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加2018年國際再生稻的會議代表

天門市華豐農業合作社萬畝再生稻示范基地

洪湖市萬全鎮5000畝再生稻示范片

黃岡市蘄春縣再生稻景觀
何紅衛樂明凱
“湖北蘄春種出如此高水平的再生稻,簡直太神奇了!”10月19日,位于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的首席科學家辛格爾頓博士(GrantSingleton)在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觀摩再生稻豐產高效栽培技術現場時說,再生稻是一個節本增效、輕簡實用的好技術,要將好的經驗帶回去,讓中國的再生稻先進技術造福于東南亞地區,甚至是非洲地區。
10月18-20日,再生稻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蘄春縣舉行,來自中國、美國、菲律賓等12個國家的再生稻研究專家、相關企業代表150多人參會。
“再生稻豐產高效栽培”是對水稻生產種植模式的一次重大創新。華中農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楊少波參會時介紹說,機械化生產是當前社會經濟形勢下再生稻發展的重要方向,2009年以來,由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長江學者”、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彭少兵團隊和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黃見良團隊研究開發的機收再生稻豐產高效栽培技術已在湖北省及其周邊省份大面積推廣,2018年湖北就發展300多萬畝,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一種兩收畝產過噸糧
再生稻是利用頭季收獲后的休眠芽萌發成穗再收獲一季的水稻,具有生育期短、產量高、優質、省種、省水、省工和增收等優勢,能夠集約利用時間和空間,在溫光資源兩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地區種植。2018再生稻國際學術研討會專家認為,中國潛在的再生稻種植面積達5000萬畝,按再生季每畝300公斤產量計算,全國能增收150億公斤稻谷。
10月19日,由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章秀福、湖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推廣研究員羿國香等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對蘄春縣赤東鎮酒鋪村頭季已實產驗收的兩塊再生稻田進行了再生季現場收割測產,兩塊機收再生稻田再生季平均畝產為403.6公斤,加上8月6日頭季實收產量669.2公斤/畝,“頭季+再生季”畝產稻谷1072.8公斤。
赤東鎮酒鋪村是蘄春縣發展再生稻種植的一個窗口。蘄春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顧盛中說,近年來,在湖北省農業農村廳的支持和華中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專家團隊的指導下,蘄春全縣再生稻種植面積達到25萬畝,已實現大面積再生稻“一種兩收畝產過噸糧”。
孟加拉國全球最大非政府組織BRAC的農業與糧食安全項目主任伊斯蘭姆博士(MDSirajulIslam)說,湖北機收再生稻兩季畝產超過1000公斤,而且再生季的產量可以達到頭季的60%左右,這的確令人驚訝,很樂意與中國同行一起在全世界推廣機收再生稻技術。
日本東京大學加藤洋一郎博士(YoichiroKa?to)說,日本再生稻的發展將以優質粳稻品種為主,穗子大小是再生季產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探究強再生力和大穗形成的生理特征以及早熟、抗低溫再生稻品種的選育將是研究的重點。
美國德克薩斯州農業技術研究與推廣中心竇富根博士說,優化栽培管理措施是促進美國再生稻優質高產的關鍵所在,氣候變化、倒伏、水分管理等因素對再生稻產量和加工品質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再生季產量還有提升空間
“SALIBU”技術是來自于印尼的一種水稻再生種植制度,每年可以收獲3.5-4次,并能獲得較高的周年產量。
應用“SALIBU”技術使再生季產量潛力可達到主季產量的80%。印度尼西亞水稻研究中心農學家阿格斯天尼女士(NurwulanAgustiani)介紹了“SALIBU”技術即主季收獲后7天,再割一次,留樁高度3-5厘米,再割前后7天需無水層,再割后7-14天灌水施肥。但“SALIBU”技術存在大面積推廣勞動強度大,無水層情況下雜草嚴重,雨季倒伏等問題。
運用“稻樁倒伏再生稻”可以有效地提高水稻再生季的產量,其再生季的產量可達到頭季的80%。來自泰國巴吞他尼府水稻研究中心莉達雅博士(NittayaRuensuk)介紹了泰國部分地區采用碾壓的方法,使頭季收割后的稻樁倒伏,從而促使低位再生芽萌發,以形成大穗從而提高再生季的產量和經濟效益。
廣東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鐘旭華博士介紹,可充分利用廣東熱、水、光資源豐富等自然條件優勢,發展“頭季-再生季-蔬菜”模式,冬季種植經濟作物,如土豆、芥菜等,可有效解決水稻和經濟作物的矛盾。試驗表明,再生季施提苗肥和穗肥對廣東再生季增產作用最大。促芽肥對再生季產量影響很小甚至沒有影響。目前已經設計了廣東機收再生稻技術規程。盡管廣東省機收再生稻面積不大,但總體表現為產量逐年上升。
像種果樹一樣種多年生水稻
“種一次水稻可以多年收割,把水稻從一年生變成多年生,就像果樹一樣。”云南大學農學院院長、教授胡鳳益介紹說,宿根性多年生水稻就是把地上部分收割后,保留地下莖部分,免耕。等到來年,從地下莖部分又可長出新的水稻苗,再次成為可以收割的稻谷,一次播種可收割四五年。
胡鳳益與云南省農科院糧作所研究員陶大云合作,利用長雄野生稻地下莖的多年生性狀,培育了一系列多年生品種。多年生水稻可以越冬,而大多數再生稻不能越冬。種了多年生水稻后,只要不破壞地下莖,免耕,還可套種蔬菜、小麥等作物。目前,多年生水稻還沒有大面積推廣,只在一些一季稻種植地區試驗種植。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副研究員張建福說,在所開展的品種篩選試驗中發現,再生季產量主要來自倒2和倒3節位。未來重點選育高產、抗性強、優質、適應性強和再生力強的再生稻品種。
四川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研究員徐富賢的研究結果表明,在頭季稻收割前,再生芽生長越慢后期的死亡率越高,尤其是倒4和倒5節位上的再生芽。當再生芽的長度短于3.5厘米時,其死亡率相對較高,而當其生長到一定長度,沖出葉鞘的再生芽活芽率較高,基本全部存活。
越南農業科學院杜氏秋香女士(DoThiThuHuong)對再生稻的留樁高度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再生稻的生育期與留樁高度呈負相關。在不同地區留樁高度需要根據溫光資源條件來選擇。
讓再生稻可持續發展
“頭季機收是再生稻系統得以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彭少兵團隊針對再生稻生產過程中的制約因素與技術瓶頸,著重研究再生稻生產的全程機械化。
彭少兵及其團隊的研究,明確了再生季干物質生產與太陽輻射利用率是決定再生季產量的重要因素;揭示了再生季稻米直鏈淀粉、酚酸類和脂肪酸含量增加是再生季稻米口感更優的生理機制;闡明了頭季機械收割后,收割機履帶非碾壓區通過邊際效應縮小了與傳統人工收割方式再生季的產量差;進行了再生季與頭季、與同期晚稻稻米食味品質比較,再生稻安全品質(重金屬含量變化)研究,及適合再生稻生產的專用收割機研發。
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唐啟源介紹,已篩選出適于湖南再生稻生產的品種,通過早移栽的方式優化水稻的生育期,采用“四防一增”栽培技術,即防止再生季低溫條件下抽穗、防止頭季高溫危害、防止頭季稻倒伏、防止紋枯病和稻瘟病、增強水稻再生力。開展了頭季機械直播方式的研究,使機械施肥和除草與播種同步進行,有效地減少勞動力的消耗和其他投入。
“印度65%人口以水稻主食,綜合印度的土壤氣候條件和收益比較,選擇短生育期、高產品種,蓄留再生稻是經濟可行的方式,而且再生稻能有效利用資源,避免秸稈焚燒,是保障糧食安全、解決環保問題的重大契機。”來自國際水稻研究所的斯圖爾特博士(AlexanderStuart)介紹說,研究表明,在印度主季適時早播是再生稻及后茬作物成功的關鍵。
水稻集約化生產可結束饑餓、實現糧食安全、提高營養和促進農業生產持續發展。國際水稻研究所辛格爾頓博士(GrantSingleton)例舉了再生稻利用水稻生長季節的異質性,能夠減少稻飛虱發生;降低頭季留樁高度,能顯著減低個別種類的二化螟發生;增加再生稻種植面積,有可能增加水鳥和兩棲動物的數量,但是也有可能加重某些病害、鼠害和雜草危害。在注重農業產量的同時,也要發展可持續農業和生物多樣性農業,促進農業產品的綠色發展。
農民日報近年來對湖北再生稻的圖文報道:
2015年10月29日《“校地”合作發展再生稻》
2015年11月9日《把品質和效益放在首位推廣再生稻——訪湖北省農業廳廳長戴貴洲》
2015年12月4日《轉方式、調結構——湖北農業著重發展再生稻產業》
2016年10月24日《七院士田間考察“再生稻”》
2016年11月17日《10萬畝到220萬畝,再生稻的湖北“逆襲”——訪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彭少兵》
2017年2月7日《農大教授與種糧大戶的田間對話:發展再生稻大有可為》
2017年11月13日《湖北:再生稻如何綠色“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