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科學應對我省當前高溫干旱天氣,減少中晚稻生產損失,8月23日,省種子管理局組織栽培、育種和氣象等方面的專家,就7月中旬以來持續高溫干旱天氣對中晚稻生產的影響進行了形勢分析和對策研討。
在座談會上,與會專家認為,今年高溫干旱天氣來得早,持續時間長。7月17日以來,我省以晴熱高溫天氣為主,氣溫顯著偏高,7月17日-8月12日,我省平均氣溫為30.6℃,偏高1.6℃,氣溫之高,為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歷史同期第2位,僅次于2003年同期。贛中、贛北地區45縣(市)出現40℃以上高溫,日最高氣溫35℃以上持續日數普遍為20-30天。降水顯著偏少,全省平均降雨量為49毫米,比常年少7成,為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歷史同期第2位,僅次于1966年同期。與會專家指出,高溫干旱嚴重影響中晚稻生長發育,水稻幼穗分化期、孕穗期和抽穗揚花期是對高溫干旱最敏感的時期,當連續三天以上最高氣溫超過35℃,濕度低于75%時,將減少水稻籽粒數,影響開花授粉,結實率降低,甚至絕收。我省大部分中稻品種的幼穗分化期和孕穗期處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開花期在8月中旬至8月底,剛好遇上持續高溫干旱,導致穗子變小、穎花退化、千粒重下降和結實率降低,尤其是對高溫干旱敏感的品種結實率下降更為明顯。7月下旬至8月中旬我省晚稻正處于分蘗時期,持續高溫干旱影響其營養生長,導致分蘗減少,有效穗不足,還可能造成早穗、穗子變小、結實率降低。為此,與會專家提出以下應對措施:一是灌水降溫。有水的地方灌水降溫,缺水的地方進行田間噴霧,降低冠層溫度,進一步提高中稻結實率,促進晚稻正常生長;二是增施穗粒肥。中稻畝施氯化鉀3-5公斤和尿素2-3公斤,增強植株抗旱性,提高結實率;晚稻畝施氯化鉀6-7公斤和尿素5-6公斤,增加穗粒數。在破口前,噴施磷酸二氫鉀150-200克/畝,或在抽穗期至齊穗期噴施其他葉面肥;三是加強病蟲害防治。根據當地蟲情預報和田間病害發生動態,確定防治適期和防治對象田,對癥下藥,將病蟲害損失降至最低;四是及時改種。對高溫干旱造成絕收的田塊,因地制宜進行改種,力爭水稻損失其他作物補;五是防御“寒露風”。高溫干旱可能導致晚稻生育期延長,要及早做好防御“寒露風”工作,確保晚稻安全齊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