性狀”,目前轉基因的其他十多個性狀。在中國因為雜草不多,抗蟲更為重要。
獲得抗蟲能力之后,由于植株長勢比較好,自身能力增強,對其他病蟲害的能力也會提高。黑龍江有5-6%的單產提高,吉林和遼寧可以提高10%。
劉石認為,轉基因的優勢除了產量,主要在耕作方面,大面積耕作需要考慮人工成本和操作簡便性,節省人工效應會很明顯。
中信證券分析師盛夏認為, 種子漲價帶動行業擴容。由于可節省殺蟲劑的投入、人工投入并改善產量,轉基因玉米種子定價較傳統雜交種子高,國外一般溢價30%。他認為這也會使國內種子行業利潤更豐厚,更為集中。
想探究未來誰會是勝者,需要了解轉基因的產品特性,轉基因轉的是產品特性,如果原來的植株本身就強壯、扛倒伏、產量高,那么在這些植株之上再使用轉基因技術,就能錦上添花,如果原來的植株就質量不佳,轉基因就是表達充分,農作物表現也不會好。
所以這需要原來的育種技術就比較好,原來在市場中取勝的公司,也很容易在新的競爭格局中占有優勢地位,有一定技術儲備的公司可以通過技術授權的方式獲得新技術,當然有能力自己研究更好。
爭議
關于最終市場能否放開,業內其實很有爭議。
劉石認為政府會放開主要農作物轉基因種植,政府863計劃開始,30年來政府都在支持轉基因研究。
我國政府對轉基因作物研究真正發力是在2008年,當年7月9日,國家投入資金200多億元,啟動 “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
劉石認為,政府應放開另外一個原因是糧食安全問題,牽涉到全球競爭力,能提高競爭力的都應該支持,這也跟政府藏糧與“技術”的政策轉換相符。
另外,中國一直是轉基因農作物進口大國。2012年,農業部公布自2004年以來中國進口的各類轉基因農產品。至目前為止共有79批產品獲得安全證書,其中有37批產品的證書在有效期內。
在這個名錄上的轉基因產品才可以進口到中國來,前些年曾經有新轉基因產品沒在名錄中,我國最終退貨。
劉石認為,這就形成一個悖論,海外的可以進口,國內不能種植,這是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與棉花在我國早就開始商業化種植不同,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對轉基因玉米和水稻的商業化種植一直非常謹慎。
“2017年之前一號文件都提到轉基因,2017年之后,只有2019年提到一句,還是說要發展核心關鍵技術。”張鑫表示,現在主要是農業部科教局和科研機構在推動。
坊間有個說法,稱放開轉基因可以對付草地貪夜蛾,去年草地貪夜蛾在海南造成重要破壞。
張鑫認為做這種判斷還為時過早,主要是因為草地貪夜蛾是熱帶害蟲,到了北邊是否還有這樣的危害性還有待觀察,他認為此前政策一般都是發生之后再去應對。據了解,目前有應對草地貪夜蛾的轉基因技術。
記者觀察:轉基因的準生證有多難
轉基因就處于國家早早鼓勵,但是一直無法走出實驗室的狀態。
10年前,2個水稻和一個玉米轉基因技術發放安全證書,最終沒有通過審定,這當然會打擊從業者的士氣。十三五規劃中關于國產轉基因作物產業化方面的原文描述是“推進新型抗蟲棉、抗蟲玉米、抗除草劑大豆等重大產品產業化”。
如今十三五就剩下一年了。如果今年再沒什么結果,輿論政策環境再有什么變化,估計科研產業人士又要很長時間等待了。
所以當去年年末又有三個產品發放安全證書,市場給了這么激烈的反饋。眾人沒有注意到水稻轉基因沒有被列入,估計有很多科研工作育種者內心焦慮了。
科學界一般會認為轉基因不是安全問題,更多是社會倫理問題。
業內擔憂的不是轉基因實用的安全問題,而是基因漂移問題,就是使用轉基因的農作物種植后,將這種轉基因的特性轉移到周圍的其他作物上,這是群體的遺傳變異轉移到另外一個群體,這種情況的危害很有點像濫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多了病毒就對抗生素產生抗體,就要加大劑量,有些抗生素就沒用了。基因漂移一旦漂移給周圍的雜草,雜草獲得抵抗草銨膦、草甘膦的能力,那么這些農藥就要退休了。
現在生物育種行業用轉換特性的方式來避免雜草獲得轉基因漂移。
就在公眾討伐,政府限制轉基因之時,民間已悄悄急行軍了。不僅僅是水稻,據了解在東北已有相當數量轉基因玉米在種植,一旦農民主動種植就很難禁止,實際上已很難禁止了,有些種子公司為了在競爭中取勝,悄悄的推出這些產品迎合市場,而正如上文專家所言,民間一旦有人使用,其他人也只有跟進。
在沒有獲得審定之前,這些都是非法,也是國家命令打擊范圍,但這種打擊的效果如何很難界定,這也是政府要加快解決的問題之一,一張準生證就能解決這些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