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馬鈴薯新品種高產栽培技術集成示范樣板現場實收測產,粵引8538、中薯18、中薯20等馬鈴薯新品種的畝產在3500公斤以上。”日前,在惠東縣平海鎮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惠東試驗示范基地測產現場,工作人員宣布,新品種試驗通過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執行專家組的驗收。據了解,新品種取得畝產3500公斤以上的成績,實屬不易。
每年引進30多個新品種
“通過收獲的情況來看,整個薯型、長勢、產量等方面在冬種區域來講,確實是比較高的。”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執行專家組成員陳伊里教授分析,惠東縣冬種馬鈴薯每年10月底到12月底播種,次年1至4月份上市,正值鮮馬鈴薯上市淡季,產品供不應求,售價達到2.6元每公斤左右,創造了反季節的高效益,大幅度提高了農戶收入。此外,冬種馬鈴薯有效利用了季節性資源,在兩季水稻之后種植,變冬閑為冬忙,增加了農民收入,又可改良土壤。
據了解,該試驗示范基地由省科技廳,市、縣科技局、華南農業大學和惠東縣奕達農貿有限公司一起參與試驗,主要進行新品種選育等課題的試驗研究,在廣東僅有兩個。該基地從2008年開始,每年引進30多個新品種,通過對比、試驗、專家組考證后,在惠東大面積推廣,使惠東的馬鈴薯產量逐年增加。近年來在惠東大面積推廣了費烏瑞它、荷蘭七號等品種,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惠東馬鈴薯遠銷東南亞
日前在惠東縣平海鎮田間地頭看到,到處是當地村民收獲馬鈴薯的忙碌身影。村民用耕牛松土后,將馬鈴薯放入紙箱打包,當日下午就可通過物流發往全國各地,有的還遠銷到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市場。“目前,全市馬鈴薯超過八成已經收成,這個月底前基本完成收獲。”市農業局有關負責人說。
當日正在田頭收獲馬鈴薯的平海鎮大水坑村村民林偉平說,從自家馬鈴薯收成情況看,目前平均畝產量大約3000公斤,最高的一塊田畝產接近3500公斤,今年馬鈴薯收成讓他很滿意,今年產量與去年基本持平,價格卻上漲了不少,種植9畝馬鈴薯,獲得純收入5萬元左右。“收獲完馬鈴薯,我還要種植水稻、蔬菜等作物。”林偉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