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腳下,大漠深處,傳來喜訊。
由我國農民科學家曹生吉創新的棉花高產新品種、新技術在無霜期短、棉花早熟的北疆地區實現了大面積種植,畝產達到539.3公斤籽棉,比傳統的北疆棉花種植畝產300公斤提高80%,實現了土地增產、農民增收的新突破。
創新不停 新疆闖天下
曹生吉,山西省臨猗縣積善村人,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年輕時當過兵。1976年,他復員回鄉看到農民種棉辛苦卻產量低,決心改變現狀。花了十幾年的工夫,在山西運城、河北固安縣、天津武清縣踏出一條懶棉花種植增產的新路。全國著名植棉模范吳吉昌稱他創造的懶棉花“有科學性,是簡化了的新技術,是一條抓棉花的好路子。”
曹生吉聽說新疆是我國新興的種植基地,毅然告別了花了十幾年心血創造出的懶棉花的成果,只身闖新疆,再從零開始。他跑遍了南疆和北疆大地,在總結哈密和阿克蘇等地棉花試驗種植基礎上,結合他在山西創造懶棉花的經驗,最終篩選出適合新疆環境的高產新品種、新技術。
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新疆昌吉州阜康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協會成立。2011年,在協會的幫助下,曹生吉在昌吉地區搞了1000畝的高產棉的技術示范基地,取得很大成效。在協會大力宣傳推動下,曹生吉與當地的種植大戶簽訂了高產棉的種植技術服務合同:呼圖壁地區簽訂了9800畝,阜康市北十六農業開發區簽訂了2200畝。曹生吉的高產新品種及其配套的新技術,與當地種植大戶以契約的形式合作,創出了新疆大面積棉花高產的豐碩成果。
測產評審 高產成果扎實
今年9月中旬,昌吉州阜康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協會主持了《新疆高產雜交棉現場測產及專家組評審會議》,參加會議的專家有來自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新疆農科院經作物研究所、新疆農業大學、石河子大學、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農業科研所的專家教授,有種植大戶和創新技術發明人。
專家們來到昌吉州呼圖壁的大漠深處的種棉大戶付欽林棉田現場測產。望著長勢很好的這片白花花的棉田,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栽培室主任毛樹春興奮地說:“沒看過長勢這么喜人的棉花。” 付欽林說:“我是在2012年初認識了曹生吉同志,我們簽訂了合作協議,共6500畝。今年喜獲豐收。”
專家組依據農業部全國棉花高產創建測產驗收辦法,抽取付欽林種植的一號和三號棉田測產,每塊棉田對角線取樣點三個,樣點面積6.67平方米,統計了樣點內棉鈴數、株數、株高、果株數,收取棉鈴100個。結果是平均畝總成鈴9.125萬個,畝收株數5800個,單鈴重5.91克,平均株高84.25厘米,單株果棉數10.76個。
高產新突破 利民好處多
曹生吉創新種棉模式獲大面積突破,給新疆的棉花產業和棉農帶來了很多好處。
昌吉州推廣曹生吉品種和技術的種植大戶,戶戶都獲得豐收。阜康種植大戶張同聲說:“阜康以前是以種植小麥、玉米、葫蘆為主的,是公認的植棉高風險區,一般這里是每畝產棉200公斤左右,今年我種植曹生吉的雜交棉經過測產每畝達到450公斤左右,提高一倍還多”,相當于擴大了種棉面積。
新疆是我國的主產棉區,地多人少,每年棉花收獲季節,從內地到新疆拾花的農民工一般都有30多萬人,最多時達到60萬人。植棉辛苦,費工費力。現在采用了曹生吉的植棉辦法,管理簡化了。從棉花的定苗、打杈、打頂整枝一項就省工2/3。按傳統每畝種18000株以上,而高產雜交棉只需5000株來算,管理成本大大下降,每畝節約成本100元以上。
過去新疆傳統采用高密度種植,每畝用種子5公斤以上,現在每畝用1.5公斤就行了。種子按每公斤10元計算,每畝就省40元錢。新辦法采用“一膜一帶”,不僅省了420米滴灌帶,還解決了滴水過多、膜與膜交接處滴水外流雜草過多的現象,除草費和滴灌費等合計每畝可省錢200元以上。
新品種和新技術在種植上,比傳統的發苗快,株稈粗,根系深,大大減少了棉花的落蕾落鈴現象,并能提高棉鈴的重量,早開花、霜前花可達80%以上,爛桃、水桃基本沒有,大大提高了棉花的質量。
采用曹生吉的種植模式,按提高80%產量計算,加上省工、省種、省水等因素,棉農的收入就可以增加一倍以上,農民兜里的錢袋子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