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田間到餐桌,農產品至少要經過4個環節,每增一個環節,至少加價20%~30%。流通渠道不暢,導致農產品流通環節過多,流通成本居高不下。菜農覺得菜賤,而市民卻覺得菜不便宜。
為破解“農民賣難,市民買貴”難題,近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流通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其中對暢通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制定了具體政策,省商務廳也根據《意見》制定了相應措施。
這些政策和措施將著力解決哪些問題?將給老百姓生活帶來哪些實惠?帶著這些問題,11月7日,記者采訪了湖南省商務廳市場體系建設處副處長彭欣。
一鄉鎮一標準化農貿市場,“露天交易”不再有
農貿市場是居民采購生活必需品的主要場所。但由于我省農貿市場多建于上世紀80年代,存在基礎設施老化、布局不合理等問題,特別是鄉鎮還有很多馬路市場,導致了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
針對這一問題,《意見》提出,實施“農貿市場三年行動計劃”,從今年起連續3年,將農貿市場標準化改造納入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省財政每年給予1億元左右的資金支持。
彭欣解釋,“農貿市場三年行動計劃”即擬用3-5年時間,在市城區建設改造100個示范農貿市場,發展新型業態和直銷直供,布局建設1500個社區生鮮超市;在122個縣(市、區)2159個鄉鎮建設改造2159個標準化農貿市場,解決以路為市、露天交易的問題。
今年,標準化改造400個農貿市場已納入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
農產品直采直配,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流通成本
《意見》提出,深入推進“農超對接”、“農批對接”,實施農產品直采直配工程,鼓勵農貿市場、超市、酒店等建設農產品基地。
“這就減少了中間環節,避免了農產品市場過度波動問題,有助于緩解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解決‘市民買菜貴’難題。”彭欣認為,這項措施還有利于引導農民走上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之路,對農戶和產業都有好處。
彭欣說,實施“農超對接”,對于農戶來說,未采摘農產品時銷路已明確并得到合同保護,農業生產有保障;另一方面,合同對產品質量及驗收標準提出要求,農民會提升種植技術,有利于整體提高農業科技水平。
目前,我省共有80家零售企業與農產品生產企業(基地)開展“農超對接”,共建有直營連鎖門店2000個,生鮮配送中心192個,產地集配中心891個。
同時,根據《意見》,省商務廳將會同財政、農業、物價部門,重點推進“農產品直銷店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支持、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在社區開設一批農產品直銷店。
鼠標一點,農產品供求雙方網上對接,提高流通效率
農民挑著擔子上街賣菜的方式將被改變。《意見》鼓勵農民走出田間地頭,在互聯網上銷售農產品。
“根據《意見》,我省正積極探索‘網上對接’,支持農產品供求雙方通過‘新農村商網’、‘網上供銷社’、‘湖南農業信息網’進行網上對接。” 在彭欣看來,農產品網上交易改變了傳統流通渠道,還能促進農民返鄉創業和就近創業。
“但不是所有的農產品都適合網上銷售。”彭欣介紹,由于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體系的不健全,生鮮農產品的電商發展受到了制約。省商務廳將完善我省農產品冷鏈物流網絡建設工程,建成一批跨區域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形成一批具有較強資源整合能力的核心冷鏈物流企業。重點支持產地預冷設施建設,力爭到“十二五”末全省農產品冷庫庫容增加50萬噸,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達到20%、30%、36%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