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秋局長指出,本次青貯粗飼料大會是一個特別獨特的一個會議,這個飼料青貯飼料產業,從種子到這個養殖、全產業大家一起來聚集一堂來討論青貯飼料產業的發展、來討論如何推動我國畜牧業的發展、同時也來討論我們種子、這個青貯飼料的這個種業如何發展。所以這個會議我認為是個非常必要、非常及時、非常有意義的一個會議。具體講,我們種子產業怎么去適應這個變革?去適應這個青貯飼料這個產業的發展?這個如何做?我想呢,我們種業要適應這個轉變,要為這個養殖產業、為養殖產業服務。要為農民服務,為消費者能吃到更好的肉、喝到更好的奶來服務。這樣我們的種業就要到產業當中去,到市場當中去,到農民當中去,研究我們的發展任務和目標。
今年中共中央決定的是農村工作,是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農業供給側改革、是整個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一環。要求中生產端供給側發力、破解農產品當前供需結構的矛盾、提高農業比較效益、緩解資源壓力、提升競爭力。種業作為農業生產、農產品供給、種植業結構調整的起點,農業供給結構調整改革,對種業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務。那么在新要求和新任務面前,目前我們總說種業處在一個什么樣的狀況,應該怎么樣的評價,我認為我們現在這個中國種業面臨著一個很嚴重的一個挑戰,隨著這個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結構的調整,進入了一個爬坡越坎換檔升級的這么一個階段。這個階段不進則退、歸納起來我認為現在是四期疊加。
第一個就是平臺期。平臺期就是我們中國種業,大家都知道,是以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為主體、催生和發展的中國種業。在雜交技術上,這些年來已經發展得很快,但是還缺乏顛覆性、革命性的技術。在種植結構上,現在子粒玉米要從5.5億畝調減到5億畝,而且目前糧食生產總量大于消費,所以市場的糧價面臨著下行的趨勢。我們中國種業的銷售額在700—800億人民幣之間已經徘徊了3年。我們分析這個平臺還要持續一段時間,所以進入了一個平臺期。
第二個是進入了產業轉型期,市場競爭由價格競爭向價值競爭轉變。種業也需要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所以推進糧經飼和特色主業發展已成為當務之急。
第三個是企業進入分化期,在目前市場疲軟的情況下。應有一部分的企業,應以10%甚至20%的增長,金融資本大量進入種業,種業分化趨勢將會更加明顯。兼并與被兼并、淘汰與被淘汰,將會成為一個常態。在分化期中,將有一批大企業將會越來越大,一批區域性、特色性、專業性的中小企業會更專、更精、更特。
第四個就是進入一個法制的迭生期。在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大背景下,新的種子法全面實施,依法治種的法律制度的“籠子”將會越扎越緊。種子監管的能力會快速提升。所以在新的形勢下,現在種業發展要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努力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品種創新和環境優化為重點,以企業為主體,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調整工作思路,轉變發展方式,改革體制機制,加快糧經飼大種業、創新種業、綠色種業、數字種業、清正種業,5個種業的建設為現代種業發展增添新動能。
簡單說一下我們的思考,第一個就是要建設糧經飼大主業,主要就是我們種業還要做大做強。我們提出來到2020年,前50強的種業要占國內種業市場份額的60%的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任務還很艱巨,要推進企業強強聯合。“大”還有個含義就是要“全”,目前我們種業80%是集中在糧食作物、特別就是糧棉油這個作物來。這個棉油糖、菜果茶、蠶桑麻、橡膠煙葉藥用植物等經濟特色作物,在我國種業是個短板。我國有700種農作物,常年種植的作物品種有350種。國家統計范圍的作物就有68種。我們收集的種子資源有48萬份,這些小作物、小品種蘊含著大市場。所以我們要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的這樣一個機遇,建立全面的一個種業。這個小作物特色種業的發展,要構建種子企業、科研單位、主體功能區、緊密結合的新機制。也就是我們這次要全產業鏈的參與、與農產品深加工、市場品牌打造相銜接。加快形成一家種子企業,一種特色作物、做專做精一項特色產業的發展新格局。
第二個就是建設綠色種業,要以推動品種更新換代,與種植結構調整相適應、與綠色可持續發展相適應、以調整完善品種審定標準為手段,改變長期以來以產量為核心的標準。帶動育種方向與種業發展方向的調整。品種審定標準,要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出發點,增加節肥、節水、節藥等抗逆性指標。適應激化生產、清簡化栽培,要加快培育一批節水5%,節藥、節肥10%以上的新品種。
第三個要建設創新種業。目前我國種業科研和生產兩張皮、傳播、轉化常梗堵、企業科研能力弱等深層次問題依然突出。嚴重制約現代種業發展。當前國家對科研的整體政策方向,是要釋放科研機構、科研成果、科研人才的創新活力、加快成果轉換應用,種業要以全系改革和科企合作為主要突破口。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種業創新新體制。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兩個“輪子”協同驅動我國種業發展。
第四個是要建設數字種業,隨著現代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各行各業傳統運行方式帶來深刻的影響。種業要主動適應積極應用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智能技術、遙感技術等前沿技術改造品種研發、生產經營、營銷服務、以及行業管理等方面的傳統管理方式。加快數字種業建設,在育種方面應用生物學、基因編輯、智能信息等新技術開展定向、精準育種,提高品種研發效率和水平。在生產經營方面,融入互聯網、大數據、遙感等新技術,降低運行成本,提高管理效能。在營銷服務方面,引進互聯網平臺,規范線上線下交易渠道,構建銷售服務全程一體化的營銷模式。在行業管理方面,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涵蓋品種保護、審定、登記和生產經營許可以及備案、標簽、市場監管等信息的全國統一種業。建立信息平臺,實現數字可查詢,種子和追溯。
第五個要建設清正種業,以貫徹實施新種子法為契機全面推進依法治種,抓緊修訂配套規章,做好與新法規相適應的法律制度框架,加強法律培訓宣傳,加大打假護權和市場監管力度,形成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環境。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部署。深入推進種業管理的放、管、服,扎牢拒腐防變的籬笆,強化監督和問責,切實把種業系統打造成風清氣正、廉潔奉公、奮發有為的優良隊伍。以正風帶動行風建設清正種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