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海洋(中)在實驗室,和同事一起進行技術攻關。
□記者侯夢菲
核心提示丨農業,一直是河南的傳統優勢。相較于小麥、玉米等農作物,芝麻似乎微不足道。但不為人知的是,省農科院的張海洋科研團隊幾十年致力于芝麻遺傳育種研究,使我國芝麻研究水平達到了國際領先。目前河南芝麻新品種新技術已經悄然走向全球,沿著“一帶一路”種到了蘇丹。昨天,“芝麻優異種質創制與新品種選育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跨界
從棉花跨界到芝麻完成世界首張芝麻分子遺傳圖譜
1988年,張海洋考進了南京農業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從事棉花遺傳育種研究。1993年畢業后,他受聘到省農科院芝麻研究中心,開始從事芝麻研究。
“當時,我國芝麻生產的技術問題比較突出,院領導和老一輩芝麻專家對新來的博士人才寄予厚望。加上我自己對芝麻育種工作也很感興趣,隨后就轉向了芝麻研究。”張海洋說。農業科研工作周期長,見效慢。張海洋說為了選育出優良的新品種,一般需要7-8代(年)的時間。為了節省時間,他們每年要種上三季芝麻。河南種一季,海南加代種兩季。
為推動芝麻學科發展,在開展育種工作的同時,張海洋注重開展芝麻基礎理論研究。2009年,張海洋帶領團隊完成了世界上首張芝麻分子遺傳圖譜。2014年,主持完成了芝麻基因組計劃,繪制出世界首張芝麻栽培種基因組精細圖,發掘出芝麻產量、品質、抗病、耐漬等相關的基因位點。
為解決我國芝麻種質資源匱乏的問題,張海洋曾多次帶隊遠赴芝麻起源地的非洲開展考察工作。張海洋團隊先后收集了國內外芝麻種質資源1473份,構建了世界芝麻核心種質群,為推動我國和世界芝麻遺傳育種整體研究水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數據
中國芝麻和數字1/3的“緣分”
目前,我國芝麻種植面積排在全球第四,但是單產和總產量均居世界第一。
利用創制的高效育種技術體系,張海洋團隊將多個優異基因聚合,培育出生產上急需的突破性芝麻品種6個,并創造出了畝產268.8公斤的世界最高單產紀錄。
張海洋說,研究芝麻和一個數字特別有緣:1/3。河南芝麻種植面積,約占全國1/3。張海洋帶領的科研團隊約占全國芝麻科研人員的1/3。他們團隊培育的新品種,近五年在10個芝麻主產省累計種植1257萬畝,在全國占1/3。
另外,他還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蘇丹、印度等國都是芝麻的主產國,芝麻出口的價格較中國低。但日本人在加工芝麻產品時,總要在非洲或印度芝麻原料里添加1/3的中國芝麻,“主要是因為我國的芝麻品質最優,含油量高、皮薄、口感好。”
據了解,近五年張海洋帶領全國芝麻產業技術研發團隊,通過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使我國芝麻平均單產提高了22.7%,增收芝麻41.3萬噸,創社會經濟效益49.6億元。
目前,張海洋團隊在蘇丹建立了國際芝麻科研和生產基地,并在蘇丹、俄塞俄比亞等國家開展了芝麻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推廣。張海洋說,“十三五”期間,計劃使我國芝麻畝產提高1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