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前夕,由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帶隊,來自全國18個省(區、市)的土肥站負責人和技術骨干以及高校科研專家一行60人驅車前往北京市大興區噴施寶設施農業試驗基地參觀考察。
大家來到興青益農合作社基地,看到大棚里試驗示范組長勢旺盛、葉片翠綠、果實飽滿的番茄,紛紛豎起了大拇指。“很明顯,與常規處理組相比,采用了噴施寶立體施肥技術的番茄個頭大、顏色艷、坐果多,黃葉也明顯減少了。化肥農藥的用量降了下來,產量卻提高了不少。”合作社負責人付永超說。
同樣收到良好試驗效果的還有立春農業基地和大興農業科技成果展示基地。“番茄、苦菊、生菜……近幾年的試驗結果表明,噴施寶在促進作物生長發育,提高作物抗病性和抗逆境能力,提升土壤肥力等方面效果明顯。”大興區土肥站站長哈雪嬌評價道。
這些,只是全國農技中心組織開展的噴施寶產品田間試驗示范的一個縮影。全國農技中心2016年噴施寶產品田間試驗技術培訓會透露,自2008年始,全國農技中心已連續9年在27個省(區、市)對31種作物開展噴施寶系列產品試驗示范,項目共計260個。
“從試驗示范結果看,噴施寶在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增產提質方面效果顯著,糧食作物中增產高低順序為大豆、小麥、玉米、水稻;7種經濟作物增產在12%以上,增收在10%以上。此外,還摸索出對15種作物的最佳噴施方式及噴施倍數,規范了該產品的使用方法。”全國農技中心博士薛彥東介紹,“2016年在23個省(區、市)共安排了噴施寶試驗21項,肥效示范9個。全年試驗示范呈現出3大亮點,一是試驗目的從增產增收往質量效益、生態環保并重轉變;二是參試肥料品種從單一型肥料向多元化、復合化肥料轉變;三是試驗方案從通用型試驗處理向特色型試驗處理設計轉變。”
長期以來,在我國糧食增產的背后,大水大肥大藥農業生產方式造成的面源污染“隱隱作痛”。化肥農藥零增長、土壤修復、平衡施肥……近年來,一系列與生態農業相關的新理念,如弦上之箭,亟需一發中的。
廣西噴施寶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東升表示,當前,我國土壤環境總體狀況堪憂,部分地區污染較為嚴重,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之一。為此,噴施寶公司成立31年來,始終堅持綠色、低碳、環保的理念,不斷創新噴施寶綜合技術,為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而努力。這不只是商機,更是企業家的社會責任。
全國農技中心副主任謝建華認為,未來農業發展將由單純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轉變,生態環保、綠色安全、科技創新將是農業發展的重點,噴施寶立體施肥模式、套餐式產品搭配是一次產品理念和定位上的創新。噴施寶公司30多年來已經走出了一條創新、綠色的發展道路。
以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為例。“噴施寶在降低土壤鎘污染方面起到了可觀的作用。”湖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黃云湘經過對噴施寶產品“降鎘寶”中微量元素降低稻米鎘含量機理研究,探索出鋅肥和硅肥等降鎘提質的施用方法。“比如有機鋅肥,試驗結果表明,以噴施寶稀釋倍數為1000,0.1%ZnSO4葉面噴施稻谷產量最高,降鎘最適宜。”她說。
“噴施寶產品在江西試驗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有兩點建議。”江西省土肥站代表羅賢方說,“一來希望噴施寶公司能不斷研發具有綠色發展理念的新產品,為環保事業做出更大貢獻;二來希望能繼續堅持試驗示范推廣,以真實數據、現實效果獲得農民接納和認可。” 梁春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