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宋振峰
在農村,千家萬戶的分散經營在千變萬化的市場面前,反應總是慢半拍。
如何把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緊密地對接起來?張掖市甘州區給出的答案是,將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破解這一難題的一把“金鑰匙”。他們通過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把“散兵游勇”式的農民組織起來抱團闖市場,在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同時,有效解決了一家一戶做不了也做不好的問題,提高了農民收入水平,增強了農業生產的專業化、規模化、市場化,提升了農業綜合效益。
如今在甘州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成了農民離不開的“組織”了。截至目前,全區已有56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入社成員8363人,帶動2.73萬農戶參與生產,社員人均純收入明顯高于普通農戶。不斷壯大的合作社,正成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有力保障。
農民加入合作社,產品賣出好價錢
“如今我們養雞的收入高了,這都是加入合作社帶來的。”甘州區大滿鎮安家寨村村民蒙吉虎一提起他加入的鄰近紫家寒村的杰靈養殖專業合作社,就止不住話匣子。
其實,杰靈合作社經營的地方,還在鄰近的紫家寨村。是什么力量讓蒙吉虎跨村加入到這里來呢?
“如果沒有合作社,咱的雞蛋每公斤咋能比別人的多賣6角錢!”蒙吉虎對記者說,“而且,也不可能統一防疫,統一銷售,成本也降不下來。”
可不是,杰靈專業合作社每天提供的鮮蛋,占了甘州區雞蛋銷售量的60%,左右著當地的市場價格。他們提供給社員的飼料還是成本價,每只雞節省成本1.2元左右,戶均節約成本1200元左右。
“以前,雞蛋都是靠販子收購。他們殺價,我們為了把雞蛋早早賣出,也相互壓價。辛辛苦苦,賺不了多少錢。”蒙吉虎說。
而且,一家一戶的單個生產,還抵御不了市場風險。
蒙吉虎記得,前幾年有一回,正值春節前,雞蛋賣不出去了,到正月二十才開始銷售,1枚雞蛋還賠3角錢。當時他養了500只雞,一天產400多枚雞蛋,一天就賠150元。
加入合作社后,再不用擔心了。蒙吉虎告訴記者,去年5月,雞蛋價格跌到了1斤2.3元,而合作社還是以保本價1斤2.5元收購社員的雞蛋。
更重要的是,合作社不但統一供種,統一供飼料,還有專門的營銷隊伍,奔波于城鄉,活躍在全國大市場,這讓包括蒙吉虎在內的甘州農民不再像以前啥都要操心,只管養好自己的雞就行了。
在合作社的帶動下,不懂市場經濟的農民,不僅有效增加了收入,也知道了這個理兒:原來雞可以這么養,市場就這么闖!如今,蒙吉虎養的雞增加到了1.5萬只。
小生產有效對接大市場,合作社讓農民腰桿直起來了,農戶對專業合作社的“向心力”也越來越強。現在甘州區212個養殖專業合作社,已吸收32%的養殖戶入社發展,尤其是參與合作社的肉牛養殖農戶,占到了全區養殖戶的50%以上。杰靈專業合作社社長董杰告訴記者,如今他們的合作社涉及甘州區8個鄉鎮40多個村,有386戶社員加入,是我省個體養雞規模最大的專業合作社。
“聯合”就是生產力,現代農業開始起航
農業效益較低的主要癥結之一是生產、加工、流通脫節。
譬如,農產品走向市場,必須有品牌,這就要組織農業統一生產,拿標準化說話,可一家一戶不可能做到這點。種植環節,農戶生產時科學技術、管理水平趕不上;銷售環節,單家獨戶的分散經營,使農產品在加工、包裝、運銷等方面都存在諸多困難,缺乏競爭力。
現在,甘州區遍地開花的專業合作社,將單槍匹馬的農民聯合到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過程中,融入產業鏈、流通鏈、要素鏈等各個環節,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活了50多歲了,我從沒見過種谷子要點播,行距、株距還有嚴格標準,更沒聽過1畝能打800斤,300斤都了不起了。”以前,花寨鄉余家城村村民蔣貴春種植谷子時,只是將種子隨手撒在地里,聽到合作社動員他按標準化種谷子時,覺得匪夷所思。
蔣貴春提到的合作社,正是張掖市花寨小米種植專業合作社。
花寨鄉位于祁連山北麓,干旱缺水,海拔又高,導致產業結構單一,農業種植效益不高。
但是,花寨小米在歷史上可是有記載的“貢米”,為何不把這一產業做大做強呢?
花寨小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甄彬發現,以前這里的農民種谷子太不講究了,不僅隨便播撒,而且總是喜歡施磷肥,沒有根據谷子所需的氮磷鉀含量配肥。
于是,2010年至今,甄彬從山西、河北等地引進谷子在當地種植,試種篩選新品種,探索總結新技術,使花寨小米獲得國家有機食品認證。同時,他還趁熱打鐵,申報注冊了“金花寨”的商標。
原來不起眼的小雜糧,成了專業合作社金燦燦的招牌。統一提供種子,統一水肥配方,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收割收購,統一加工銷售。在合作社這一系列的“統一”指導下,當地的谷子畝產量增加到了800斤左右。今年,蔣貴春不種制種玉米了,他將6畝地全種成了谷子。“1畝谷子算上谷草收入,能掙1600多元。”他說。
像花寨小米專業合作社一樣,甘州區的專業合作社把服務滲透到從生產到流通的每個環節,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解決了集體經濟組織“統”不了,國家技術部門包不了,農民單家獨戶辦不了的事,推進了農業生產經營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和品牌化,成為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織部分。
他們有的根據市場需求,積極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開展技術推廣和學習培訓,將他們豐富的市場信息變成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盤”;有的統一生產資料供應,規范農產品技術標準,加快了農業標準化進程,努力提高農產品質量;有的打無公害農產品、綠色和有機食品的招牌,通過“農超對接”,提高合作社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附加值,既保證了農民收入穩定增加,又推動了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壯大。
從單干走向合作、從分散走向集約。如今在甘州區,農民專業合作社成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助推器”、農民進入市場的“聯結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穩定器”。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帶領下,甘州正在釋放出巨大的生產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