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群追趕太陽的人,陽光好、溫度高的海南,成為這群人長年工作的辦公室、實驗田……
這是一群默默奉獻的人,半年團聚、半年分開,成為這群人與家人、朋友多年的生活模式……
這是一群特征明顯的人,黝黑面龐,粗糙雙手,迷彩工作服,成為這群人的標志性特征……
日前,隨著吉林省海南科研育種基地、省農科院海南科學實驗基地在海南揭牌,記者來到位于海南省樂東縣的吉林省科研育種基地,走近多年工作在這里的省農科院科研育種專家,了解他們在這里的工作與生活,感受他們為農業科研領域作出的默默奉獻。
46年艱苦科研育種路千名專家的默默奉獻
“海南的日照、光熱條件是比較好的,育種過程中所需要的光熱條件都可以得到滿足。種子需要的充足光照,在北方沒法達到的,而在海南就可以實現。”省農科院水稻育種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張三元這樣說。
作為育成吉林省第一個超級稻“吉粳88”的專家,張三元研究員一心撲在水稻育種工作上,每年都要到海南進行南繁加代育種工作。30多年來,他不畏條件艱苦,癡迷水稻育種事業,以苦為樂,以服務農民為樂。目前,超級稻“吉粳88”省內推廣超過3500萬畝,增產稻谷30億公斤,增加經濟效益60億元。
回憶農業科研育種歷程,老一輩科學家記憶猶新:1965年冬,吉林省農業科學院首次開展了農作物南繁嘗試。1966年冬,在海南島南濱農場、崖城、陵水三地,租用300畝地,進行高粱雜交種大面積繁育和玉米自交系親本擴繁。1967年,在上述南繁工作基礎上,省農業科學院決定在海南建立固定的農作物南繁育種基地。在農墾部推薦下,經與海南南濱農場協商,長期承租其農場基建隊北側30畝土地。從此,省農業科學院玉米、水稻、高粱、大豆等農作物南繁育種工作全面展開,并持續至今。1997年,為加快農作物新品種選育步伐,滿足我省糧食生產對高產優質新品種需求,省農業科學院租賃海南南繁種子基地土地54畝,用于農作物新品種選育的加代與繁殖。
截至目前,省農科院南繁育種工作已持續開展46年。據統計,隨著南繁育種規模不斷擴大,農科院每年參加南繁育種工作的科研人員平均人數已從最初10人次左右發展到現在35人次左右,累計總人數超過千人。
“南繁育種基地作為農作物育種鏈條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和基礎平臺,在加速農作物品種選育進程、提高育種效率發揮了重要作用。海南南繁育種基地加速了新品種選育進程,推動了吉林省糧食生產不斷上新臺階。優良的農作物品種對于提高農作物單產水平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省農科院院長岳德榮這樣肯定育種專家們的工作。
統計資料顯示:在吉林省2003年糧食增產的技術性限制因素中,品種達40%,占主要地位。截至目前,吉林省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主要作物品種已更換5批。
專家演繹新時代“夸父追日”渴望過一個冰天雪地的春節
椰風暖陽、碧浪海灘,是人們對海南的印象,更是冬季北方人向往的旅游度假勝地。一年中最冷的季節能在海南度過,或許是許多北方人的夢想。可對長年在此工作的育種專家們來說,海南僅僅是一個育種工作的好環境。至于生活,更多的是難熬的炎熱和潮濕。
“古有夸父追日的傳說,今有追日育種的專家。”院里來海南的育種專家習慣這樣調侃。
“海風吹、日光照,哪有不黑的道理?頭幾年來這邊育種,半年沒回家,一回去孩子都陌生地不敢認了,曬黑了不說,蒼老了許多。但是一想,我們這里的女同志都不怕,這些大老爺們兒怕啥!”在玉米田間勞作的玉米所副研究員任軍笑呵呵地說。一身迷彩服,一臉的黝黑,和農民別無二樣。
38歲的任軍,在海南育種專家里算是年輕人了。在院工作14年里,有7年來海南參加育種工作,每年都在海南待5個多月。
“這里的日照充足,適合加代種,原本的育種時間就可以大大縮短。我們搞科研的,可等不起,就得跟著這太陽跑!”省農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員王鼐一邊和記者說,一邊大包小包地把東西拿上車。
“他們一出來就是一整天,試驗田比較遠,活又多,中午都得在地里對付一口。”司機師傅這樣對記者說。
交談中,記者了解到年近五旬的王鼐,從事高粱育種工作,每年都要到海南進行加代育種,每年要在海南待近半年的時間,11月至翌年3月末。幾年間,他育成高粱新品種2個、甜高粱新品種2個。
“中午11時到下午1時30分是一天中最熱的時候,也是雜交授粉最關鍵時期,我們要把當天確定的活干完,才能吃午飯。人手不多時,專家們啥活都干,跟普通種地農民一樣。”王鼐一邊整理下地必備的斗笠、雨靴,一邊對記者說,這語氣,平常得不能再平常。
“要知道,就是在北方的夏天,這個時間段,又有誰會不忌憚毒辣如火的太陽,何況這是海南啊!”記者心里想。
冬日的海南,正是科研育種工作最緊張的時期。像眾多科研育種專家一樣,王鼐心里裝滿的是育種成功期盼,幾乎沒感受過常人眼中這個溫暖愜意的旅游勝地。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突出強調農業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最核心的問題是大力發展種子種苗。這幾年,新一代育種人的不斷加入,剛走出大學校門的人加入雜交育種隊伍后,我們感覺育種工作信心更足了。近幾年,財政投入不少資金,用于改善科研人員的生活和科研條件,不僅住上了套間,水電齊全,還配有網絡與電視。”王鼐說道。
“剛來海南那兩年,大年三十在地里授粉,一聽到鞭炮聲禁不住想掉眼淚。如今,連續7年在海南過春節了,最懷念家鄉冰天雪地的年味兒。”黝黑的東北漢子任軍,說起這些,忍不住眼圈發紅。
發揮新基地新平臺功能揭開農業科研育種新篇章
據統計,農科院通過在海南進行科研育種加代繁育,不斷推出主要農作物新品種,為吉林省近40年糧食生產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近年來,吉林省在農作物育種方面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持續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廣泛開展合作交流,積極提升研發能力,農作物育種水平取得了較大幅度提高,培育出一大批增產效果好、農藝性狀優、深受廣大農民群眾歡迎的優良品種,為全省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海南科研育種基地的落成,標志著吉林省現代農業建設,尤其是農作物育種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據了解,依托于省農科院建設的科研育種基地是目前國內在海南省面積最大、建設標準最高、功能最全的農業科研育種基地,總面積1018畝,其中,108畝為職工工作和生活核心區,由住宿區、工作區、百果園、蔬菜園組成,910畝為科研實驗區,項目總投資達5000余萬元。基地建設目標就是建設成為集科研、南繁、管理、生活服務于一體,高標準、開放式、可持續面向全省農業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和種子企業提供服務的科研育種基地。
樂東南繁基地不僅為全省種業科技創新搭建了新的平臺,而且大大提高了吉林省農作物南繁育種規模,改善了南繁育種科研設施條件,從而為吉林省農作物育種能力提高奠定了基礎。同時,基地的落成有利于整合吉林省現有育種力量和科技資源,促進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種子企業的技術合作,有利于產學研合作新機制的形成,有利于改善吉林省南繁工作人員的工作條件,調動南繁科技人員的積極性。(王柏濤 記者 于寧)













