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獲全省最高科技獎的程順和院士說,“我一輩子的追求就是改良品種,讓中國農民多增收、快致富。”
程順和(右)。資料圖片
人物名片
姓名:程順和
身份: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里下河地區農科所室主任、著名的小麥育種專家
榮譽: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江蘇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他,長期從事小麥品種選育研究,主持育成一批優質高產揚麥系列小麥新品種。他,實現了我國長江下游麥區第三、四、五、六次品種大面積更新換代,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南方麥王”。他,就是江蘇里下河地區農科所室主任程順和院士。
昨天上午,在2012年度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他榮獲江蘇最高科技獎——江蘇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隨著社會的發展,糧食安全的含義也在與時俱進。”程順和說:“我們的小麥育種工作,過去的著眼點是‘高產、抗病’,現在更強調加上‘高效、環保、營養’,我們科研團隊的管理水平、學術水平、技術水平都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讓中國農民多增收、快致富。”
對待科研:“高標準,嚴要求,趕潮流”
多年來,程順和一直抱著“高標準,嚴要求,趕潮流”的態度對待工作。在四十余年的科研工作中,他始終在小麥遺傳改良工作的第一線,創新提出“不斷提高育種材料基因庫整體水平”、“鑒定抉擇時綜合性狀協調點”、田間選種“前期看長勢,后期看熟相,考種看籽粒”等一系列獲得全國同行專家好評、行之有效的育種觀點和方法。
2005年,程順和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對于程順和而言,榮譽意味著更多的責任和鞭策。作為一名院士,他深知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他的目光必須更具前瞻性,視野必須更具全局性。
現代生物技術等新技術取得迅猛發展,程順和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它們應用于傳統育種,使后者提高效率取得突破。他提出構建“以廣適高產育種為基礎,滾動回交結合遺傳標記的聚合育種為先導”的育種體系的思路,以廣適、高產、優質(中筋、弱筋、淀粉品質等)、多抗(抗赤霉、白粉、紋枯、黃花葉等病害、高溫逼熟、凍害等逆境)為目標,結合分子生化標記、雙單倍體培養、轉基因等新技術改良小麥品種。
對待工作:“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1972年,程順和被調到揚州農科所,專門從事小麥育種和栽培。育種是一項極其艱苦、繁重而周期又很長的工作,每年從秋播到夏收漫長的9個多月中,不管風吹雨打、烈日酷暑,都必須按時、按質、按量在田里觀察、記錄、測試和對種子進行考察。程順和說:“為了尋找小麥育種的突破點,當時我長年累月泡在試驗田、溫室和實驗室里,每個生長周期都要在浩如煙海的小麥材料中觀察記錄、選擇鑒定。”程順和的同事回憶道:“那時候,到了小麥生長后期,他更是從早到晚工作在田間地頭,甚至在購置新的住所時也將‘最靠近試驗田’這一因素放在首位考慮,為的就是能方便常去田里轉轉。”
程順和先生經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他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回報,參與和主持育成對我國糧食增產發揮重要作用且多次受到國家表彰的揚麥系列小麥品種18個。其中揚麥3號、4號分別獲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揚麥5號、揚麥158分別于1991年、199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揚麥5號的育成,使小麥單產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揚麥158的育成,初步解決了世界小麥育種廣適高產與抗赤霉病相結合難題……
本報記者 聶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