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甭管出于什么目的,不少大大小小的種子企業都相繼從育種下手,建立起了自己的科研隊伍,甚至有的種業老總還親自上陣管理,或主抓或直接參與了育種。如此等等,我們不難看出種子企業對科研、對育種較高的重視和期望。
種子企業有了科研有了育種,企業內不少人都會順理成章地將企業希望寄托于企業的科研和育種上,從而放松或低估了企業其他多個層面和基本的服務功能,同時也在較大程度上忽略了企業科研育種的更重要含義,更加地迷信品種、依賴品種,失去了本該有的客觀公正對待每一個品種的正常心態,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害了企業也害了企業的科研與育種。
說到了這里,我們就有了問題:種子企業科研是干嘛的?
首先,多數人觀念中的企業科研就是育種,就是出品種,出的品種就是服務于企業!沒錯兒,暫時的理論和實際也就是這樣的,但更多的時候卻又不是這樣。因為雖然企業有自己的育種也有自己的品種,但企業更多的時候還不可能靠自己的品種來養活自己,還要立足市場去選擇、去匹配更適合自己的品種。此時,企業的育種和科研的作用是什么呢?是用科研的方式幫助企業了解市場、了解品種,把握品種的風險所在,讓不論是自己企業的品種還是“拿來”的別人家的品種都能夠為企業營銷服務,降低各個環節中的運營風險和成本。要永遠牢記,沒有十全十美讓各方面都滿意的品種,但只要是我們用科研的方式找到了“側”(市場與需求),接下來的事(品種的缺陷,人們不滿意的地方),就是企業科研所該干的了!
第二,企業科研是“招牌”,是吸金納銀的噱頭。最近幾年,由于國家政策調整的緣故,一些科研經費、基地建設經費和一些基層項目的啟動經費等都有向企業轉流的趨勢,而此時的企業要有一定的“框架”模式來接收或準備接受這些經費。什么是最直接、最有吸引力的“框架”模式呢?就是企業的科研、企業的育種。另外,企業的科研與育種隊伍的建立也是企業有后勁兒、有實力的具體體現,可能更是企業長遠發展的基石。
第三,企業科研是企業科技水平總體提高的“油子”。種子企業從職人員不具備一定的農業科學技術水平不行,而這些農業科學技術最直接的來源就是企業自己的科研育種隊伍,它們是在各個不同場合潛移默化慢慢滲透而來,是圍繞著一個生產或營銷中所出現的實際問題而來,是與每個人所從事事業的相關而來……這種氛圍中,會使得科學技術更加的具體、更加的有針對性、更加的讓人容易掌握和接受。企業的最終是服務,服務的同時有盈利;而服務應該有別于“忽悠”,服務應該植根于真正的科學與技術。
第四,破除“迷信”的功效。包括我們種業人在內的一些人,由于對育種、對品種接觸的少,又結合前一段時期投放到生產中品種類型較單一或數量過少的緣故,迷信育種、迷信品種的現象存在,這種現象導致了人們很容易有“大金娃娃”會出現、“大金娃娃”是救世主的心態,甚至有等待、盼望“大金娃娃”出現的現象。這種現象對企業不利,因為即使“大金娃娃”出現了,人們還會盯著更大的“大金娃娃”的出現……企業科研,就是讓人們了解育種、了解品種,破除迷信,最終提升企業總體的科技含量,為企業服務。
(作者:麥S,中國種業商務網特約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