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8-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在北京召開2018年度中國小麥質量年會。2018年我國小麥部分產區受倒春寒、成熟期高溫逼熟和收獲期陰雨天氣影響,小麥容重偏低,蛋白質含量和濕面筋含量偏高,面筋強度略有下降,食品品質比往年稍差。
農業農村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胡學旭代表4家檢測中心作了《2018年度中國小麥質量狀況報告》。2018年我國小麥部分產區受倒春寒、成熟期高溫逼熟和收獲期陰雨天氣影響,小麥容重偏低,蛋白質含量和濕面筋含量偏高,面筋強度略有下降,食品品質比往年稍差。從近10年的品質數據分析看,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和安徽等5個主產省各類型小麥在品質結構和小麥質量方面存在差異,各省具有發展不同品質類型小麥的優勢。
據農業農村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跟蹤分析,近5年我國生產中大面積推廣的小麥品種,強筋類小麥占21.2%,中強筋類小麥占19.7%,中筋類小麥占55.5%,弱筋類小麥占3.6%。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中筋小麥仍然是我國主食的重要來源,應切實做到“抓兩頭促中間”,在注重提高強筋小麥和弱筋小麥質量的同時,更要充分重視和改良中筋小麥品質。
近20年來,我國逐步調整小麥育種思路,由過去的以高產多抗為主,向高產優質專用多抗轉變,小麥質量有了較大提升,涌現出若干品質過硬的優質品種。河北、山東等小麥優勢產區,培育出藁優2018、師欒02-1、濟南17等優質品種,已成為國內大型面粉企業生產高檔面包粉和各類專用粉的主要原料品種,加工出的面包在體積、質地、紋理結構等方面與進口優質麥表現相當。
部分小麥產區省在優質麥發展上已先行一步。河南省按照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的思路,積極推進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發展。目前,全省優質專用小麥面積己達840萬畝,占小麥總播種面積的10%左右。河北省大力推進優質小麥產銷銜接,去年夏收前夕,300萬畝優質專用小麥還未收獲就已提前訂走。
我國優質麥生產總體處于轉型升級階段,雖然生產中的優質麥品質不斷提升,但仍存在“強筋不強、弱筋不弱”的問題。從內在因素看,我國強筋小麥品種中攜帶高分子量谷蛋白“5+10”亞基的品種比例較少,影響小麥的面筋強度,造成加工品質表現較差。
同時,針對當前小麥質量標準存在的問題,建議以企業需求為基準,結合我國小麥質量實際情況,將品種審定標準、商品麥標準(收購、交割)和用麥企業標準相統一,注重市場需要,理順小麥質量標準。從分類標準看,國內制定了品種審定分類標準、商品麥分類標準、用麥企業標準等3個不同類型的標準,標準口徑不統一,甚至相互脫節,相當一部分審定通過的小麥品種難以達到用麥企業的要求。從政策設計看,盡管國家發布了規劃引導小麥各產區因地制宜發展優質專用小麥。但由于長期以來實行以表觀品質(容重、水分、雜質等)為主導的收購政策,優質麥賣不出優質價,加之優質麥與普通麥混收混儲,難以滿足企業對高品質小麥的需求。這一定程度上,導致優質專用小麥發展不迅速,種植規模不大。
會議認為,推動小麥產業提檔升級,需要各有關部門、企業、種糧大戶同力合作共同推動,深入開展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做大做強小麥產業聯盟,加快優質專用小麥科技創新,完善優質專用小麥標準體系。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陳友權指出,發展優質專用小麥是新形勢下提升我國農業產業競爭力的需要,分析了當前優質麥發展所面臨的困難和制約因素,并針對當前優質麥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深入開展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做大做強小麥產業聯盟、加快優質專用小麥科技創新及完善優質專用小麥標準體系等四點要求。
中國科學院趙振東院士指出,在發展優質強筋小麥和弱筋小麥的同時,應將質量評價工作范圍擴大到面條和饅頭專用的中筋小麥。
年會還邀請了河北省農科院李輝研究員、山東農業大學孔令讓教授、河南省農科院雷振生研究員、江蘇省作物栽培管理站王龍俊研究員、安徽農業大學鄭文寅副教授和中糧集團特聘專家萬富世同志作了專題報告,分別針對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小麥質量現狀、發展瓶頸、質量提升策略進行了研討,并對2018年度生產上品質表現好的“山農26、濟麥229、新麥26、藁優5218、龍麥60、中優578、西農511、偉隆169”8個強筋小麥品種進行了專家現場面包鑒評,面包評分均達到了85分以上,即相當或優于美國小麥對照樣品。
(來源: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農民日報 》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