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5月18日:第8版,區域
本報訊 “原來我這800畝地種的是小麥,不僅容易發生漬害,還因為小麥的成熟期較晚,影響到下一茬水稻的種植。改種油菜之后,不僅管理簡單,不影響下茬水稻種植,相比小麥每畝地還能多收入200塊錢。”
說這句話的是河南省固始縣種植大戶、固始縣太平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丁志發,他從前年開始將其800畝流轉土地全部種植成油菜,而他種植的油菜品種則來自于河南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油菜研究室研究員張書芬團隊培育的新型雙低油菜新品種豐油10號、雙油195和雜雙7號等。
據悉,這些油菜品種均具有低芥酸、低硫苷的特點,油酸含量在60%以上,接近橄欖油70%的含量,飽和脂肪酸含量僅為4%左右,低于橄欖油,被稱為平民化的橄欖油。
固始縣是河南省農科院“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工程”科技成果綜合示范縣,也是國家油菜現代產業技術體系示范縣,河南省油菜主產區之一。
5月10日,“優質高產油菜雜交種及豐產簡化栽培技術示范”現場觀摩會在固始縣郭陸灘鎮太平村舉行,會議代表現場觀摩了油菜在當地的長勢,并對張書芬團隊的油菜品種進行現場測產。
為了實現降本增效,根據優質雜交油菜的特征特性及生育特點和發育規律,張書芬團隊確定了“五改五降”的高效生產技術。采用該技術后,油菜的播種和收獲均實現了機械化,苗期蚜蟲的防治效果接近100%,開花期蚜蟲防治效果仍高達90%以上。根據油菜莢果成熟不一致、角果容易炸裂等特點,結合當地下茬作物播種時間,時間充裕時用聯合收獲,反之用分段收獲。
“在保證國家糧食生產面積的同時,保證食用植物油的供給安全需求以及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力挖掘油脂的生產潛力,在農村勞動力越來越緊缺的情況下采用機械播種收獲,減少管理成本上,雜交油菜及高效生產技術的示范推廣起到了典型的帶動作用。”河南省農科院副院長鄒慶鵬說。
據了解,除了固始縣,河南省油菜團隊的雙低油菜品種和高效生產技術在河南省其他油菜主產區均采用了同樣的示范推廣模式。根據測產團隊的測產結果,固始、羅山縣和新縣今年油菜的畝產均在300公斤左右,羅山縣稻作區畝產高達311公斤,創造了該省水稻田油菜高產紀錄。(史俊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