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春耕生產在我國各地陸續展開,種子銷售也進入了旺季。種子不僅承載著農民一年的希望,也是農業穩定發展的根本。當前,我國種業發展狀況如何?記者就此問題進行了調研。
發展路線已明確
種業安全直接關系著國家糧食安全,發展現代種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國正在大力推動現代種業發展,全力打造種業強國。
2011年4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首次明確了農作物種業作為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的地位,指明了今后農作物種業的發展方向,明確了堅持自主創新、堅持企業主體地位、堅持產學研相結合、堅持扶優扶強的“四個堅持”的基本原則。2012年12月,國務院頒布《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對現代種業發展進行了全面規劃,并提出了我國種業發展的清晰路線。
此外,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出臺了扶持“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的減免稅政策,建立了總額15億元的現代種業發展基金;農業部修訂了《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大幅提高了種子企業的準入門檻,有效推進了企業的兼并重組。據統計,目前我國種業企業的數量由最初的8700多家下降到6200多家。“大企業增加、小企業減少,是個好勢頭。2012年新品種保護品種當中,企業申請量首次超過科研教學單位。”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副局長馬淑萍說,這充分說明了我國種業企業正在向現代種業方向大步邁進。
科企合作成趨勢
“種業安全則糧食安全,這就要求企業研發的關鍵技術必須掌控在手中。”北京大北農(002385)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物技術中心博士丁德榮表示,研發能力關乎企業發展的生命,今后種子企業的競爭將是自主研發能力上的“較量”。
然而,推進傳統種業向現代種業發展,特別是做大做強種子企業,我國種業面臨的一個很大弊端就是“育繁推”脫節。長期以來,“育”基本上在科研院所完成,而種子企業只負責“繁”和“推”這兩個環節,如何建立機制讓“育繁推”結合起來?馬淑萍表示,要積極推進科企合作,促進科研單位的育種要素、人才資源、技術向企業流動,開展“育繁推”一體化商業化育種。
“育繁推”一體化商業化育種模式是一種現代科研育種的模式,以企業為主體,遵循市場化導向、規模化研究、專業化分工、集約化運行的原則,使新品種在選育、繁殖和推廣的每一環節上相互銜接,符合市場經濟,特別是注重前期研發和后期推廣之間相互促進的關系,從而促進種子企業迅速崛起。
反觀我國的種業現狀,一方面,擁有優秀研發人才的科研院所不熟悉市場需求,在新品種研發過程中易與市場“脫節”;另一方面,種子企業由于沒有研發能力,缺乏核心競爭力,很難做大做強。建立商業化育種,推動科企合作,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憑借高效的育種機制,不僅有利于整合、利用人才資源,減少不必要的重復研究,更利于發揮企業的市場能力,按照市場規律研發新品種,激發科研人員的潛能。
創新能力待加強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2011年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在研發投入、兼并重組、基地建設等方面扶持種業企業發展,大力推動了我國種業的蓬勃發展。“企業強則種業強”,但我國種業發展起步較晚,種業企業發展與跨國種業公司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
規模和實力上的差距顯而易見,我國種業企業“小、散、亂、弱”的特征明顯。據統計,目前我國現有種子企業6200多家,大多研發能力不強,具備“育繁推一體化”能力的企業不足百家,前10強種業企業所占的國內市場份額不過15%。特別是自2001年種業市場開放以來,跨國種業公司占領我國種業市場份額不斷攀升,目前約有95%的甜菜、50%以上的食葵以及相當份額的高端蔬菜都是外國品種。同時,在研發投入方面,我國前50強種業企業每年的研發投入總共不足20億元。
差距更體現在機制和模式上。多年來,我國傳統種業育種模式主要是靠科研院所完成,相同領域不同單位各自為戰,研究重復、資源浪費的情況不在少數。“品種選育是低概率事件,必須有‘大規模’群體作保障、‘精確性’技術作支撐,必須構建商業化育種‘大體系’作后盾。”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副局長廖西元說,育種是種業的核心,要提高與跨國種子公司同臺競技的能力,這就離不開種業企業在研發創新上下功夫。

上圖 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加大研發投入,更新實驗設備,投入2.93億元研發資金到下屬北京金色農華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圖為大北農生物技術中心的科研人員在實驗室查看苗情長勢。
本報記者 吉蕾蕾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