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楊娟)“從事種業工作20多年來,我首次代表參試企業參與農作物品種區試聯合測產。每一個過程環節、測量結果、工作評價都經我見證并簽字確認,徹底消除了以往對測產數據真實性的疑慮,真正確保了區試最關鍵測產環節的公正和科學。”9月23日,剛剛結束在湖南省邵陽市中稻區試品種第一次測產后,湖南奧譜隆種業首席育種專家吳厚雄欣喜地告訴記者。
農作物品種區試主要是對品種的豐產性等農藝性狀進行鑒定,是確保種子安全的第一道關口,也是新品種審定的必過關卡。一段時間以來,種子行業對區試工作的公開、公正性存有疑慮。
近年,湖南不斷創新思路,完善區試審定工作方法,探索出一套行業認可、操作可行的模式。日前,湖南首次實行了對中稻、一季晚稻和晚稻區試品種進行聯合測產。該模式首先對參試品種實行梯度試驗。先由湖南省種子協會、省作物學會組織新品種聯合品比試驗,育種單位按要求提出申請即可參試。從聯合品比試驗中擇優參加省區域試驗,既解決了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問題,又解決了個別優良品種可能漏選的問題,同時還確保了區域試驗質量。二是對參試品種實行兩層密碼管理。即參試品種先由湖南省種子管理局品種管理科科長獨立編制第一層密碼,再由湖南省農作物良種引進示范中心具體負責區試的工作人員獨立編制第二層密碼,編好的密碼都當場封緘簽字蓋章存單位保險柜,直到測產數據出來后,才解密品種信息。三是全程關鍵環節接受多方監管。以水稻品種為例,在水稻育秧期、成熟期和收獲期這三個關鍵節點,湖南組織省種子管理服務站、市(州)種子管理站、區試試驗點和水稻區試參試單位形成聯合測產組進行過程監管。
為確保這一做法能夠發揮出理想效果,湖南在聯合測產前對所有工作人員進行集中培訓,就測產方法、工作流程、有關要求等進行細化明確,做到嚴格按規范要求測產;購置尼龍網袋、水分測定儀等工具設備,做到同一個點“一把尺子”。收割后即測定毛谷水份、稱毛谷重量,裝入完好的尼龍網袋,用特制封簽封口。曬干測產前保持網袋、封簽完好,由聯合測產小組現場監督清選、稱重,確保測產全過程的規范、公正、透明;要求工作人員嚴守工作紀律,在測產時不得接受承試單位、參試單位的任何接待。
湖南省農委種子管理處處長許靖波表示:“參檢品種設置兩層密碼,參試企業從過去的‘被隔離’到現在‘被邀請’參與監管,體現了湖南對品種區試公正性的全力維護。我們希望通過嚴格的規范、科學的方法、透明的程序讓真正優良的品種過關斬將。”











![[人民日報] 我國篩選出耐鹽堿種質資源1100多份](http://518pifa.cn/file/upload/202411/08/09230381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