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成立六十周年之際
本報記者唐園結李慶國李飛蘆曉春
若將新中國農業科技進步歷程視為一曲樂章,那么,其中有一串音符格外動聽——
農作物新品種培育首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繪制全球首張西瓜基因組序列圖譜、“黃早四”玉米品種作為20世紀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被永久封存在中華世紀壇、創建第一個“國字頭”精準農業研究基地、“京字號”二系雜交小麥大面積播種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悠悠一甲子,孜孜六秩歌。北京農科院一代代科研人員秉承“求實創新、團結奮進、爭創一流、和諧發展”精神,勇毅擔負起不同歷史階段所賦予的時代使命,全院科研能力和轉化水平不斷提升,創新律動澎湃不息,步履鏗鏘勇往直前,為實現農業科技強國夢奉獻了一張功能強勁的“北京芯片”。
時值仲秋,滿懷著豐收的喜悅,記者走進了這座農業科技創新的殿堂……
從德勝門外到西山腳下,從肩負恢復首都農業發展使命的往昔到引領世界農業科技創新的今天,時空變幻,北京農科院用六十載如歌歲月詮釋——擔當魂
北京德勝門外,高樓鱗次櫛比,車流徹夜不息。很難想象,當年曾有一批農業科研人員,在此躬耕生產,教民稼穡。
1958年9月,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創建于此,開啟了支撐首都農業發展和促進全國農科進步的奮斗征程。
一張老照片,將記者帶回到半個世紀前的北京——幾名科研人員正在一個養豬場防控豬瘟,所使用的疫苗就產自北京農科院建立的疫苗廠。受益于該廠,北京市的豬瘟和雞瘟被控制住了,安全生產燃眉之急隨之而解。
彼時的北京,亟須恢復農業發展和開創農業科研事業。北京農科院責無旁貸地擔起了這一歷史任務。科研人員艱苦創業,1/3時間蹲點、1/3時間跑面、1/3時間種田,靠“三三制”兼顧了生產與科研,首都農業科研體系漸成系統,農業生產得到了極大恢復與發展。
斗轉星移。改革開放之初的北京,市民吃菜難、吃果難、吃蛋奶難、吃瘦肉也難。北京農科院迎難而上,培育出雜交甘藍新品種,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培育成瘦肉型“杜長北”三元雜交豬,讓北京市民買瘦肉不再難;解決了大白菜貯藏難題,選育了西紅柿新品種,建立了無公害果蔬基地,培育出“京欣”系列西瓜品種,用一系列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充盈了北京市民的菜籃子。
今天,“平谷大桃”既是一個響亮的地理標志,也是一個成熟的農業產業。追溯至市場經濟勃興之初,平谷大桃的聲名鵲起還要得益于北京農科院致力于開展干鮮果品一條龍開發研究。
當時,服務于農產品產業化發展浪潮,北京農科院育成了桃的早、中、晚熟系列配套品種及加工品種,并且以平谷區大華山鎮為示范基地,帶動全區發展成為“中國大桃之鄉”,最終打造出一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典型樣板。
進入新世紀,隨著北京逐步發展成為世界級大都市,北京農科院又將科研重點調整到解決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問題上來。
“京科968”玉米、“京秋3號”大白菜、“京欣”系列西瓜、“京麥7號”雜交小麥……一個個響當當的品種播撒全國。
世界最大的標準DNA指紋庫、我國最早開展精準農業研究的小湯山精準農業示范基地、全國率先建立的現代農民遠程教育體系和農村信息服務體系……一座座科研殿堂拔地而起。
國家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許勇繪制成世界首張西瓜全基因組序列圖譜,國家桃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姜全篩選出桃、油桃和蟠桃優系40余個。所有這些成果,提升了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科技含量。
“今天的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擔負著新的時代使命,要服務于首都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建設,瞄準世界前沿引領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創造下一個甲子的輝煌。”在黨委書記高華心中,北京農科院將建設成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網絡的關鍵樞紐、農業科技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影響力廣泛的區域農業科研創新中心。
對任何一個科研單位而言,創新都是立足之本;對居于大都市里的農林科學院來說,創新是唯一出路。強隊伍、建機制、夯基礎、出成果,北京農科院精彩演繹——
創新譜
北京市農科院院史館里,一根干癟、短小的玉米靜靜地躺在玻璃展柜里,看起來并不起眼。但在玉米育種家眼中,其價值堪比黃金。
它就是我國最重要的玉米種質資源之一——玉米早熟自交系“黃早四”。40多年前,“黃早四”問世于北京農科院,其后組配雜交出“后代子孫”品種50余個,累計推廣面積逾7億畝,使得我國玉米單產實現了飛躍性提高。
北京農科院院史館的一面墻上,展示著一位位在各自研究領域頗負盛名的專家。他們共同扛起了北京農業科研的大旗。得益于長期的人才隊伍建設和不斷的管理制度改革,如今,北京農科院擁有一大批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實現了院士零的突破。更為重要的是,人才評價和職稱評聘機制的創新充分釋放了科研活力,形成了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農業科研單位的事業發展空間,是由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兩個維度劃定的。”在北京農科院院長李成貴看來,農業科研人員,既是科技工作者在農業領域履職盡責,也是農業工作者在科研崗位上追求創新。
“長”在西瓜地里,“泡”在實驗室中,與西瓜打了20多年交道的北京農科院蔬菜中心主任許勇,得了個“西瓜大王”的稱號。他曾歷時4年,帶領團隊繪制出世界首張西瓜全基因組序列圖譜,打開了西瓜生命活動的“黑匣子”,大大提升了育種效率,一舉奠定了我國西瓜基礎科研的全球領先地位。如今,北京農科院所培育的“京欣”系列西瓜品種在華北、華東等主產區占有率已超過60%。
近年來,北京農科院在雜交小麥、大白菜、西葫蘆、鱘魚等多個領域都取得了育種研究的領先成果,為北京種業之都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北京農科院信息中心展廳,占據一面墻的巨型電子屏上正演示著農機深松作業的場景,作業的位置、狀態、深度以及面積等信息一目了然。這是中心自主開發的全國農機深松作業遠程監測系統,解決了作業面積和質量人工核查難的問題,已在全國21個省市推廣應用3萬套。
為了搶占農業信息技術領域研究和應用的“高地”,早在1991年,信息中心主任趙春江就在北京市小湯山建立了國家精準農業研究示范基地。
20余載潛心鉆研,趙春江組建了全球最專業的農業信息化研究團隊,其研發的農機北斗自動導航與測控技術打破了國外壟斷,開發的全國農業科教云平臺、金種子云平臺、水稻智能化浸種催芽系統、航空植保作業監管系統等一系列重大成果在全國范圍廣泛應用。
如今,北京農科院已成為我國智慧農業和精準農業的先行者。2017年,趙春江成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這是國家對其在農業工程科技上的成就給予的褒獎,更是對北京農科院近些年在原始創新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上的進步作出的肯定。
60年厚積薄發,讓北京農科院在動植物種質資源創新、農業信息技術與智能裝備研發、農業生態治理、資源高效利用與休閑農業技術研究等六大學科領域和20個專業方向上優勢盡顯,為北京農業向“高精尖”沖刺提供了科技之源。
如果說銷售是農產品的“驚險一躍”,那么轉化就是科研成果的“生死一搏”。讓成果走出實驗室、試驗田,扎根于京郊乃至全國的田間林下,北京農科院自有其——
轉化策
被農民稱為“玉米團長”的趙久然是北京市農科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曾率團隊研發出80多個玉米新品種,其中就有赫赫有名的“京科968系列玉米”。
而讓趙久然最自豪的,是他為2.6萬個玉米品種辦理的“身份證”。2013年,北京市農科院建成全球最大玉米標準DNA指紋庫,在分子水平上為每一個品種明確了一個身份,一舉解決了一品多名和一名多品的亂象。如今,指紋庫已為各方累計檢測樣品5萬多批次,成為玉米新品種產權的“保護神”。
重研發,也重轉化,這是北京農科院“專家為本,成果為王”的價值理念所決定的。
北京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70%,率先邁入較高水平集約發展階段。這樣的成就,相當程度上得益于北京農科院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生物防治、雨養旱作、沼液滴灌、林下養殖……一項項深受農民歡迎的農業技術和成果,推動首都農業向高效、節水、循環方向邁進。大興西瓜、昌平草莓、密云板栗、房山食用菌、通州觀賞魚……一個個京郊區域特色產業的發展與升級,同樣得益于北京農科院的技術支撐。
從2012年開始,北京農科院正式實施科技惠農行動計劃,搭建一個農業科技服務平臺,建立高效機制、建設專業服務隊伍和實施惠農工程,面向京郊開展科技服務和成果示范推廣。2015年又推出“雙百工程”,力爭用3到5年形成百名專家服務隊伍和百個以上的亮點基地。目前,北京農科院已在京郊建立技術示范中心基地140個,構建了以專家為主體的“院、區、鄉、基地”4級科技示范推廣服務體系。
“十二五”以來,北京農科院共示范推廣新品種437個,示范推廣新技術279項,推廣的西瓜、大桃、白菜等許多品種已成為郊區的主導品種。
只有解決了科研和推廣“兩張皮”問題,才能最大程度上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2016年,一個名叫“鴨坦布蘇病毒病滅活疫苗”的家禽新疫苗被批準為國家一類新獸藥,它的問世解決了長期困擾我國養鴨業的“鴨坦布蘇病毒病”疫情。
該疫苗從取得病毒樣本到獲得獸藥證書歷時僅5年半,而業界一般需要6到8年。“如果沒有企業的合作,是不可能在短期內讓疫苗發揮其應有價值的。”主持這項疫苗攻關的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劉月煥說,項目先后有5個生物制品企業、10多個養鴨企業,共計200多人參與。
成果轉換之快的關鍵因素在于科企的深度聯合攻關。最終,劉月煥在6項技術上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并與疫苗成果一起以1000萬元的轉讓費轉讓給兩家生物制品企業。按照北京市農科院的科研成果轉化獎勵政策,他的團隊將可獲得轉讓費的70%。
機制的放活極大地促進了成果的轉化,僅2017年,北京農科院成果轉化總收入就達1.19億元。
從首都打造高精尖農業到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再到全國農業現代化、中國農業“走出去”,凡國家戰略所需、時代召喚之時,北京農科院必積極作為,譜寫了一曲——
開放頌
北京西南900公里外,河南省鄧州市沃野良田上,有一片北京農科院的雜交小麥種子生產基地,總面積達萬畝。這樣的規模對中原農業大省來說,不過“九牛一毛”。
雖是“一毛”,但輻射全國。小麥收割前,來此觀摩和洽談的各地種子經銷商絡繹不絕。現在,這里正在建設國家雜交小麥產業化基地研發中心。未來,它將與北京農科院小麥研究中心實現相隔千里的“同頻共振”,合力推進我國雜交小麥的產業化進程。
北京農科院,從來就不是僅服務于北京一地的農林科研單位。
雜交小麥的異地“安家”是北京農科院服務全國的一例。像河南鄧州的國家雜交小麥產業化基地一樣的京外科技示范推廣基地,北京農科院截至目前已建立130多處。
河北的胸膛里跳動著京津兩顆心臟。兩年前,北京農科院牽頭聯合三地23家科研單位和企業率先打破行政區域藩籬,組建京津冀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北京農科院的品種、技術等各項成果可以在聯盟區域內廣泛推廣轉化。
河北省海興縣前貸莊村的農田大多是鹽堿地,“種啥都不豐收”一直困擾著村民。“京麥6號”雜交小麥示范基地的落戶,讓村民們看到了豐收希望。“畝產530多公斤,這么高的產量我們這里從沒有過!”村民們對試種結果無比興奮。
與前貸莊村相隔萬里之遙,巴基斯坦白沙瓦瑞吉村的農民弗里杜拉也在種植“京麥6號”。“小麥的產量提高了一倍以上,我非常開心,以現在的收入,我可以把孩子們送到學校讀書了。”如今,弗里杜拉正在積極向親戚朋友推薦種植這個來自中國的小麥新品種。
這是北京農科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遞上的中國農業科技名片,目前該品種已被列入北京市“一帶一路”建設重點內容。中種雜交小麥公司科研部經理張勝全告訴記者,雜交小麥的適應性很強,可以從北緯25度的巴基斯坦卡拉奇種到北緯40度的中國北京,適種區域南北跨近2000公里。
“京科糯2000”在越南種植面積達150萬畝,成為該國糯玉米主導品種之一;北京農科院培育的優質蔬菜種子出口日本、俄羅斯、土耳其等20個國家;溫室控制器、灌溉智能控制終端、精準農業遙感技術等農業信息化產品應用于以色列、加拿大、英國等一些農業發達國家的設施農業上……大批的科研成果走出北京農科院的大門,邁出國門,走向世界。
一位60歲的人,或已步入晚年。但一個奮進了一甲子的科研單位,則正值壯年。一路走來,北京農科院以擔當、創新、奉獻與開放的風貌,在我國農業科研的歷史舞臺上奏響精彩樂章,也憑借著持久的積累、大膽的探索和始終如一的為農為國情懷,不斷夯基固本,厚積科研力量。面向未來,她將與全國農民為伴,與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為伍,奮力譜寫一曲“新時代農科創新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