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井噴——品種多了
新修種子法保留原有的國審和省(區)審渠道,又增加了綠色通道、聯合試驗體以及引種備案制等,特別是有些育種人員前仆后繼,眾口鑠金,呼吁玉米品種審定不能以“產量為綱”,不宜把高產的鄭單958、先玉335作為區試對照。國家《玉米品種審定標準》終于修改了,新標準規定:產量超過對照5%的指標被取消了,甚至“產量數據不再作為淘汰依據”了。供審玉米品種產量比對照品種平均增產≥3.0%,且每年增產≥2.0%,生產試驗增產≥1.0%就可以通過了。閘門打開,新審定玉米品種井噴了,“2017年有176個玉米品種通過國審,如加上各省審定的品種,全國玉米可用品種約有2000個,大多數縣市種子市場都會涌現出500-1000個玉米品種。
農業部資料:2016年雜交玉米制種面積410萬畝,產種量14.65億公斤,加去年庫存6.0億公斤,可供種量20多億公斤,預計2017年用種量10.0億公斤,余種將達10.0億公斤。如果再加上違規私繁和違法濫制的產種量,一年不制種,兩年都夠用。2017年無疑更是種業界寒冬中的酷寒之年,品種井噴了,預計海嘯出現的時間為時不遠了,洶涌澎湃,大浪淘沙,其中有八成以上品種進入市場一兩年就可能偃旗息鼓了。
玉米種子庫存高企持續多年依然顯示不出拐點,每年都有庫存種子轉商,同時又積壓新庫存。持續性的產能過剩“雪上加霜”拖累種業的發展步伐。肆無忌憚的違規私繁和違法濫制對產能過剩、阻礙資本積累和圍困正規企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滯售——面積減了
2015年國家出臺“糧改飼”政策,取消玉米補貼,價格隨行就市,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像坐滑梯似的出溜下去,2016年全國面積驟減3000多萬畝,有預報說2017年可能再減5000萬畝。
新世紀以來農民種玉米每畝地保本能凈利三五百元,突然間實行玉米價格隨行就市,辛苦種地一年增產不增收甚至還要多少倒貼錢。思前想后種什么都感到糾結:紅薯、黃豆、花生、蔬菜?農民失去了明確的種植意向,幾度陷入迷惘和絕望。當玉米價格大幅度下跌時,有的地方種糧大戶“毀約棄耕”減少玉米種植面積。
熙熙攘攘的種子市場冷清了。經銷商倍受煎熬,度日如年。湖北襄樊一位老板電告,快到端午節了,我今年種子銷量還不及去年的一半,市場遲滯,沒有銷售高峰。山東青州一位老板說,我今年銷售種子還不到30%,這里是半山區旱地,最后銷售峰期就盼老天一場雨了。河北固安縣一位經銷商說,遍地的常規貨大路貨開始賣就丟本甩貨白搭費用,賠慘了。豫北某縣一家種子公司通過鄉鎮干部協助,端午節前就把10萬袋玉米種子按每袋15元直接進村入戶了。
在玉米價格和面積雙降的形勢下,種子滯售更多地暴露出了政府在市場風險識別、應急措施制定、預估行情、宏觀引導等方面的缺失。政府應該利用各種資源進行宏觀調控,規范與疏導種子市場,幫助經銷商和農民走出困境。
三、促銷——各顯神通。
在新品種井噴、市場滯售形勢下,種子營銷凸顯“買方市場”,經銷商從宣傳品種產量優勢,演變為優惠促銷力度的競爭。經銷商都繃緊勁兒盼望有一個銷售峰期,特別是越來越臨近玉米播種季節,營銷宣傳風煙迭起,經銷手段花樣翻新,到處有經銷種子的宣傳車,鑼鼓聲聲,彩旗飄飄;標牌林立,人頭攢動。擺宴席、砸金蛋、摸大彩、送贈品等經銷手段,其中也少不了忽悠團的喧囂、浮躁、欺騙的成份。比如宣傳每銷售千袋中有人會“中獎千元”,每銷售萬袋中有人會“中獎萬元”,還有人高舉獲獎萬元鈔票的圖片招人眼球。農民的眼神兒不是盯在種子的質量和價格上,而是被那些花花綠綠的鈔票和獎品吸引住了。
端午節前后促銷一例:河南某鄉鎮種子市場,經銷店懸掛“進店有禮”、“購種有獎”標語。農民歡喜獎給購物券,可以任意換購農藥、化肥或日用品。但也有獨樹一幟、計高一籌的,農民進店就看到方桌上擺放噴香誘人的“大米干飯紅燒肉”,哈!老河南會毫不猶豫地坐下來端碗領獎背種子。
種子促銷雖然效果明顯,但容易產生促銷依賴,改變盈虧平衡點。價格一旦喪失定力,很容易帶來價格崩盤。銷量崩盤有很多辦法挽救,價格崩盤連挽救的辦法都沒有。所以促銷運用得當,是撕開市場的利劍,顯示出奇制勝的效果;運用不當,不但會自掘墳墓,還會禍害行業。在無序競爭的市場環境中,促銷必然是“人參賣成蘿卜價”。
四、降價——凈倉是福
春節剛過,種子降價風波席卷全國種子市場,官方報道玉米種子價格約有20%-30%的下滑幅度,隨營銷進程實際降幅遠遠大于此數,種子價位呈現嚴重兩極分化,困惑重重的種業老板必須應對的是保品牌還是去庫存的痛苦抉擇。玉米價格的低迷讓農民更舍不得加大投資,往往是哪個品種便宜就買哪一個。種子價格一旦出現波動,猶如開閘潰壩的江河。
種子企業降價分為兩個層次:品種降價和經銷讓利。一是根據品牌和質量降價。價格戰的背后始終游離著一個高庫存魅影,出貨為王,凈倉是福。企業管理者的最高境界是種子不積壓、爭取零庫存。任何企業老板都知道降價是經營的危途,可謂“不降價是等死,降價可能是個安 樂 死”!二是給代理商或經銷商讓利。今天種業銷售依然嚴重依賴于經銷商,銷售渠道占去企業50%甚至70%的利潤。經銷商遵循最基本的贏利原則:“哪個公司讓利多、獎勵多,哪個品種就暢銷!你想啊,現在玉米面積減少,農民進店買種子(如果不是指定購某個品種),我當然要努力銷售讓利最多的那個啊!”在品種嚴重同質化情況下,大路品種營銷沒有高峰,你不降價他降價,不論是采取什么招,賣出去才是硬道理。降價使種子企業的利潤攤薄,經銷商和農戶的胃口越來越大,品種的品牌的聲譽算是徹底淪陷了。
降價和促銷是今天種業老板去庫存屢試不爽的招數,但降價似乎更接近于“斷尾求生”。專家指出,經濟政策和種子市場變化詭譎,有很多種業老板前景糢糊,孤注一擲。在品種繼續井噴、產能過剩加劇的情況下,種業可能會出現多樣化的生存生態,其結果肯定會出現企業或品種“劣幣驅逐良幣”逆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