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省種業發展保持了良好態勢,種業體制改革和市場監管等重點工作實現了新的突破,取得了顯著成效。審定推廣了一批優質、高產、高效、多抗等新品種,篩選出了一批適合輕簡化種植、機械化作業的主要農作物品種,特別是適宜機械粒收玉米新品種選育發展勢頭較猛,與目前規模化生產實際相適應,為全省糧食實現11連增提供了科技支撐。種業人才、技術、資源等要素正在規范有序流動,重點是育種科技人員快速向企業流動,科企合作更加緊密,企業兼并重組速度加快,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和商業化育種模式正在形成,全省種業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由種業大省向種業強省轉變邁出了堅實步伐。為了更好地推進我省現代種業發展,現就2015年種子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指導思想
2015年全省種子管理工作的指導思想是: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中央1號文件精神、省委省政府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圍繞發展現代種業主線,以深化種業體制改革為動力,以提高創新能力為抓手,以依法治種統攬全局,扎實做好市場管理、品種管理、質量管理、信息管理等工作,努力實現種子市場監管上新水平,品種選育有新突破,現代種業發展有新進展,為我省農業和糧食穩定增長提供可靠支撐。
二、工作目標
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實施意見》(豫政辦〔2014〕186號)要求,務求種業體制改革措施落地生根;繼續保持打擊假冒偽劣和侵犯品種權行為高壓態勢,使我省種子市場秩序進一步好轉;搞好品種試驗、示范展示,篩選出一批適應機械化耕作、收獲的優質品種;加強種業信息管理工作,實現信息互聯共享;堅持加強行風建設,依法依規開展種子執法,打造一支素質過硬、作風優良的種子管理隊伍。
三、主要任務
(一)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種業科技創新能力。《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國辦發〔2013〕109號)頒布以來,我省于去年出臺了《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實施意見》(豫政辦〔2014〕186號),今年初,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農業部辦公廳為了進一步落實國辦109號文件,出臺了《關于鼓勵事業單位種業骨干科技人員到種子企業開展技術服務的指導意見》(人社廳函〔2015〕28號)。三個文件的出臺為種業體制改革做了明確闡述,政策性強、含金量高、內容具體、可操作性強。各級種子管理部門要認真學習相關政策規定,把握精神實質,在具體工作中逐項落實。要深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深入種子企業、深入育種科技人員,搞好調查研究,摸清底子,把握大局,因人施策,重點圍繞種業人才、技術、資源、資金等要素的合理流動,進行及時有效的管理、指導和服務,把種業利好政策的效應發揮到最大限度。特別是對流向企業的育種科技人才搞好跟蹤服務,幫助他們解除后顧之憂,主動發揮他們在科技創新、商業化育種中的重要作用,務求種業體制改革取得實效。
(二)依法開展種子市場監管,確保農業生產用種安全。認真落實2015年全省種子市場監管工作座談會議精神,嚴格按照《2015年河南省打擊侵犯品種權和制售假劣種子行為專項行動實施方案》(豫農種植〔2015〕17號)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繼續保持全省種子市場監管高壓態勢。一是嚴查問題企業、問題品種和種子集散場所。對轄區內持證企業進行拉網式排查,對種子集散場所進行重點排查。對存在嚴重問題的企業、種子集散場所,要聯合公安、工商部門依法查處,該吊證的吊證,該查處的查處,斬斷非法利益鏈條。二是加大源頭治理,鏟除非法制(繁)種基地。開展省際間的聯合執法合作,對在外省制種的企業進行突擊性質量抽查和檢測,對沒有資質的企業生產的種子,堅決給予報廢,從源頭上把住私繁濫制和非法制種關口。三是集中查處大要案,接受社會監督。聯合公安、工商部門重點查處牽涉面廣、數額巨大、危害嚴重、影響惡劣的種子案件,該移交的及時移交,堅決杜絕以罰代刑。對大案要案開展省際間聯合執法,部門協同辦案,省市縣三級聯動查案,實行掛牌督辦,快查嚴打,及時向社會公開督辦結果,自覺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
(三)加大種子質量檢查力度,遏制劣質種子流入市場。按照農業部和農業廳統一部署,省市縣三級分工合作,開展好大規模質量監督抽查,商品玉米種子質量檢測覆蓋率達到70%,商品小麥種子抽查覆蓋率20%,重點企業和重點品種實行全覆蓋檢查,其他作物抽查覆蓋率由各級種子管理部門自行制定。不具備檢測能力的市(縣)指定檢驗機構代為檢驗。對檢測不合格的企業要保存好檢測結果,完善證據鏈,為打擊品種侵權和制假售假提供依據。全面開展對省內小麥種子生產基地的檢查,在小麥種子生產的關鍵時期,各級要對本轄區內企業小麥種子生產基地進行100%的檢查,對檢查不合格的小麥繁種基地要強制報廢。
(四)嚴格執行品種審定新辦法,加強品種管理工作。貫徹農業部《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2013年4號令)要求,嚴格品種審定程序,執行品種審定標準,提高品種審定的客觀科學公正,接受社會監督。按照《河南省農作物品種終止使用暫行辦法》(豫農種植〔2006〕28號)及相關規定,對審定時間長、已無利用價值,種性退化、存在重大缺陷,未按規定時限提供標準樣品的品種退出市場。
各級種子管理部門要及時公布品種退出目錄。對已確定退出的品種,自發布一個生產周期后停止經營推廣。按照參試新品種試驗年限和試驗點要求,取消交叉試驗方式,不縮短試驗年限;執行試驗點次要求,提高試驗結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降低農業生產風險;堅決執行關鍵病害一票否決制,避免主要病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危害。省級建立品種權備案信息公布機制,為種子執法提供信息保障。
(五)嚴把品種試驗關口,科學安排品種展示示范。全省計劃安排玉米、水稻、棉花、花生、大豆、西瓜、馬鈴薯七種主要農作物試驗品種 1890個,其中預試品種1366個,區試品種411個,生產試驗品種113個。擴大玉米機收預備組試驗品種種植面積,保證試驗數據真實可靠,品種審定客觀公正,加強對試驗點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及監督,確保品種審定的公正、公平、科學。根據氣候生態類型,省站將在18個省轄市和10個直管縣科學安排、合理布局各類主要農作物新品種展示示范,加快品種的推廣應用步伐。
(六)做好種子工程項目建設,為種業健康發展提供保障。根據國家種業政策,做好種業發展規劃和遠景布局,及時申報種子項目;加強對已批復的種子項目建設的監管,確保工程質量和進度;完善種子項目管理規章制度,規范項目建設,保障種子工程項目依法進行;加快農作物種子省級農作物綜合試驗站和南繁科研育種基地項目建設,爭取立項和投入使用,早日發揮科研育種作用。
(七)加強種業信息管理工作,發揮信息服務種業效能。一是建設省市縣三級種業信息平臺和基層信息網點平臺,做好種業基礎數據信息統計和種子生產、市場趨勢分析,完善種業發展年度報告,全面掌握主要農作物種子需求情況,準確把握種子市場供需形勢。二是引導企業建立全程可追溯和互聯共享的信息系統,重點建好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種子質量追溯信息管理平臺,同時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探索建設種業電子商務平臺。三是開展信息技術培訓,加強種業信息人員隊伍建設。
四、加強行風建設,增強服務意識
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落實依法治國方針,種業部門各級領導都要切實做到“管好自己,帶好隊伍、干好事業”。一要廉潔自律勇于擔當。圍繞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政風建設要求,抓好種業行風建設,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委省政府20條意見要求,通過開展民意調查、行風評議等活動,把解決“四風”問題與企業訴求、農民呼聲結合起來,做到辦事公開透明,執法公正規范,服務便民高效,樹立公正廉潔、務實高效的種子行業新風氣。二要提高素質,創新種子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在當前種業發展新的形勢下,注重研究現代種業展規律、破解發展難題,總結工作經驗,尋求工作突破,不斷提升研判宏觀形勢、扶持企業發展、維護農民利益、做大做強種業的能力。三要落實目標責任管理,抓實抓好各項工作。圍繞促進糧食生產這個中心工作任務,切實擔負起重任,把種子企業、科研單位和農民群眾的所盼所需所憂作為重點,搞好調查研究,扎實做好種業體制改革服務、種子市場監管、品種管理、質量管理和種業信息管理等工作,做到職責內的情況明、底數清、數據準,為科學決策、高效管理和解決問題提供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