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要聞 » 正文

山東省農科院:實現把學科優勢轉化產業優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01-28  來源:  作者:宋修偉 于洪光 王祥峰  瀏覽次數:212
 

    編者按:時值歲末年初,各省的農業、農村工作會議已經確立了今年的“三農”發展目標,而支持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無疑成為其中一項極為重要的內容。從本期開始,周刊將陸續關注一些省份在支持種業發展方面的重點和亮點,敬請關注。

    山東是農業大省和種業大省。全省常年農作物種植面積穩定在1.64億畝左右,糧、棉、油、菜、菌及苗木花卉等用種量約26.5億公斤,市場總價值125億元左右。2012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達到902.3億斤,成為全國唯一實現連續十年增產的省份。

    這其中,作物良種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但是,長期以來山東省種子企業規模較小,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

    有著強大科研優勢和人才優勢的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在新時期的民族種業發展中引領擔當,積極推進科企合作,扶持企業做大做強,為實現山東從種業大省向種業強省跨越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科技支撐。

    科技助力產業升級

    目前,山東省現有365家有資質的種子企業,雖然種子經營機構數量較多,但是行業過于分散,缺乏真正有實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的大型綜合性種業龍頭企業。

    據統計,該省年銷售額超過2000萬元種子企業不到100家,超過1億元的僅有7家,沒有凈資產超過10億元或種子年銷售收入超過5億元的公司。2011年國家種業新政出臺,大幅提高了種子企業的市場準入門檻,將“育繁推一體化”的種業公司注冊資金提高到1億元以上。山東省農科院提出整合科技資源組建山東種業集團,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2012年12月20日,山東省種業集團完成了工商注冊,成為省政府出資、依托省農科院組建的大型國有控股種子企業,注冊資金3億元,為山東省種業創新及產業化注入了一股強勁的新生力量。

    自2007年以來,山東省農科院的專業研究所還牽頭組建了7個山東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示范聯盟。實現了產研緊密結合。

    探索科企合作新模式

    山東省農科院在作物育種領域具有明顯優勢。“十五”以來,全院承擔轉基因生物育種、良種工程等國家和省重大專項170多項,共有251個新品種通過省級以上審定。在全省種植面積過千萬畝的小麥玉米棉花花生、果樹五大類作物中,農科院育成的品種所占比例分別達到60%、10%、80%、60%和60%,大都占有主體地位。

    在創新平臺方面,全院擁有小麥玉米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花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部原種基地等國家及部級創新平臺60個,省級創新平臺28個。此外,還擁有容量20萬份的山東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中心。省農科院現有3萬份種質資源,為品種選育奠定了基礎。

    “農科院具有明顯的育種學科優勢與平臺基礎,但要把這種學科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還需要依托山東種業集團這樣的產業平臺,逐步探索出科企合作新模式。”山東省農科院院長周林表示,下一步,山東種業集團將整合院內外種業資源,把種子種苗產業作為核心業務,重點發展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畜禽、果樹苗木和中藥材種業。計劃在種子生產優勢區和糧食主產區,依托子公司建設標準化良種繁育基地和現代化種子加工中心,并積極打造服務全省、輻射周邊的多元化推廣服務網絡,最終建成“育繁推一體化”的商業化育種體系。

    面向市場調整育種方向

    在談到下一步小麥育種發展方向時,剛剛獲得山東省科技最高獎的省農科院小麥育種專家趙振東告訴記者,重點還是要在產量上做足文章。他說,我們的小麥已經達到了畝產近800公斤的潛力,但山東省小麥平均畝產卻只有400多公斤,還達不到畝產潛力的60%。首先,要培育中熟高產品種,努力把小麥的生育期至少壓縮2天,在一年兩熟的情況下,保障小麥玉米都能豐收。其次,要培育抗病性、抗逆性、適應性更強的新品種。隨著氣候的變化,新的病蟲害逐年發生,一些次要病害變成首要病害。因此培育多抗、廣適新品種勢在必行。

    山東省農科院玉米育種專家孟昭東研究員說,玉米產業要做大做強,核心工作就是要推動產研結合,密切科企合作,建立聯合創新團隊,面向生產定向育種,不斷提高育種效率和品種質量。“隨著農村勞動力資源越來越緊缺,用工多的品種沒有了市場,育種家應該圍繞適合機械化收獲,重新明確育種目標,調整育種方向,以適應生產需求,否則就沒有出路。”孟昭東說,另外,從功能區劃來講,還需要根據氣候、土壤條件和農民種植習慣,進一步細致劃分玉米制種基地和生產基地等不同的功能區,重點發揮好黃淮海夏玉米主產區的增產潛力。

    山東省農科院棉花育種專家李汝忠研究員認為,現在棉花生產面臨最大的問題是用工多、機械化程度低,近年來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植棉成本劇增,比較效益下降。特別是在制種上,雜交棉雖然是提高棉花產量的一個重大突破,但是需要人工制種,目前人工費已經從10年前的每天七八元提高到80元,增長了10多倍。關于棉花育種方向,他說,應該圍繞降低成本,減少用工,提高效益,增強棉花整體競爭力,來選育相應品種。目前他們課題組正在積極研發三系雜交抗蟲棉,不用人工去雄,減少了制種用工,這將打破制種成本瓶頸。

    李汝忠認為,育種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目前95%的企業沒有自主創新能力,而科研單位掌握著大量育種科技資源,因此短期內科研單位與商業化育種不宜脫鉤,建議待培養起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種子企業之后,再穩步實現育種主體的轉移。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