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劉強)日前,科技部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科技部副部長張來武就農業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問題做了介紹。在回答本報記者提出的“如何推進現代種業創新體系改革”的問題時,張來武表示,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重構和再造現代種業體系,現代種業體系的特征應該是商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
張來武介紹說,我國在世界上是一個種業大國,但并不是一個種業強國。從國家競爭的角度,從糧食安全的角度,解決我國現有種業體系小而散的問題迫在眉睫。所以,重構再造一個商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現代種業體系是順應國家發展需要和現代農業建設的需要。早在2012年2月,科技部就會同農業部、國家林業局、教育部、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了以“創新引領發展,做強做大種業”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博鰲農業(種業)科技創新論壇,由此拉開了推動種業市場化、商業化和國際化創新體系再造的改革實踐。為此,科技部發布《生物種業十二五科技發展重點專項》,統籌國家科技支撐和863計劃,部署農林動植物種業專項,組織25個項目。啟動實施主要農作物商業化育種項目,已經創制出優質、抗病、高產農作物新品種535個,優良品種在生產上推廣應用達3.5億畝,優良動物新品種6.2億只(頭)。
重構和再造現代種業體系必須要把種業成果推廣擺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上。科技部推動北京國家現代農科城建立了種業科技成果托管中心和技術交易中心,已匯集了各地成果6000項,推介農作物新品種7000個。在陜西楊凌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立了國家(楊凌)旱區植物品種權交易中心。建立了山東壽光蔬菜電子交易市場種權交易平臺,到2013年年底簽約合作會員單位達到50家,交易價值3億元左右。
同時,現代種業創新體系還需要構建種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科技部積極策劃籌建以社會資本為主導的種業科技創新基金,促進種業商業化和社會化。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和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將種業基金列入優先支持項目。北京建立了通州國際種業園,以“政府搭臺、公司運行”的種業產業開發模式,構建種業國際化創新基地。
那么,重構設計之后靠誰來實施?張來武認為,不能靠政府行為,因為種業推廣最終是一個市場行為,要靠創新驅動。過去傳統驅動主要是靠政府靠投資,但創新驅動的本質不同,是依靠人、依靠人力資本。因此,科技部探索了科技特派員方式,讓科技特派員去實施和參與種業體系的再造,培養現代種業體系的新型主體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