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河南頻道報道(陳文杰):9月11日,由河南省臺灣事務辦公室主辦的“小康路上•看鄉村振興”兩岸媒體聯合采訪活動走進濟源市王屋鎮,探訪當地萬畝現代高效農業產業扶貧基地,感受改革開放40年后這里的新氣象。
王屋鎮木洼村村支書張樹杰介紹,2000年前這里是人均收入不滿百元貧困村,現在形成了“制種+高山蔬菜”、“煙草+高山蔬菜”的農業模式,主導蔬菜制種和高山反季節蔬菜,村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1300元。

兩岸媒體探訪王屋山高效蔬菜制種示范基地(陳文杰 攝)
據該公司負責人侯三元介紹,該公司以“小種子、大產業”的發展理念,充分利用河南省濟源市的自然資源要素,抓蔬菜種子產業快速發展的歷史機遇,把小種子做成了“大產業”。特別是公司以建設國家級蔬菜種子生產基地為目標,帶動王屋山區農民制種致富,更是將小種子做成了富民大產業。
侯三元說,通過“濟源市農業扶貧政策”、“一攬子保險”、“到戶增收項目”等一系列幫扶政策和特色農業保險,公司扶持引導貧困戶通過發展產業脫貧致富。截至目前,全市“蔬菜制種+高山蔬菜”產業涉及180余個行政村,帶動農戶8000余戶,畝均年收入可達8500元以上。

村支書張樹杰(前排左一)接受兩岸記者采訪(陳文杰 攝)
“該基地帶動全市44個貧困村,蔬菜制種210戶貧困戶,帶貧比例9.9%,高山蔬菜343戶貧困戶,帶貧比例16.2%。目前高山蔬菜長勢良好,預計發展‘蔬菜制種+高山蔬菜’產業的貧困戶2018年年底可實現全部脫貧。”張樹杰說。
2017年開始,柏木洼村又踏上農旅融合的新征程,以金黃燦爛的白菜花海為主景,于每年4月下旬,舉辦王屋山國際菜花節,以花為媒、以花興業、以花富民,做大做強高效農業制種產業,切實提高了群眾的家庭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